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类家庭农场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9-07-08吴兆娟高冬梅战博
吴兆娟 高冬梅 战博
摘要:基于重庆市璧山区、綦江区76个蔬菜类家庭农场的统计数据和34个实地调研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蔬菜类家庭农场的经营业态、经营规模、农场主特征及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激活生产要素、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以及促进绿色化和多元化发展等对策建议,为政府针对性地制定蔬菜类家庭农场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基础信息参考。
关键词:蔬菜类家庭农场;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0-0158-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76 vegetable family farms in Bishan district and Qiji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34 field research family farms, the business format, scale of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and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of vegetable family farm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including activating production factors, upgrading modern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 systems,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various support policies, and promoting green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ome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olicies for vegetable family farms.
Key words: vegetable family farms; restrictive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确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以来,家庭农场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家庭农场经营内容多种多样,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型、绿色食品型等[1],不同经营内容因产业性质差异而具有不同的适度经营规模、经营效益、行为特征等。近年来,学术界已在种植业家庭农场方面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包括种植业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实证研究、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研究[2]、种植业细分下的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绩效评价研究[3]、水稻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4]、不同规模稻作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5]、果蔬类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效益研究[6]等,但总体以笼统的种植业角度和粮食类家庭农场研究为主。
蔬菜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与粮食产业相比,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特征,需对蔬菜类家庭农场进行单独研究。为此,在对重庆丘陵山区蔬菜类家庭农场信息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对蔬菜类家庭农场的经营业态、经营规模、农场主特征、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蔬菜类家庭农场特征,以期为政府科学制定蔬菜类家庭农场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基础信息参考,促进蔬菜类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璧山区和綦江区分别位于重庆市蔬菜产区的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产业带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其中,璧山区海拔介于240~885 m,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宽谷,是重庆渝遂高速公路蔬菜产业带排头兵,拥有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已建成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夏季鲜销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是“中国儿菜之乡”,“璧山儿菜”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綦江区海拔介于188~1 973 m,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67.6%,丘陵占32.4%,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蔬菜以辣椒、萝卜、叶菜为主,其中辣椒种植面积0.7万hm2,“綦江赶水草蔸萝卜”种植面积0.7万hm2,草蔸萝卜已直销中南海,辣椒和草蔸萝卜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直接访谈、家庭农场统计数据收集和家庭农场问卷调查。其中,直接访谈对象为区县农业部门,主要了解掌握调研区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并收集区县蔬菜类家庭农场基本信息。根据收集到的《蔬菜类家庭农场基本信息统计表》,剔除信息不全或已经停止经营的样本,共获得家庭农场样本76个,其中綦江区31个、璧山区45个。
在区县蔬菜类家庭农场基本信息统计的基础上,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蔬菜类家庭农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具体问卷调查对象为家庭农场主或经营决策关键人。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基本信息(成立时间、经营范围、注册商标,至今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总额等),家庭农场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情况,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基地建设、产品及市场、投入产出等经营情况,以及家庭农场扩大发展规模等意愿调查。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綦江和璧山进行实地调研,共填写收集调查问卷38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问卷有效率89.5%。
