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油杂69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9-07-08黄继武蒋博陈旭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角果效唑定苗

黄继武 蒋博 陈旭辉

摘要:2015年以来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播期、肥料、密度和喷施多效唑等多方面进行了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根据油菜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以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高效益为栽培目标,探索出适合湖北省荆州地区双低油菜高产栽培的理论和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了油菜的生产力,为油菜高产创建和大面积油菜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油菜(Brassica napus L.);常油杂69;高产栽培理论;阶段发育;配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0-001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0.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experiments of the variety, sowing date, fertilizer, density and application of paclobutrazol of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 were carried out from 2015.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ese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double-low rapeseed high-yield cultivation in Jingzhou area of Hubei province were explored,with high and stable yield, high quality, low consumption and high benefit a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fter many year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productivity of rapeseed w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large area and high yield of rapeseed were cre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were provided for the rapeseed production.

Key words: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 Changyouza 69;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heory; stage development; complementar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北省荆州地区是双低油菜主产区之一,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光照充足,特别适宜优质双低油菜的生长。然而没有突破性的品种就没有突破性的产量,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使产量提高5%~10%左右,而采用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能更好地发挥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本研究对双低油菜高产栽培理论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1  油菜高产栽培的途径

油菜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高产栽培的目的就是要使3个因素的乘积达到最大值。总结多年来油菜高产栽培的经验,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它的变异范围最大,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相差较大,而角粒数和千粒重变异则相对较小,一般不超过0.5倍,但在有效角果数达到一定水平时,要重视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特别是在高产栽培中,提高角粒数和千粒重也很重要。生产中由于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播期和栽培技术的差异,有3种栽培途径获得油菜高产:一是以每公顷有效株为主,保证足够的基本苗,以23万~26万株/hm2为宜,该途径适用于中下等肥力或推迟播种的田块;二是每公顷有效株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并重,适用于中上等肥力的田块,基本苗以18万~23万株/hm2为宜;三是以单株有效角果数为主的田块,适合于大水大肥的田块或育苗移栽,基本苗以15万~18万株/hm2为宜。

2  油菜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2.1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本身具备增产的潜力,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株高适中,分枝部位低,有效角果多,新品种应用可使产量提高5%~10%,目前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上使用常油杂69,该品种为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增产潜力大。

2.2  精细整地,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油菜是根系发达的作物,主根比较长,侧根分布广泛,必须有较深厚而肥沃的土层,才能满足根系良好发育的要求。因此,生产上应按油菜对土壤条件的要求,选田种植,改田种植,一般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沙黏适中的肥田肥地,才能满足油菜生长发育的要求。油菜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开好四周边沟以利于排水,待土壤水分适宜时,及时翻耙或起沟土碎垡。铲墒0.10~0.15 m,南北定向开沟,3 m开厢,沟宽0.30 m、深0.30 m,深浅一致,做到厢平土细实。耕层土壤上松下实,扩大根系营养和水分的吸收面,促进幼苗和根系的生长发育。

2.3  适时播种

2.3.1  播期对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通过对常油杂69、华油杂9号[1]3个水平播期试验表明,适期早播(10月1—5日),种子处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发芽快,4~5 d出苗,苗齐,幼苗生长良好,延长了营养生长时间,有利于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促使其健壮生长;10月10日播种的油菜,需要6 d才出苗,幼苗生长势和整齐度都不如前面2个播期(表1)。

2.3.2  播期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播期不同,油菜阶段发育差异很大,在3个水平播期下,2个品种油菜五叶期分别为出苗后第37天、第41天、第44天,即隨播期推迟,出现五叶期的时间相应延长,此外,随播期推迟,油菜从现蕾至初花、终花、成熟期的时间相应缩短[2],常油杂69(华油杂9号[3])初花至成熟的天数依播期分别为71(73 d)、67(69 d)、65 d(64 d),全生育期分别为215(217 d)、213(214 d)、209 d(211 d)(表1)。

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生殖生长期长一点对增产有利。因此,常油杂69、华油杂9号等双低油菜品种,适期早播,播种期以10月1—6日为宜,此时播种,温度适宜,利于健壮生长。

2.4  适时间苗、定苗,选择适宜的群体,提高群体质量

把好密度关,适时间苗、定苗。种植规格0.3 m×0.4 m,7.5万穴/hm2。直播油菜当幼苗2~3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间出小苗、弱苗、病虫危害过的苗,做到幼苗分布均匀互不影响生长。间苗后每穴留5~6株;当幼苗长到4~5叶时,根据需要的群体数进行定苗,拔除过大过小苗,使其整齐一致。在3个种植密度水平下,即18万、24万、27万株/hm2,单位面积内总株数增多,与单株产量的提高存在负相关。当单位面积内总株数增至一定程度之后,由于根系的营养面积小,叶片光合面积和光合生产率都受到限制,致使群体内弱株的比重增多,有效分枝减少,无效分枝和无效角果数增多,单株有效角果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单株生产力下降,从而影响群体生产力的提高。因此,适时间苗、定苗,选择适宜的群体,提高群体的质量是高产高效的关键[4]。五叶期定苗后,油菜每穴留3~4株,密度在23万~26万株/hm2为宜;油菜每穴留2~3株,密度在18万~23万株/hm2为宜;大水大肥田移栽油菜密度在15万~18万株/hm2为宜。

