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蒙台梭利到华德福:国际儿童教育范式的渐变

2019-07-08王宏方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鲁道夫儿童教育

王宏方

摘   要:文章对蒙台梭利与华德福两种儿童教育范式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并对两种范式从儿童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社会化、结构和秩序四个方面做出比较,得出华德福教育范式在后现代社会的優势,进而解释了先进国家儿童教育范式渐变的趋势。

关键词:蒙台梭利;鲁道夫·斯坦纳;华德福;儿童教育

范式(paradigm)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在解决问题时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原则和方法。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认为“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1]。近年来国际儿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改变,正在一间间活动场和教室中静悄悄地发生着。很多在这一领域占有统领地位的思想、学说、观点正受到挑战,幼儿园或学校正在被其他改变的力量唤醒。

一、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范式

蒙台梭利(Montessori)是教育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与实践者之一,其最伟大的教育实践是1907年在罗马的一个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招收3~7岁贫苦儿童,实行全日教育并提供膳食。在蒙台梭利之前,“传统社会看不到儿童,甚至看不到青少年……小孩子就是低龄的成年人”[2]。蒙台梭利理论的确立,使儿童早期教育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蒙式儿童教育范式可以用“热爱儿童”与“早期智力开发”来概括。“热爱儿童”体现在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教育者顺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工作”中养成独立性,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蒙氏教育哲学的精华被总结为“强调自由、不教的教育”[3]。“早期智力开发”与蒙氏早年的贫苦儿童教育实践有关,让贫苦儿童拥有听、说、读、写、算等认知能力,获得谋生的技能,改变贫困的状态。随着蒙氏著作不断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其“早期智力开发”的主张特别符合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一时间蒙氏幼儿园遍地开花。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蒙氏思想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顺应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需求、对儿童进行机械的智力训练、忽略儿童的社会性成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华德福儿童教育范式

华德福(Waldorf)教育是在奥地利哲学家与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体系。“人智学”的核心包括“对一些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如观察能力,培养儿童对于色彩、形状、声音和对话的敏感度,有规律地训练清晰、客观并且有专注力的思想,有决断能力的、持续一致的意志力,以及有纪律的、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情感生活”[4]。简言之,首先要发展出一个健康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更高的认知,让儿童过早地发展读、写、算等认知技能是不健康的。斯坦纳于191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华德福烟厂建立了一所工人子弟学校,华德福教育也因此而得名。

进入21世纪,华德福教育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教育体系,也是西方中上流社会日益青睐的一种学校教育。例如,在以高科技著称的美国硅谷,正流行着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据2015年10月24日《纽约时报》报道,在硅谷有一所叫做半岛的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 of Peninsula),校方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用于教学活动,只使用铅笔、白纸、编织针甚至是泥土,教室的布置非常简单,黑板、彩色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书架上放着百科全书,木制的书桌上摆放着书本和普通铅笔,看不到任何高科技产品的影子。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复古感”的学校,吸引了许多在苹果、谷歌、惠普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人把孩子送来读书,学校有3/4的学生家长来自高科技公司。截至2015年底,全美已经有160多所华德福学校,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在较低龄学段(一般12岁以下)推崇100%无电脑的教学环境。据国际斯坦纳/华德福教育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for Steiner/Waldorf Education)2018年4月发布的消息,全世界经过认证的华德福学校有1149所,幼儿园有1817所,遍布全球67个国家[5],并持续增加。我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有一些华德福学校。

三、蒙台梭利与华德福儿童教育范式比较

作为同时产生于欧洲大陆的两种伟大的教育哲学,蒙台梭利与华德福儿童教育都表现出了对儿童的尊重与热爱,但在表达方式与侧重点上二者有明显区别。以下从儿童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社会化、节奏和秩序四个方面对两种范式做出比较。

