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再解析

2019-07-08周世良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解析

周世良

摘 要:科学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奠基石理论,今天,虽然时代巨变,但并不表明这一理论就过时了。其实,只要准确把握好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仍然能很好解答今天的诸多现实问题。而要深刻把握好这一理论,就要做到:首先,精准掌握人类劳动的定义、要素、类型及其特点;其次,科学理解价值特点和决定因素;再次,科学区分和把握价值产生的源泉及条件,要懂得,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来源,物化劳动不会再创新价值,生产要素只是价值产生的重要条件,不是价值来源;最后,第三产业劳动具有特殊性,既有创造价值的劳动,也有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析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001-04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起到奠基石作用的理论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所以,只有把握好科学劳动价值论,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

然而,马克思提出科学劳动价值学说是在19世纪初期,与今天毕竟大不一样。那时,英国也才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初步代替手工劳动,社会生产还是以简单劳动,或者说是体力劳动为主,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生产主要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第三产业几乎还没有,科技、知识、信息、管理等起的作用还不显著,这一切都与当今社会明显区别。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随着时代变迁,直接导用马克思的结论来分析当今现实问题,可能无法解释。那么,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不是就过时了,不管用了呢?其实,自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后,就有不少企图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现,如要素价值论、均衡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然而,我们应当知道,马克思理论是真理,但不能僵化对待,犯教条主义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与时代结合,研究新情况,得出新结论。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我们更应懂得,马克思主义好就好在它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某个具体结论。

由上可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也成為我国经济学界长期研究和争论的热点,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曾出现五次全国性的大讨论,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下面,就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做相关解析,以期能对此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之理论渊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而古典经济学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可以说,威廉·配第是古典劳动价值学说开创者,他在《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它的劳动时间,这已经初步触及到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把配第思想朝前发展,他在《国富论》中讲:“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一切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1]可见,他已经明确提出劳动是价值来源。大卫·李嘉图成为古典劳动价值学说集大成者,他的重要贡献是坚持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这个一元论观点,认识到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是不同的,还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

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少理论成就,但也有着明显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懂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导致许多问题不好解释;第二,不能把握住价值实质,不懂得价值背后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第三,没有把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严格区分开来[2]。

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思想,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使劳动价值论最后成为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之重要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种社会经济形态,这就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从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可以看出,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正是从资本主义细胞商品开始的。

(一)人类劳动的产物——商品及其二因素

随着劳动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再加上社会分工出现,于是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经济。那么,什么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见,成为商品的条件有:首先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其次,必须正在交换,处于流通领域,一旦交换成功退出流通,就不是商品了;最后,要有用,有用才有使用价值,没有用别人就不会购买。

从商品定义可知,商品有两个基本性质,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有用性,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决定,体现了商品自然属性,可以由商品自己表现出来。价值,是生产商品消耗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社会属性;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需要间接表现。价值本质是劳动,体现人与人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正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现象,价值是本质。使用价值是价值前提,是物质载体,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当然也不一定有价值,如果不是劳动产品自然无价值。反过来看,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共性,而价值只是商品才有,是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二)商品生产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这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关键

商品为什么会有两个基本性质呢?古典经济学家们无法解释。而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各不相同,正是劳动形式不同,才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价值不同,这种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决定商品使用价值。但是,如果抛开劳动具体形式来看,任何劳动从本质上看都一样,都是人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转化到商品中就是价值。这种人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即人类一般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样,有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才最后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也成为把握马克思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枢纽和关键。

(三)商品价值量及其变动规律

商品价值是人类有效劳动的转化,因此,价值量只能由劳动多少来衡量。而劳动多少一般由劳动时间来作为尺度。然而,每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花费劳动时间可能会不一样,怎么办?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大小这一科学论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俗讲,是指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大多数产品生产时所花费时间,而不是大多数生产者所花费时间,大多数产品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商品价值量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商品价质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意思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则价值量越大,所以成正比;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生产所需时间减少,其价值量自然变小,所以是反比。

商品价值量大小还与劳动复杂程度有关系;劳动分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倍数关系。可见,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科技、知识等的作用。

(四)商品价格由商品价值决定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那么价值又怎么反映呢?最初由别的商品来表现,后来由货币来表现。当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时,就是价格,也就是交换价值。可见,价格只是价值表现形式。而市场上商品价格高高低低,价格又由什么决定呢?马克思科学指出,价格是价值表现,自然由价值决定,而供求等因素只能起到影响作用。