2.5  科学施肥

2.5.1  氮、磷、钾及硼对油菜阶段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油菜生长发育的第一阶段是苗期至现蕾期,是营养生长期,苗后期也有生殖生长,此阶段吸收营养物质达到整个生育期的50%(纯N 45%、P2O5 50%、K2O 43%);第二阶段是蕾薹期至终花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期,吸收营养物质和积累干物质较多(纯N 50%、P2O5 9%、K2O 40%);第三阶段是终花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很多,吸收营养物质则较少(纯N 5%、P2O5 9%、K2O 17%)。油菜对硼较敏感,缺硼易使根、茎、叶畸形,花而不实。

因此,根据油菜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对肥料的需求,氮磷钾配合使用,并注重硼肥的施用[5]。肥料试验表明,油菜全生育期每公顷需纯N 270~300 kg、P2O5 70~100 kg、K2O 70~100 kg、硼砂1.0~1.5 kg。

2.5.2  施肥技术

1)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农家肥15 t,整地前一次性施入,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2)巧施种肥。播种后每公顷用普钙375 kg盖塘,用尿素150 kg、硼砂15.0~22.5 kg对水浇穴,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3)施好三叶肥。间苗后每公顷用225~300 kg碳铵、尿素75 kg对水浇施提苗,促进植株生长。

4)重施五叶肥。五叶期后,进入花芽分化期,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定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施肥,每公顷用尿素225~300 kg、普钙150~150 kg、硫酸钾150 kg,对水浇施。

5)巧施蕾薹肥。根据苗长势不同,于薹高10 cm时,每公顷施尿素45~75 kg,满足此阶段油菜生长对氮素的需求。

6)根外追肥。蕾薹期喷施有机钾或喷施硼,可增加结子率和提高千粒重。

2.6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调节株高

目前,湖北省生产上使用的油菜品种华油杂9号植株偏高,常油杂69株高为1.6~1.8 m,分枝部位在0.4~0.5 m,抗倒伏性较好,使用多效唑能有效降低株高防止倒伏[6]。试验表明,油菜五叶期至现蕾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具有较好的效应,降低株高17.6~22.2 cm,单株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都有明显提高(表2),产量增加2.2%~14.3%。喷施多效唑浓度为15%多效唑粉剂50 g对水50 kg。

2.7  利用蜜蜂传播花粉,提高结角率和结子率

2016年在汪桥镇李湖村举办了百亩油菜创高产示范样板,引进放养蜜蜂200多箱,利用蜜蜂传播花粉,提高了油菜结角率和结子率,为油菜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2.8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除杂草和病虫害

2.8.1  中耕除草  播种前用25%绿麦隆250倍液喷施墒面防治杂草,或播种浇穴后用90%禾耐斯乳油1 000倍液对水均匀进行喷施防除杂草。五叶期结合定苗进行中耕除草1~2次。

2.8.2  科学排灌  油菜生长既怕旱又忌涝,在水分管理上应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保持墒沟和四周沟的通畅,以利排灌。前期采取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系发达,抽薹开花期需水量大,应保证水分供给,采取速灌、速排的方法。

2.8.3  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统一防治病虫危害  油菜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菜青虫、跳甲、蚜虫、潜叶蝇、小菜蛾等,用菊酯类农药防治;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白锈病(龙头病)、根肿病等,可用克多帮、啶虫脒、粉锈铜、百菌清、福晴等农药防治,在油菜角果期分厢喷药,防治蚜虫和白粉病效果较好。

2.9  適时收获

油菜有2/3的角果呈黄色时,是收割的最佳时期,做到黄一片收一片,精收细打。

3  高产栽培理论和配套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2016年在汪桥镇李湖村举办了百亩油菜创高产示范样板,示范品种为常油杂69,在高产栽培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以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7]。成熟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分好、中、差进行抽样测产,测产面积0.305 hm2,单产幅度3 982.5~5 044.5 kg/hm2。在百亩油菜创高产示范样板中调查16户,总面积1.53 hm2,总产量达6 168.9 kg,单产为3 600.0~4 702.5 kg/hm2,平均单产为4 032.0 kg/hm2(产量按农户实际交售数量计算,表3),超任务指标282.0 kg/hm2,超7.52%,超额完成了任务指标,达到了较好的高产示范效果。

4  小结

在高产栽培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应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常油杂69适期早播(10月1—6日),选择适宜的群体(15万~23万株/hm2),提高群体的质量,根据阶段发育的特点和对肥料的需求科学施肥,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合理放养蜜蜂,利用蜜蜂传播花粉,提高结角率和结子率,从而提高油菜的生产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庆彪,王永生,魏泽兰,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华油杂9号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574-575.

[2] 陈爱武,夏起昕,胡  曼,等.迟播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1):2011-2015.

[3] 潘典进,陈爱武,段志红,等.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86A生育特性及制种技术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 21(5):425-428.

[4] 何庆彪,黄继武,魏泽兰,等.甘蓝型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华杂8号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5(5):51-52.

[5] 鲁剑巍,任  涛,丛日环,等.我国油菜施肥状况及施肥技术研究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5):712-720.

[6] 杨  阳,蒯  婕,吴莲蓉,等.多效唑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调控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5(4):5-10.

[7] 高世海,黄继武,高  风,等.冻害级别和指数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10):36-38.

猜你喜欢

角果效唑定苗
大豆喷施多效唑 增产防倒效果好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多效唑在直播水稻上的使用效果浅析
不同时期施用多效唑对小麦的化控效果研究
桃树施用多效唑应严格控制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