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智慧党建”模式的实效性探究
2019-07-08邓晓岳尧贾彦峰
邓晓 岳尧 贾彦峰
【摘 要】 文章阐述了“1+1”高校“智慧党建”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探讨“1+1”高校“智慧党建”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高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载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党建意见建议收集提供了新思路;“1+1”高校“智慧党建”模式有助于量化完善民主测评考核指标。
【关键词】 “1+1”模式;智慧党建;实效性
十九大召开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主旨贯穿到全国党组织建设过程。2019年元月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究其原因,以树德育人为宗旨、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的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将教职工/学生党员的精力消耗在各种造表、评议、开会的重复无效劳动上。高校是坚实党建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目前党建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开会频繁,材料繁多且无常,学习有数量缺质量,这种低效的党建模式,不仅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的精力投入和也影响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上的精力投入。如何科学地设制高校党建,提高党建运作的效率和规范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1+1”高校“智慧党建”的内涵
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这两个主体相结合的模式即为“1+1”高校党建模式,此模式建立在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各自不同角色特点基础上,充分调动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先锋模范的党性,匡扶党建。党建的“1+1”模式不是二者简单的累加,而是通过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深入的内在互动性,培养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党员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发挥党建育人功能。这就是“1+1”模式的高校“智慧党建”要追求的实效性。
“智慧党建”来源于“智慧城市”的理念,其是城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社会环境下孕育的开放性城市创新生态。为此,“智慧党建”可定义为具有政策性、互动性、指导性功能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之党建管理。“智慧党建”简言之即党建智慧化,将碎片化的、独立的、复杂的党建信息化系统、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进行整合,组建成一个具备良好协同能力和调控机制的有机整体,是对传统党建的升华。高校智慧党建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并依托全光高速网络,目的就是要对党建活动、民主测评、党务管理、学生网络问策、校园服务、党员培养等事务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党建发展之智慧环境。
二、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
1、党建信息交流平台并不完善
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之间没有更多深入的交流。高校党建工作常囿于一种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一些党组织活动形式老式陈旧,凝聚力不够,管理不严,未及时创新组织活动形式,致使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低下。[1]基层党支部、党员工作主动性的缺乏致使党建工作效果一般。
2、党建意见建议收集缺乏隐私保障性
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征集党员对党建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时,均很难收集到一些可实用性的谏言,或写“无”意见,或写一些无实质操作意义的内容,对可能涉及到领导班子越矩、违反党纪廉洁行为的意见建议却很少有人提。原因主要为,第一,许多党建的领导班子和基层党员之间平时沟通交流不够,导致基层党员对领导班子成员做事为人等都不了解,无内容可提;第二,党建的领导班子和基层党员之间日常生活工作虽有了解,但因为不是匿名提出,而是上级要求下级通过文档传输形式提交意见,因此,恐被打击报复等种种原因而不敢提。
3、党员民主测评考核不完善
党员民主测评考核注重定性考核,缺乏定量考核,因而致使黨员民主测评考核的公正性缺乏说服力。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将部分合格的党员测评为优秀顺利通过考核,因而这些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合格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效的党员民主测评考核指标尚未完善,现有的考核指标大多定性于业务表彰、学习成绩等方面,而对党建工作、服务质量、帮困助人等方面的量化考核仍然需要完善。
三、“1+1”高校“智慧党建”模式的基础与优势
1、高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载体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速度。很多高校党建工作者尚未形成系统性互联网与实践结合的思维。大数据、人工智能要广泛应用到党建工作中,使高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载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党建工作平台也开发了不少,如微信订阅号、党建微博、支部QQ群等。[2]平台虽多样化,但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党建信息交流平台多而不精,党建活动和党建管理事项应当借助于网络技术充分挖掘党建信息交流平台的党建功能,从而能创新党建活动,更新党组织生活,提高党员参与党建的积极性。
2、网络信息技术为党建意见建议收集提供了新思路
高校党组织建设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居于首位。党建工作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最大的特点是党建的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党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3]这六大建设模块关系着党建工作和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教职工党支部要主动联动学生党支部,不能隔离,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如“互联网+”、党建APP、党建微博、微信、订阅号等等都在不断地尝试着开发、拓展并运用于教职工的党建和学生党建工作。[4]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促使现代党建工作高度信息化,高校党建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取决于:第一,需将高校党建扎根于现代网络技术,形成“智慧党建”新形态;第二,充分调动教职工和学生党员的执行力和积极性,形成“1+1”模式,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新态势,才能有利于党建工作具有高效化和智慧性。
借助于现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模块,可以充分征集师生意见和建议用于海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很好的规避传统条件下的“投票表决模式”,给予提议人以很好的匿名防护,消除提议人被打击报复的风险。由此,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党群意见建议征集模式是汲取党建良好养分的极佳途径。
3、“1+1”高校“智慧党建”模式有助于量化完善民主测评考核指标
高校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自己的当代使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引领时代潮流。在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教职工支部要联动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教育上,教职工党支部要引导学生党支部,做好榜样,在党建工作上,师生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智能联合共建,才能更好地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以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团结学生的目标,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前提下,若能充分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5]广泛征求基层党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量化完善民主测评考核量化的指标,则将能更有效地监督党员在党建工作、服务质量、帮困助人等方面的作風、纪律,民主测评考核也将更加科学、规范、公正,[6]从而大大增强高校“智慧党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尧骏, 张燕, 李阳.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应对策略[J]. 教育评论, 2014.10.82-84.
[2] 杜静,华丽.基于Android的隆中智慧党建APP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8,2(12)87-89 .
[3] 高波.关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思考[J]. 长治学院学报, 2017.34.4-6.
[4] 游敏惠、覃优军.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0(591)36-37.
[5] 夏行, 方永军. 网络环境下“智慧党建”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实现路径[J].领导科学, 2011.34.40-43.
[6] 夏行. 论“智慧党建”的“江北实验”及其发展战略构想[J]. 领导科学, 2013.7.39-42.
【作者简介】
邓 晓(1987—)女,江西上饶人,硕士,宿州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