(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主要内容是:其一,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换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三、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当代思考

21世纪,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不断出现。为此,学者们提出许多不同于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观点,如科技、知识、信息也可创造价值,无人工厂、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代替工人,说明劳动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来源,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也可创造价值等。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只是看到表面现象。其实,当今现实中的诸多新问题仍然可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很好的解答。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确把握人类劳动的定义、要素、类型及其特点

马克思对人类两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坚持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人是由猿变来的,猿之所以变为人,是由于劳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只有本能活动,而人才能劳动,因为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工具,能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人类就是这样年年劳动,代代劳动,不断创造出产品,满足自己需要,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类。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前提和动力。

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劳动,要记住劳动是人类最根本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说:“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3]

马克思正是运用哲学方法,进行具体与抽象分析,对劳动做出准确概栝。按照马克思观点,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指劳动力借助于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把劳动对象改变成人所需要的结果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是由体力与脑力构成。有学者说还包括知识,知识也是独立要素,这正是不科学之处。因为人的智力包括先天因素,也包括后天因素,后天因素通常指通过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通过实践锻炼,从而使人的智力水平提高。可见,脑力中已包含知识、文化、科技、信息等因素,不能再单独讲它们。

从劳动含义可知,人类劳动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体中,是劳动中的人的因素,是劳动内容,是劳动本质,是劳动决定因素,正是劳动力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的方面,其中主要是工具,是外在形式,它们不少本身就是劳动产品,是物化劳动。当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会制约劳动效率,所以,它们是价值产生不可少的条件。管理,也可以说是人与物的结合点,管理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复杂高级的脑力劳动,能创造出极高的价值。所以,资本家劳动与工人劳动一样,也创造了价值。

再考查人类劳动类型,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类型。第一种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学习,增长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进行的一种高级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体力劳动一般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最多依赖劳动经验而进行的劳动,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不多。第二种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要高级文化知识,不需要专门严格训练就能胜任的劳动,也就是体力劳动,这是一种重复劳动,创造价值不大;复杂劳动是指需要通过长期文化知识学习,进行专门培养才能胜任的劳动,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创造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数。第三种是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生产劳动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部门进行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般指工业和农业生产,产品是有型产品;而服务劳动是指第三产业,产品不一定是物质产品,多为精神产品,也不一定是有型产品,多为无形产品,劳动也不一定物化到产品中去,而是指劳动过程。第四种是普通劳动和稀缺劳动。一般劳动者提供的是普通劳动,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个别的少数的劳动者才能提供的劳动为稀缺劳动,由于社会上只有一人或少数几人才能提供这种劳动,其价值量就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第五种是单向劳动和多向劳动。为一个对象服务的劳动就是单向劳动;而同时为多个对象服务,提供无形产品或过程的劳动就是多向劳动。第六种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劳动者正在进行的劳动,是指活生生的劳动,正在消耗人类体力与脑力;而物化劳动是指已经结束了的劳动,劳动者付出的脑力与体力已经转化到其生产的物质产品中去,构成物质产品的价值。第七种是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有效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合格,最终能卖掉成为有用的消费品,劳动成功转化成价值;而无效劳动是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成为废品,卖不出去,或者是花费的劳动最后没有结果而失败,或者是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个别劳动者多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这样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无法转化为价值。第八种是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劳动者直接参加的劳动,如工人在车间工作,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比较典型;而间接劳动是指劳动者不必直接参加的劳动,在今天越来越多,它与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着密切关系,如无人车间,工人就是一种间接劳动。第九种是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或者叫有偿劳动与免费劳动,又可以将其总称为数字劳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5G通信技术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流行,数字劳动影响也日益扩大;数字劳动,最早是由意大利学者泰拉诺瓦提出,但更早应当是来自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商品论”。数字劳动含义,按照学者们界定,有两方面意思:一是非物质劳动,是文化、知识、信息创造与传播的非物质劳动,是在社交平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用者们的活动;二是属于免费劳动,个体消费者网上活动免费提供给了商家,被打包出售给广告商;数字劳动一般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有酬劳动指互联网专业劳动,是网络平台中,那些技术设计、维护、管理人员,他们劳动是要拿工资的,是有报酬的;无酬劳动是指网络平台上用户的受众劳动。当然,要分两种情况,用户网上消费行为,如看新闻、聊天、欣赏歌曲、看片等,是无酬劳动;至于个体在网上创建网页,发布消息,搞微商销售,这是生产性劳动,不是无酬劳动。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解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