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PPP项目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2019-07-08卢一夫
卢一夫
摘 要:从全球价值链(GVCs)的角度,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思考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一般均衡模型中贸易量、劳动力等要素的作用。选取WIOD等数据库中“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数据,通过计算理论指标和量化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生产链都从中获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到高技术制造业、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鼓励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建立高端制造业产业优势。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倡議;PPP项目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048-04
引言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策略吸引了经济学家,尤其是国际贸易专家们的注意,在2011—2017年间,全球顶尖的国际经济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全球价值链”这个术语出现了17次,这反映了经济学家对研究当代全球化生产管理的极大兴趣。自从1990年中期,中间投入及最终产品的贸易增加就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全球价值链这个主题。但是由于交流不密切,用于解释全球价值链的模型和理论并不多。全球价值链学者研究了价值链活动并进行量化,构建了预测区位决定和组织结构并通过了实证检验的模型,另外利用一般均衡的方法,研究了全球生产经济模型背后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对劳动力市场、福利分配的影响。本文从一些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模型的角度,考虑中国在全球生产关系中的变化。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市场需求较低,许多地区处在经济框架重构阶段,因此全球价值链逐渐呈现区域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怀着和平友善、共谋发展的初心,在原有的背景下,稳固和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基础,构建互信、互融、互通的全新合作框架。其中,基础设施共享是一个重要理念,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帮助沿线各国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是“一带一路”项目的首选。这种模式吸引私人资本流入基础产业,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合作,可以提高政府政策和贸易量的相互促进,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对中国自身产业链有更高的要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制造业处于较为明显的领先地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引领沿线各国制造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价值链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本国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假设,“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可以提高中国在全球生产链的地位。
一、理论分析和指标选择
(一)理论分析
在全球价值链的公司采购决策模型方面,区位决定和组织决策分析已有一些理论的支持。如格罗斯曼的两国模型,考虑了法律差异性、供应商匹配度以及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生产成本是否能弥补其在经济和制度环境的缺陷等问题。安特拉斯采用伊顿和科特姆(2002)、廷特诺特(2017)的计量方法,测算各个来源国采购的份额,提出了多来源国模型。并且,Antras和卡洛斯(2017)关于跨国公司为了减少下游产品运输成本而出现下游生产集中化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认同。组织决策的基础理论被安特拉斯(2003)嵌入到国际背景中。特别是安特拉斯(2003)中的模型将产权方法背后的关键直觉转化为贸易流动性质的可测结果。此外,在一些文献中,全球采购框架已经扩展到考虑融资和风险的作用,甚至将其视为全球生产的关键因素(例如,Coe和Yeung,2015)。Carluccio 和Fally(2012)说明了外国供应商面临的融资约束怎样使企业倾向于整合他们,特别是当投入非常复杂且不可回收时。
近二十年被认可度较高的一般均衡模型,主要从对贸易量、贸易格局、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分配的影响入手,解释了全球价值链下生产关系的诸多结果和影响要素。Yi(2003)发现,在考虑只交易最终产品的假设下,现实中国际贸易的增长量远大于传统模型中的预测量。因此,Yi(2003)构建了第一个区分生产阶段的一般均衡模型。该理论提出: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下降,生产阶段将发生地理上的分离,从而刺激了贸易量增长,放大进口关税下降对总贸易量的影响。在解决国家如何选择上下游生产链的问题时,Costinot等人(2013)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此模型假定不同国家生产力不同,更加量化地分析了价值链上下游的决定因素。Costinot 的理论指出,更具生产力的国家应专注于全球供应链中相对更下游的部分。在研究离岸外包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影响中,Feenstra(1996)建立了一个均衡模型。他们在模型中指出:离岸外包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足够的储备和资金,中国具备抵抗风险和做出改变的能力。同时作为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生产能力初步满足了独立生产高附加值环节的要求,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构造新的国际分工模式。而在“一带一路”合作中,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可以有效取长补短,弥补各国生产能力的差异。中国作为生产大国,有较大的下游生产集中现象,在“一带一路”合作中,中国可以借由PPP模式向世界进行资本输出,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同时技术支持也有助于沿线其他合作国家技术的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许多产业有取长补短、协作共赢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一带一路”合作很可能为中国产业的高端化和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上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产业互补性吸引了许多的经济学家选取多种指标对其量化分析。韩永辉等(2015)通过计算中国与西亚地区RCA指数,探讨两者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发现西亚地区与中国在资源禀赋上具有高度互补性,产业结构也存在互补的可能,中国有机会将产业链向高端化转移。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可以减少贸易壁垒的限制,促进贸易增长,合理化生产链结构,同时较高的产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平衡普通离岸外包中劳动力市场。PPP模式在建设和服务方面能够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基础设施提供强有力并且全新的支持,推动各国港口、桥梁、机场、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PPP模式是互利多赢的,能够有效满足项目地区发展的需要,也能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融资困境,使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合理化。同时,我国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眼光逐渐看向海外,全球化竞争意识增强,离岸外包改变了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使得劳动力向更高学历、高技术转化。同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完善自身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与创新环节,加速新产品 的推出与转化,并最终使得企业保持自身生产优势与研发活力,增强企业核心 竞争力。PPP项目中当地政府和承包企业都能获益,当地基础服务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的产能升级,也有利于中国国家整体价值链生产的高端化,政府也能充分发挥职能。
