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仁心灣區化

2019-07-08少輔

澳门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醫療大灣區人員

少輔

隨著政局層面的大灣區規劃發展;或是科技領域的大數據時代來臨,粵港澳三地的實體店舖和網上零售也懷胎於整個“大灣網絡”而成長起來。在這場初生嬰兒期的長育過程中,隨後的卻是水痘、小兒麻疹般的社會小毛病在潛伏等候。例如年初流感峰期,連向來靜默無聲的醫護人員也罕有地發起示威遊行;另外,臺胞方面則同時鬧出航空人員集體罷工事件。兩者不約而同,都衝著人手不足、輪班壓力的“社會公病”而來。這場風波,除了直接影響當地及鄰近地區的正常運作,亦同時間接喚起了各界車輛司機、保安人員、賭場前線等,所有需要輪班工作的受壓群,奮然反思。如此新聞報道,令不少熒光幕前的雪亮目光,也為之眉頭緊雛。

雖然,兒科小症明顯可以治癒,卻令天下父母莫不為之操心;同理,身作“父母官”的三地政府機構,特別是面對醫療界人手問題,即使眉頭深鎖也絕非過分誇張之事。而軀使醫務繁重、員工忙不過氣的原因眾多,可先從預測性質部分和海外舊例作綜合借鏡。

即使粵港澳三地醫療制度表面差距不大,但實體治療質素卻存有分明顯別。無論從藥品疫苗的質量純度、孕婦床位、抑或是藥品輸出的監控等層面來看,都能充分解釋長期有內地市民湧入港澳公立醫院的誘因。內地的平白市民並不會用數據作宏觀資料分析,而是純粹用“腳”來向港澳地區醫業投下信心票,因此走了過來。這並不說明內地醫務毫不可靠,而是“隔離飯香”的心態作祟。就正如部分港澳病人,選擇前往新加坡、美加地方求診的心理一樣,不一定歸咎於設備質量問題。不過,在香港北區(如屯門醫院)卻真正因內地市民求診而出現了醫務壓力。因此院方預測:在未來三地共同投入大灣區發展情況,及市民往來頻密化成為大趨勢下,醫務承載力足以成為社會隱憂。有見及此,更何況於本澳只有山頂(衛生局)及鏡湖的有限工作人手呢?即使還有科大、銀葵、霍英東大樓等較新興醫療機構,亦絕非普通中下收入人士所能隨便使用。

另外,借鏡日本高齡化社會當中,“定期體檢”成為長者的生活節目。而這些海外市場崛起的“高齡黨”,正是衛生中心的粉絲兼主角。老人甲、乙、丁共聚一堂,坐在門外候診。因為三人經常到訪,所以成為朋友。雖然病院中瞬彌漫一片祥和,但甲乙異口同聲問道:“阿丙為何今天不來了,難道他生病了麼?”三人好像完全融入了醫院空間之中,而且達到忘我境界。這真實故事並非是信口雌黃的胡鬧劇,而是間接構成醫務壓力的元兇之一。在長期處於高齡化的社會當中,極其量此等胡鬧只會背負“濫用醫療福利”之名;但如果同時介入大批人潮、爭先享用醫療設備時,將會釀成的不僅是分流混亂、而且是災難。因為醫生少、病人多,所以難保院內服務質素毫不惡化。尤其個別家屬情緒高昂者,也難保對服務結果不會大吵大嚷(如2017年時個別對醫護人員的恐嚇行為事件)。綜合以上需求:包括優化情商管理、控制分流工作、零意外等。漸聽到相關人員,對人工智能(AI)與醫務工作配合的訴求聲音。

於本年,澳大請來了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博士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醫療及教育”進行了演講。而在各大報道當中,發現他至少早於2018年已論述過:即使AI如何發展,醫學科技有更多進步,真實的人性關懷卻是無法被取替的。從此推論,醫務發展理應著重AI軟件所不能開發的部分,方能成就醫務減壓的迫切需要。人手短缺固然是大問題,但吸引後起新秀才是重中之重。當中涉及醫德情操、不厭煩設備更新、面臨變種病毒也無畏的勇氣,是單憑教育也不能成就,也是大灣區接下來的經典課題。解決方法例如:(一)利用5G技術究發“衛生軟件程式”,將病人的履歷、過敏藥物紀錄、體檢結果都統統列入極速的AI篩選和分流,以達至提供參考答案給醫生查閱或選擇的成熟階段。此舉但求減輕醫生對在分析思考和判斷上的負擔,從而利用AI作出更全面、更精確的資料庫存,而又兼具建議功能。但必須有醫務人員參與,在電腦程式的開發過程中提供專業意見。(二)手續程序全面人工智能化,減低人手出誤或爭議風險。並同時鼓勵內地居民必須先行在內地進行實名登記,從而介紹國內已優化的醫療程序,推動“當地發病、當地求診”的鼓勵手法。並啟動三地病歷互通機制,務求令有需要病人無須再長途跋涉到訪港澳求診,甚至設下期限性優惠服務,包括設立保險賠償機制。(三)推動醫療優化服務宣傳工作,吸引志願投身業界人士,改善原有工作人員對舊制的勞苦印象,對社會貢獻的醫療隊伍予以稱讚表揚,加深保持“業界服務”與“社會地位”成正比例化。

倘日後大灣區醫務得以大展鴻圖,三地政府或考慮聯合致送“仁心仁術”的牌匾,於相關政制研究的會議室中,好叫人舉頭三尺,晝夜思量,方能保證題字內容與場合環境,發揮得恰如其分。

猜你喜欢

醫療大灣區人員
完形填空一则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醫療糾紛 依法維權 大陸台商對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須知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