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及改进对策分析

2019-07-08陈婉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金融创新

陈婉霞

摘 要: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农村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活动的成本普遍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点,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等,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社会效益;商业可持续;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064-03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2003年12月29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宣布2005年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后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2005年的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普惠”这个词语很好地解释了“普惠金融”的特点:“普”是“普遍享受”,也就是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都普遍享受到的金融服务;“惠”是“惠及百姓”,强调了对以前被金融机构排斥在外的社会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金融服务优惠和支持。国务院在2016年初印发的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给出了“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我国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被传统金融不同程度排斥在外的经济实力较弱、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者、老年人等小微经济群体。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2016年两会确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表示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在乡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网点,加大POS机具、ATM机在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人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里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农业保险乡村服务网点乡级覆盖率达到95%、村级覆盖率超过50%;基础金融服务在全国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96.44%。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逐步扩大,不断向着“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迈进。

2.三农领域的金融可得性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市场。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里面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0.95万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8.2%;农业保险参保农户数量2.13亿户次,承保农作物21亿亩,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9.7%。三农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多,有效满足了三农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

3.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继续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各类涉农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支付水平,提升支付结算效率。人行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接入人行支付系统的银行网点和代理银行网点合计12.21万个,覆盖比率为96.83%。另一方面,改进农村信用环境,建立科学的农民信用评价指标,注重对农民信用意识的培养,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17年末,全国已累计为1.75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三、商业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

在肯定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农村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难度较大。

1.商业可持续性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商业可持续是指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活动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覆盖其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普惠金融强调的是广泛的包容性,是所有人都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能够让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到应有的金融资源。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一种类型,普惠不是恩惠,也不是慈善,不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而牺牲掉金融机构的利益。许多国际经验表明,没有办法实行商业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指出:“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活动要考虑如何实现逐利性与弘义性的平衡、如何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这平衡点的实现至今仍是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难点。

2.农村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难度大的主要表现。首先,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活动的成本普遍较高。我国许多城市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金融网点覆盖面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金融机构传统物理网点前期建设成本高昂,建成以后也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维持运营。而农村地区客户群体数量有限、客户财富量有限、金融业务量较少,网点经济效益低下,很多基层网点甚至连网点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已经到达“赔钱支农”的地步,高成本成为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主要阻力,许多金融机构就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收不抵支而纷纷撤离。以青海省为例,中国人民银行西宁市中心支行行长林建华在其文章中分析,青海偏远山区一个小型的金融网点一次性投入在200万元以上,每年的服务对象仅300余人,而每年的运行成本约100万元,经营成本远大于服务这300余名客户所带来的收益,网点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商业可持续性难以实现。其次,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活动的风险相对较大。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我国又是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自然灾害容易导致农民因收成大幅下降而无力偿还农业贷款。此外,农村地区普遍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盲目跟风种植养殖农产品,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滞销收入低下甚至亏损从而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注册资金少、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而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主体多为经济实力较弱、抵质押物和担保人欠缺的农民群体,加之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有钱就还、无钱就拖的信贷偿还理念,小额农贷的贷款本息回收率低于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本息回收率,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一直处于高位。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之一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26%、4.29%和4.23%,远高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四、基于商业可持续性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避险和逐利是资本的两大特性,开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成本大、风险高而收益低,容易影响金融机构利润和资产质量,从而抑制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一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采用差别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贫困地区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更多的资金补贴或奖励、更低的准备金率、更高的金融监管容忍度等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二是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农村普惠金融考核评价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单独考核,对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工作人员实行尽职免责制度。三是设立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风险补偿基金,实行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为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信用增信,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

2.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远、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物理网点的交易成本比互联网交易成本高将近十倍,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金融服务方式。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传统物理网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农村金融供求双方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完成交易流程,实现对传统物理网点的部分替代,从而有效降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运用,金融机构可以构建现代化的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系统,解决农村金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服务市场细化和精准营销,从而满足各类农村普惠金融需求者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3.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2.7%,而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有36.5%,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使用网络资源的“非网民”,从而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步履维艰。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面。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农村居民的上网资费,吸引更多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此外,针对许多农村边远地区网络技术和金融知识仍未普及的情况,政府部门应当联合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关培训,并宣讲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潜在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和正确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投资理财的相关技能。

4.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点。在加大力度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同时,广大农村居民存取款、现金汇款、兑换零钞等基础金融业务仍需要通过实体营业点办理。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面临收不抵支的困境,因此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服务供给匮乏的矛盾,可以舍弃耗费较高的传统综合营业网点建设形式,改为增设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点。农村金融服务点可以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积极引入在基层已有服务网络的第三方合作代理平台,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此外,农村金融服务点的建设要因地而异,充分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金融服务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点。如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区,可以采用流动设点的方式;在人口较为聚集的地区,服务点可以兼营超市、电商、物流等业务或与超市、电商、物流等企业合作,既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需求,又可以增加服务点收益。

5.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应当抓住农村普惠金融大发展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投身到农村金融大市场中,通过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来获得更多收益。首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发出更多满足不同农村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细化到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其次,针对农村客户经济实力薄弱、可抵质押资产不足的特点,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创新抵质押方式,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抵质押贷款品种;积极开发纯信用类农业贷款产品。再次,大力发展涉农供应链金融,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弱势农业生产者借助涉农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提高信用等级,降低银行授信風险,化解涉农小微客户融资难问题。最后,针对农业生产多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品种,从而防范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J].中国金融,2017,(14):85-87.

[2]  李学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问题与对策[J].银行家,2018,(8):121-123.

[3]  杜晓山.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3):3-12.

[4]  吕家进.走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道路[J].中国金融家,2013,(11):29-31.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金融创新
医学学术期刊在媒介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发展研究
论互联网金融创新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
论财务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