2 蔬菜类家庭农场现状特征
2.1 经营业态
从76个家庭农场统计数据来看,经营业态比较丰富(表1、表2)。专业从事蔬菜生产的家庭农场49个,占64%,其中进行单一蔬菜品种生产的家庭农场有11个,主要生产的单一蔬菜品种包括儿菜、藤菜、莲藕、食用菌、雷竹笋、萝卜,其中单一生产儿菜和萝卜的家庭农场分别为璧山丁家儿菜基地和綦江赶水萝卜基地。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有27个,占36%,其中粮菜型家庭农场6个,主要采取萝卜-糯玉米、水稻-蔬菜等轮作模式;果蔬型家庭农场10个,一种情况为既有蔬菜基地又有水果基地,另一种情况为采取西瓜-儿菜轮作、葡萄-蔬菜套作等模式;药菜型家庭农场1个;3种以上经营类型的家庭农场10个,主要为蔬菜-水果-养殖、蔬菜-水果-观光等多元经营业态,其中蔬菜-水果-观光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有2个。
从綦江区和璧山区对比来看,綦江区的31个家庭农场主要为专业蔬菜生产型家庭农场,占81%,其他19%为多元经营型,主要是围绕綦江赶水萝卜和糯玉米产业进行粮菜轮作。璧山区的45个家庭农场以专业蔬菜生产型家庭农场和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为主,分别占53%、47%,其中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主要是围绕璧山葡萄、西瓜等水果产业进行轮作、套作蔬菜产业。
综上看来,家庭农场经营业态分析表明,当前蔬菜类家庭农场不仅仅是进行专业化蔬菜生产,受其所在区域水果、粮油、养殖等其他产业政策的带动或可观效益的吸引,在自身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总体来讲,蔬菜类家庭农场发展仍主要以第一产业内部融合为主,与二、三产业融合较少,融合水平较低。
2.2 经营规模
从76个家庭农场统计数据来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介于1.0~17.3 hm2,平均土地规模5.5 hm2,土地经营规模差距较大。其中,蔬菜类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以2.7~5.3 hm2区间样本最多,有34个,占45%;以8.0 hm2以上土地经营规模样本最少,仅有9个,占12%(表3)。
从不同经营类型家庭农场对比来看,专业蔬菜生产型家庭农场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5.0 hm2,该类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区间主要在2.7~5.3 hm2,占49%,其次为2.7 hm2及以下和5.3~8.0 hm2,分别占23%和20%,8.0 hm2以上规模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仅为8%。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6.3 hm2,该类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区间主要在2.7~8.0 hm2,占70%,且8.0 hm2以上规模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为19%(表4)。
综上看来,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分析表明,蔬菜类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差距较大。总体来讲,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大于专业蔬菜生产型家庭农场,这主要是因为专业蔬菜生产型多为四季蔬菜生产,且蔬菜生产又是精细活,所需劳动力和消耗家庭农场主的精力多,规模不宜太大;而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多为粮-菜、果-菜、果-菜-养殖等模式,粮食和水果相对于蔬菜来说劳动力需求较少,因此在多元经营情况下,家庭农场一般会在一定规模的专业蔬菜生产基础上增加一定规模的其他产业,使得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大。
2.3 家庭农场主特征
家庭农场主是家庭农场的核心,既是家庭农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也是执行者,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为了节省成本,家庭农场主事必躬亲。从实地调研的34个家庭农场来看,家庭农场主中76.5%为男性,平均年龄43.8岁,其中40~60岁家庭农场主占64.7%,40岁以下占32.4%。从事家庭农场经营前41%的职业为种植业,包括种植蔬菜、苗木、西瓜等。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0.0%,小学及以下占14.7%,高中及中专和大专以上均占17.6%(表5)。
总体来看,家庭农场主以男性为主;主要为农业种植经验丰富者或经商、开厂、打工积累一定原始资本后的返乡创业者;年龄具有年轻化趋势;文化水平具有上升趋势。对年轻家庭农场主来说,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电商、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接受能力和執行能力更强,但其在种植技术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对于年长的家庭农场主来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其种植技术方面经验比较丰富。
3 蔬菜类家庭农场发展制约因素
3.1 资源制约
3.1.1 土地要素 从实地调研的34个家庭农场来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仅有3.7%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其余96.3%均为流转土地。土地流转年限一般至第二轮承包期末,也有少数家庭农场(约24%)因担心经营风险、受流转农户短期流转意愿等影响,土地流转年限只有3~5年,较短的土地使用年限制约了家庭农场主的长期投入。土地流转租金因所处区位不同而价格不同,一般旱地5 250~7 500元/hm2,水田10 500~12 000元/hm2,其中29%的家庭农场认为土地流转租金较高,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意愿。由于地处丘陵山区,耕地较为破碎分散,调研的34个家庭农场拥有地块数介于8~150块,平均拥有地块数为52块,其中地块面积最小的仅13 m2,严重制约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破碎除了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有家庭农场主表示,想通过土地整治提高流转的破碎分散土地质量,但又受限于承包地界限,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会减少承包地面积,担心租期满后返回农户时农户不接受,所以宁愿不建。同时,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也有少数家庭农场主反映设施农业建设存在用地困难。