(一)儿童的想象力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儿童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蒙台梭利多次强调“每个孩子都应该能亲手实验、观察,使自己和现实紧密相连”“不能在光、色、声及印象的意象中任意地遨游”[6]。她批评了在儿童教育中把童话或神话当作教育内容的做法,认为这将带给儿童一种“虚幻现实”,容易使孩子“轻信”。蒙台梭利曾经委婉地批评了福禄贝尔,认为后者“发明了许多游戏来鼓励儿童在这些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对于任何一件物品,儿童的想象力都能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但是这样在儿童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幻想”[7]。支持或鼓励儿童的幻想,易使儿童进入一种“神游”状态,从而无法与现实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而且“极富想象力的儿童并非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学习上表现得最好”[8]。蒙台梭利把儿童的想象力与“神游”划等号,并认为它是一种“分裂了的心理能力”[9]。相对于想象力,蒙氏哲学更鼓励培养儿童的实际生活技能,如洗碗、扫地、给植物浇水等,教室的生活区摆放着各种真实的工具和厨房用具。蒙氏教室没有戏剧区、表演或创造艺术区,因为蒙台梭利认为想象不应该出现在儿童的课程中。

华德福教育哲学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发展想象力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想要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最好允许孩子们充分发挥活跃的、生机勃勃的想象力,而不要力图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不要鼓励现代思维的原子化的本质”[10]。华德福学校八年级(14岁)以下儿童的“工作”很少强调智力或技术上的实用价值,而是使其享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广阔无垠的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在1924年的一次演讲中,斯坦纳谈到“儿童,尤其是在换牙期至青春期之间的儿童,对教师究竟是智识性强还是想象力强特别敏感,智识性对儿童有毁坏及阻碍的影响,想象力则给予儿童生命及动力”[11]。华德福学校的教师必须擅长使用拟人化的教学手法,他们可以让云彩、昆虫说话,让它们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等。

由于对儿童想象力认识的不同,蒙氏教学对智力活动的重视远远大于艺术活动,而华德福教学刚好相反。斯坦纳在很多演讲和著述中都强调“艺术与幻想有联系,而幻想可以正当地被称为想象力的激活剂”[12]。斯坦納鼓励教师在面对9岁以下的儿童时,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发挥其想象力。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故事能在孩子幼小的身上播种“心灵的种子”。故事中所包含的道德启示能够有力地使孩子们作用于自身情感和意志,激活孩子的身心,对其理解力的发展也大有好处。为此,华德福学校的教师都是编故事的能手。

(二)玩具和游戏

在蒙氏哲学中,没有“玩具”,只有“教具”,以活动字母、数字、几何图形、平衡称等增智型材料为代表,儿童通过对这些材料以教师指定的或固定的模式重复练习,进而形成关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重量、味道和声音的概念。蒙氏教学活动以“让4岁幼儿在几个月内学会书写”[13]为目的,通过字母、口语、抄写、阅读、数学等心智练习活动,开发智力,进而促进儿童整体性发展。“在儿童的生活里,游戏或许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14]。”对此,有美国学者质疑“这种模式将如何发展大多数美国教育者所重视的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15]。蒙氏教学中的另一个高频词汇是“工作”,“儿童通过‘工作使自己恢复到一种正常的状态……如果不‘工作就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16]。这里所说的“工作”,指一切有助于其智力形成的练习和运动。

斯坦纳则认为,“在儿童从换牙期至青春期,一定要以想象力的本质来教导儿童”[17]。因此,越是简单朴素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就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他不建议给儿童“漂亮的”“精巧的”“已经完成的”玩具,因为这样的玩具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太少了。几乎所有的华德福幼儿园都会有一个看似杂乱无章的木块堆,孩子们会根据学习任务从中选取木料,这就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玩具库”。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也都是制作玩具的高手,特别擅长利用基础材料(如棉布、毛线、木块等)缝制玩偶。关于游戏,斯坦纳曾批评福禄贝尔设计的儿童活动“是假工作”“不应该让孩子们做任何不是模仿生命的事情,游戏中也要坚持这个原则”。[18]

儿童的活动被称为“工作”或“游戏”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依照儿童本质和生命力来设计。华德福学校透过自由游戏、感恩万物的诗词及歌曲、身体的律动及节奏、童话故事、偶剧、湿水彩、烘焙、洒扫、捏塑等活动,以及顺应孩子的兴趣及话题而延伸的主题活动,强调本土及固有文化的传承,促使儿童从接触自然环境及人际互动中体验生命及生存的道理。目前,在我国内地的华德福幼儿园或小学,大都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注重对节气、节日和传统风俗的认知,对土地的尊重,对艺术的领悟力的培养等,适应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概念。

