《晋书》结集原貌及撰者问题考述
2019-07-08张照华
张照华
摘 要:考察《晋书》结集原貌,依据《旧唐书·经籍志》最为可靠,因为它是(后晋)刘昫等根据(唐)毋煚《古今书录》编成。关于《晋书》撰者厘定问题,由于历代史志、书目、政书及类书等文献的记载简略且多有抵牾之处,现代学者,各有所依,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晋书 结集 撰者 考述
一、《晋书》结集原貌考述
对一部书籍进行整理,就是要纠其讹误,补其脱阙,最终使整理本无限接近于文献的结集原貌。考证《晋书》的结集原貌,厘定《晋书》成书时的篇卷、书名、作者姓氏、编排体例,是我们进行《晋书》整理工作的先提条件。
考察《晋书》结集原貌,依据《旧唐书·经籍志》最为可靠,因为它是(后晋)刘昫等根据(唐)毋煚《古今书录》编成。《旧唐书·经籍志序》言:“煚等《四部目》及《释道目》,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轴繁多,今并略之,但纪篇部,以表我朝文物之大。其《释道录目》附本书,今亦不取,据开元以籍为之志。天宝已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1]可见《旧唐书·经籍志》是《古今书录》的节略本,它大体继承了《古今书录》基本分类体系及著录内容,这也符合我国史志目录的编制规律。
毋煚《古今书录》是一本什么书呢?《旧唐书·经籍志序》有记载:“开元三年,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玄宗曰: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卿试为朕整比之。至七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及四部书成,上令百官入干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右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上之。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2]可见毋煚《古今书录》是一部唐代官方编制的一部纪玄宗时期的国家图书馆(内府)一代藏书之胜的目录书,它所著录的书有一大部分来自内府,而当时内府藏书“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查《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于是奏取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以臧荣绪《晋书》为主,参考诸家,甚为详洽。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唯李淳风深明星历,善于著述,所修《天文》、《律歷》、《五行》三志,最可观采。太宗自着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于是总题云御撰。至二十年,书成,凡一百三十卷,诏藏于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3]可知《晋书》修成以后就藏于秘府。因此《古今书录》所著录的《晋书》文本事项,即是《晋书》结集原貌。
毋煚《古今书录》现已亡逸,我们可以依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晋书》又一百三十卷,许敬宗等撰。”[4]晋书成书时即命名为《晋书》,一百三十卷,编制体例不详。作者为许敬宗等人(具体人数详见下文)。
查后世各公私目录,在书名篇卷方面的记载均与《旧唐书·经籍志》一致,可见《晋书》在后世传抄刻印过程中在宏观方面保存完好。
关于《晋书》篇章内容与部分编纂体例,《唐会要》卷六十三交代的比较清楚:“(晋书)以臧荣绪书为本,及十纪、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纪,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赞称制焉,房玄龄已下称史臣。”[5]
《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的记载与之相仿:“乃据臧荣绪书增损…西晋四帝五十四年,东晋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氐羌鲜卑割据中原,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十六国共成帝纪十、志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乔以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上所自为,故曰制,又总题御撰焉。”[6]
由此可知《晋书》的结集原貌为:《晋书》一百三十卷,十纪、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纪;晋宣帝、晋武帝、陆机及王羲之史赞为唐太宗所作,因此称制,其它史赞皆题臣曰。
二、建国以来《晋书》撰者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晋书》撰者厘定问题,由于历代史志、书目、政书及类书等文献的记载简略且多有抵牾之处,现代学者,各有所依,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冉昭德在其《关于晋史的撰述与唐修晋书撰人问题》通过对《唐会要》、《新唐书·艺文志》关于《晋书》撰者的记载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并结合相关史志记载得出了“合会要卢承基与唐志赵弘智,则唐修晋书的撰人, 共有二十三个,即唐太宗、房玄龄 、褚逐良、许敬宗、来济、 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 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邱驭、刘允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令狐德棻、 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等”[7]之结论。
李培栋《晋书研究》(上)通过对《唐会要》、《册府元龟》、《新唐书·艺文志》的对比,再证以《旧唐书·令狐德棻传》、《旧唐书·敬播传》,认为《晋书》撰者名单应以《唐会要》为准。[8]
彭久松在《晋书撰人考》中汇集诸家文献所载,厘正同人异书之误,归合《晋书》撰者名单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怀俨、杨仁卿、赵弘智、李严、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玄驭、刘胤之、李延寿、张文恭、加上撰写了四篇史论的唐太宗李世民,合计二十四人。[9]
李培栋于《晋书撰人续考》中,通过对《唐会要》、《册府元龟》、《旧唐书·房玄龄传》、《旧唐书·令狐德棻传》、《旧唐书·敬播传》、《新唐书·艺文志》等文献所记载的八份《晋书》撰者名单进行比较研究,参以相关史志考证出《晋书》撰者名单:主编: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撰稿: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玄驭、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赵弘智。总编: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怀俨(即李严)。连唐太宗本人计算在内, 则合计廿二人。[10]
吴鉒鉒《晋书的编书时间、作者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主要依据《新唐书·艺文志》校以《唐会要》,通过相关辨析,认为:“参撰《晋书》的人是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邱驭, 刘胤之、阳仁卿、李怀俨、赵弘智等21人。”[11]
岳纯之《论晋书的速成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前人诸说进行辨析,证诸相关史料,排除了赵宏智参与《晋书》修纂之可能。依据《唐会要》得出了《晋书》撰者名单:即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怀俨。[12]
岳纯之所论与中華书局1974年点校本《晋书》出版说明所列的名单正和,笔者以为岳论较为可信。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以上诸家所论大都依据《唐会要》、《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其它目录书的相关记载立论。所拟定的《晋书》部分参撰人名单,尚处于大胆假设阶段,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辛玄(丘)驭、杨仁卿、张文恭六人两唐书无传。刘胤之、李怀俨、褚遂良三人两唐书有传,但不记预修《晋书》之事。上述学者,多置推测之词,难以令人信服。因此要拟定一个相对准确的《晋书》撰人名单,需要我们去从墓志铭,碑文,神道碑,行状,方志,家谱等史料中汲取相关信息,仔细考证,只有这样,《晋书》撰人这个众说纷纭的学术公案才可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66).
[2](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62).
[3](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63).
[4](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9).
[5](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091).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1625.
[7]冉昭德.关于晋史的撰述与唐修晋书撰人问题,[M]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4).
[8]李培栋.《晋书》研究(上),[M]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9]彭久松.《晋书》撰人考,[M]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0]李培栋.《晋书》撰人续考,[M]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4).
[11]吴鉒鉒.《晋书》的编书时间、作者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M]福建学刊,1992(3).
[12]岳纯之.论《晋书》的速成及其存在的问题,[M]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