3.1.2 劳动力要素 蔬菜类家庭农场经营的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也更容易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影响。根据对34个家庭农场的调研,目前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劳动力制约因素主要为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周边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技术水平低,分别占79%、68%、26%(表6)。劳动力价格主要由周边劳动力供应情况、劳动力性别与年龄、主要工作内容等因素决定,一般短期女性劳动力日工资为50~70元,短期男性劳动力日工资为60~80元。根据调研显示,周边种植基地较多的区域,劳动力供给更加紧张,劳动力价格也被抬得更高,有的家庭农场在农忙季节甚至通过包车从外地调配劳动力,导致成本更高。
3.1.3 资金要素 从调研家庭农场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家庭农场成员内部自有资金、民间借贷(亲朋好友)和金融机构贷款(包括银行和信用社)。自有资金的家庭农场较多,占79%,金融机构借贷、民间借贷的家庭农场较少,均只有6%,还有9%的家庭农场既有自有资金的投入,也有一定的借贷资金(表7)。可见,目前家庭农场经营资金主要源于家庭自身,资金实力比较有限,不利于家庭农场的进一步提升建设。对家庭农场主资金需求意愿的调查表明,少数家庭农场主(约24%)认为现有资金已足够,不需要贷款;大部分家庭农场主(约76%)表示想贷款,但目前贷款存在缺担保人、缺抵押物等困境。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向家庭农场倾斜,保障其发展资金需求。
3.2 现代设施装备水平低
总体来看,34个蔬菜类家庭农场样本的现代设施装备水平整体较低(表8)。其中,拥有大棚等设施的家庭农场占47%,但主要是多元经营型家庭农场(占29%),大棚设施主要是进行设施葡萄、西瓜等水果生产。建有商品化处理车间的家庭农场占44%,主要位于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资金支持建设。有节水灌溉设施的家庭农场占47%,同样主要位于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但存在损坏、无法使用等问题,而家庭农场主考虑到设施属于财政投资,自己只是短期流转使用,也不愿意进行维修。蔬菜水果采后储藏设施建设滞后,仅有9%的家庭农场建有冻库。同时,由于受蔬菜种类繁多、种植方式复杂多变的制约,蔬菜机械化程度低,仅有蔬菜生产的整地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栽植、收获、商品化处理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
3.3 社会化服务滞后
从社会化服务来看,大部分家庭农场尚未享受过任何社会化服务,占70%;有15%的家庭农场享受过产中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服务;9%的家庭农场享受过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服务(表9)。
3.4 外部环境问题
从34个蔬菜类家庭农场样本来看,在获取财政资金支持方面,44%的家庭农场表示尚未获得过任何支持,50%的家庭农场没有购买农业保险。大部分家庭农场希望能得到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投资项目的支持,希望能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同时,由于蔬菜类家庭农场样本大部分是外来业主(受当地蔬菜产业优势、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的吸引前来发展蔬菜基地),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与当地农户和谐共处的问题,比如蔬菜被偷盗、灌溉用水矛盾等。
4 对策建议
综合来看,蔬菜类家庭农场发展不够稳定,极易受家庭农场主个人状况、土地与劳动力成本、自然灾害、市场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亟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方面的支持政策,为家庭农场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4.1 激活生产要素,提升要素供给质量
家庭农场大都受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升其供给质量。
1)加大家庭农场人才培训力度。建立蔬菜类家庭农场专题培训政策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农业科研院校、蔬菜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采取“专业院校+田间学校”兩段式培训模式,开展蔬菜育苗、露地蔬菜栽培、设施蔬菜栽培、蔬菜绿色防控、商品化处理、品牌培育、市场推广等技术培训与实践指导,提高蔬菜职业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蔬菜家庭农场主的绿色生产理念和品牌市场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尤其要在蔬菜种植技术上大力支持返乡创业者投资创办的家庭农场,为其解决不懂蔬菜技术的后顾之忧,如此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热心农业、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投资创办蔬菜类家庭农场。
2)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稳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一是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稳定土地流转关系[7],尤其要发挥镇村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协调作用,减少家庭农场主与农户之间的低效沟通。二是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出台不同区域土地流转租金指导价格[8],增强土地流转价格制定的科学性,避免土地流转价格无序增长。三是要保障蔬菜大棚、温室、商品化处理中心等的用地需求,满足蔬菜产业设施建设,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
3)探索多样化融资方式,提高家庭农场资金实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方式,包括直接抵押模式、“抵押+第三方担保”模式、“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保险+企业担保”模式、“抵押+按揭贷款”模式等。二是探索家庭农场大棚、温室、商品化处理中心等设施抵押贷款,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预期收益抵押贷款,增加抵押物,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抵押渠道。三是探索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授信额度[8],满足家庭农场有效资金需求。
4.2 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
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是改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的关键。一是要整合项目资金,扩大对蔬菜类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产道路、节水灌溉设施、大棚、土地平整等基地建设环节,农产品储藏、加工、包装等加工环节,提高基地机械化耕作、智能化灌溉、商品化处理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蔬菜品质效益。二是探索建设共享冻库、共享育苗大棚、共享商品化处理中心等共享设施,建立共享机制,为蔬菜家庭农场提供更多低成本的共享服务,解决家庭农场因资金短缺无法独自建设冻库、大棚等设施的问题,同时也提高共享设施的利用效率。