(三)社会化

蒙台梭利教室是开放的,儿童的大部分活动都按其自身步调进行,只有当其提出要求,教师才会提供帮助。儿童必须独立地专注于“工作”,不能被打扰。“智力开发”式的教学材料也不适宜儿童“工作”。蒙台梭利甚至认为“教师应该是安静而被动的,应该耐心地等待,甚至为避免自己的个性影响儿童,应该离开儿童身边,给儿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19]。显然,蒙氏哲学忽略了教师对儿童的情感需求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儿童之间缺少同伴互助和沟通,忽视了儿童的感情世界的发展和社会化。

华德福哲学认为只有当人建立起一种关联感,即世间万物彼此相关的情感,才能保证心灵的健康。对儿童来说,建立这种关联感起最重要作用的人之一就是教师。儿童“在寻求理解世界方面不是以概念形式来领会各种事实,而是通过和其他的人交往,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20]。在华德福学校,每天早晨的“晨间分享”(morning circle)时间,教师带领儿童共同诵读。学校采用“主班教师制”,从一到八年级,由同一位教师带班,孩子们在7~14岁的时间里都与这位教师相处,最大程度保障了师生关联的连续性。

(四)节奏和秩序

蒙台梭利和斯坦纳都认识到,孩子的世界应该有节奏和秩序。节奏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人的内在特征;秩序则指的是一种由纪律和服从所塑造的社会属性。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建立秩序是必要的,但二者对节奏和秩序赋予了不同的解释。

作为卢梭的信奉者,蒙台梭利相信“人性本善”,儿童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存在着某种自然的“秩序形式”。服从不是教育的直接效果,服从是在没有说教、没有鼓励、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纪律也是那些幼小孩子表现出来的神奇现象:他们是自由地选择‘工作,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他们不受干扰地专心于自己的‘工作,既安静又守秩序”[21]。秩序来自儿童隐藏的内在导引,唯有赋予儿童自由,内在导引才会表现出来。

华德福教育哲学把儿童的生理状态、感觉经验与教室秩序建立了联系,只有在儿童感受到心灵与精神的愉悦和舒适的情况下,任何水平上的空间的秩序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斯坦纳提醒教师不要过度运用孩子的韵律系统。“对孩子的学习安排应当不使他感到疲倦”“充满了艺术内容的教学实际上反馈到身体器官,会使孩子的呼吸和循环更加健康”[22]。孩子们的韵律系统正常,教室里的秩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教师没有适应儿童身体节奏和韵律系统,不停地给孩子们讲故事、强迫孩子进行背诵或其他不适宜的智力活动都会使儿童感到疲劳,儿童的身体节奏系统如心脏跳动、呼吸和睡眠被打乱,是破坏秩序的根本原因。

四、结语

蒙台梭利是儿童教育史上一位世代传诵的人物,她的很多实践,如环境设置、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促进智力提升的教学材料等,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被整合到很多的儿童教育课程中,我们按照蒙台梭利的规则,可以顺利地做很多事,这就是拥有一种范式的好处。好的范式的精髓依然要保留,如尊重儿童永远也不会过时。但是,“在任何教育中,专业人员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改进,从而适合他们正在进行教育的儿童”[23]。华德福教育更注重儿童在每个年龄层的身、心、灵的发展,帮助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精神之源,同时找到一种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形式。重开人类原有的智慧,将生命的真谛与使命,虔敬地延续下去,是值得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省所思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2]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M].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3]高悦,孙崇勇.“蒙氏教学法”中国化实践的现实问题及改进建议[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4):72-75.

[4]海因茨·齐默曼.什么是人智学[M].金振犳,刘璐,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21.

[5]International Forum for Steiner/Waldorf Education[EB/OL].https://www.freunde-waldorf.de/fileadmin/user_upload/images/Waldorf_World_List/Waldorf_World_List.pdf,2018-04.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宏蒙,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121.

[7][8][9][14][16]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郑福明,译.中国轻工业出版,2017:111,140,141,143,165.

[10][11][20][22]吉尔伯特·蔡尔兹.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M].王荣亭,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83,90,95,200.

[12][17][18]鲁道夫·斯坦纳.童年的王国[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4:17,25,114.

[13][21]蒙台梭利.人的成长[M].郭景皓,郑艳,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44,119.

[15]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M].霍力岩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95.

[19]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吳学颍,译.广东省出版集团,2013:217.

[23]乔治·S·莫里森.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M].王全志,孟祥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5.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猜你喜欢

鲁道夫儿童教育
可爱的圣诞礼物
为了表达爱意,他发明了车牌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奇怪的人熊斗智
影子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