4.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的产出水平,改善农场的经营效率[7]。针对蔬菜经营特点,着力从蔬菜生产的关键且薄弱环节入手,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目前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深耕深松、尾菜农膜回收利用、施用有机肥等环节,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农场无法完成的工厂化育苗、蔬菜采后处理及冷链物流等环节,外部性特征强、单个农户作业效果差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环节。同时,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创新公益性服务模式,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疫病防控、气象服务、质量检测、信息提供、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各项公益性生产服务,满足家庭农场对社会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8]。此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协会”等联合发展模式,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的带动,提高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4.4 完善和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信贷支持等相关政策。调研发现,蔬菜类家庭农场因个体实力差异导致目前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政策制定时需考虑不同实力家庭农场的政策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政策产品,给予不同发展水平家庭农场相应的政策倾斜。对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可以更多地通过支持申报实施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涉农项目,改善家庭农场生产条件。对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家庭农场,由于缺少自有资金配套,难以申报承担涉农项目,建议更多的提供直接补贴、实物补贴、奖励补贴,增加农场经营者的积极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为家庭农场发展保驾护航的一道有效防线,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农业保险的开发,优化政策性保险品种结构,设置多种档次的风险保障,实行差别化的补贴标准,提供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的产品,建立农业巨型灾难分散机制[9];二是加大对家庭农场尤其是实力较差的家庭农场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刺激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提升家庭农场投保的积极性;三是逐步提高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的保障水平,由保成本向保产量、保收益转变[10]。
4.5 引导蔬菜绿色化、多元化发展
积极促进蔬菜绿色化、多元化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加大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家庭农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采取种养循环模式,施用有机肥,进行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并加强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蔬菜品牌的培育,提高蔬菜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蔬菜产业效益水平。根据实地调研,重庆市蔬菜类家庭农场已有多元化经营趋势,但主要是农业内部的融合。相关研究认为,家庭农场必须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抵御和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对农民收入造成的冲击,实现收入渠道多元化并提高收入[11]。因此,要鼓励与引导有实力的家庭农场因地制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发展。比如,在蔬菜基地区域,有实力的家庭农场可以依托大规模的蔬菜基地进行蔬菜加工、蔬菜销售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休闲农业区域,可以结合区域休闲旅游主题,进行蔬菜主題采摘园、蔬菜主题创意园、蔬菜科普园等休闲项目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张迎春,刘韵涓,费维佳.家庭农场融资困境及一种解决新思路——基于成都市三个重点农业发展区域的调研[J].农村经济,2018(7):56-61.
[2] 霍东乐.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3] 高 杨,李 佩,陆 姣.基于发展新理念的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绩效测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3-71,157.
[4] 高 阔,甘筱青.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家庭农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0):284-290.
[5] 邓 文,刘 英,谭杰扬,等.家庭农场不同规模稻作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6):1002-1008.
[6] 韩 苏,陈永富.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的适度规模研究——以果蔬类家庭农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89-97.
[7] 吕惠明,朱宇轩.基于量表问卷分析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4):19-26.
[8]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农业转型背景下家庭农场的分析与判断——基于四川省135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5(12):3-8.
[9] 朱烈夫,王宝锦,周 昕.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J].中国物价,2018(1):81-84.
[10] 夏立村.关于湖北省家庭农场农业保险供需问题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107-108.
[11] 周 炜.多元化经营背景下家庭农场水稻生产效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