我们做出假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PPP模式对此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二)指标的选择和说明
(三)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2016)以及贸易增加值(Ti VA)数据库。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15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CHN)、保加利亚(BGR)、捷克(CZE)、爱沙尼亚(EST)、克罗地亞(HRV)、印尼(IDN)、印度(IND)、拉脱维亚(LVA)、匈牙利(HUN)、波兰(POL)、俄罗斯(RUS)、斯洛文尼亚(SVN)、斯洛伐克(SVK)、罗马尼亚(ROU)、土耳其(TUR)。由于WIOD关于输入输出表的数据最新为2014年,所以部分计算只计算到2014年。
计算PPP项目私人资本参与程度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投资(PPI)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反映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私人参与的项目数量、投资承诺金额、项目类型、融资结构安排等信息。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状况分析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A指数比较
从RCA指数统计的结果来看,中国在大多数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竞争力较有优势,在电气和光学设备、交通运输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上处于较为明显的领先地位,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方面中国没有明显优势,可取长补短,说明中国有产业链高端化的趋势。金融、邮政运输方面的优势说明中国金融体系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健全。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通过与各国的产业链互补,以及资金输出、技术支持,可以实现互利共赢。这是现在PPP项目的主要方向,也是契机,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中,高铁、邮政等高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也符合前文提到的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合作考虑的生产链上下游关系,可以使贸易双方有更多的利得,同时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向上游偏移,提升自身产业结构(见下页表1)。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
可以看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从2011年开始一直大于1,且处于稳步提升状态,说明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有更加紧密的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起点并不高,不到1说明在贸易上较为疏远,2011年只有0.736,却出现稳健增长的趋势,在“一带一路”理念提出后,有明显增长的现象,合作前景可期。与Yi(2003)提出的模型相印证,贸易壁垒的下降,刺激了中间投入的贸易影响,使得贸易量对相关政策的变化更加敏感,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友好协作有利于双边贸易量增长(见下页表2)。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等间距产业上游度
王恕立、吴楚豪(2017)采用了Antràs等(2012)和周华等(2016)计算上游度的方法,选取了15个产业2011—2014年的数据测算非等间距产业上游度。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的产业上游度起到了正面的影响,说明中国产业有向生产链国际分工的更高端领域迈进的趋势。而相对生产价值链下游环节的工人,也可以借助“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帮助,提高自身技术,充分实现劳动力价值,这也符合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外包对国内外工人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提升了熟练工的数量。企业进行离岸外包对于产品转换与创新研发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举措可以使企业将制造等低端生产环节的成本转而应用于创新研发这一高端生产环节中来,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转换率增加,有利于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产品创新。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在GVC排名中跻身第五,这个排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这个位置说明中国有可能也有能力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中发挥自身特点,起到枢纽的作用。因而中国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协作契机,抓住向高尖端产业过渡的机遇,优化自我价值链,提高竞争力。
三、PPP项目成效和风险防范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6月发布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库》(PPI数据库)年度报告,可以发现在世界范围内,2016年私人部门进入的基础设施项目数量为242项,合同投资承诺额715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37%,并且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数量近几年有所下降。从区域变化来看,2016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私人资本进入的基础设施投资承诺额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43%,是唯一的增长地区。
刘浩、陈世金等(2018)构建了PPP项目成效影响因素模型以及风险结构和投资额的决定模型,较全面地衡量了已有PPP项目的成效,分析了影响成效的因素,发现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体系等制度质量指标对PPP项目的成败有关键作用,尤其是一国有关私人部门发展的政策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质量。此外,PPP项目的融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们广泛讨论的内容,由于PPP项目自身资金运转周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的影响,风险与普通的外包活动有所差异,良好的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系是否稳定都有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吸引私人资本进入风险较高的PPP项目,从而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提升。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有利于各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探索如何实施和利用好PPP新模式的机遇。PPP模式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将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和利用,加强国内外联系,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推进沿线所有发展中国家同时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变革,促进沿线各国公共服务和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在合理规划PPP项目,防范风险、健全制度的同时,输出资本和技术,促进自身高尖端产业发展,在全球生产链中向上游发展,提高价值链地位,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发展使很有后劲的。
Davin Chor(2018)指出,我们还不能通过经济模型来解释或者影响全球价值链世界中的政策的改变。全球价值链活动和增值贸易的重要性是如何影响贸易政策的呢?我们如何评测产业的政策,如财政鼓励来促进不同国家增加全球价值链活动呢?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关于第一个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全球价值链世界中的最優关税政策的探究。而后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来作为实例,虽不能完整、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刺激了世界市场的需求。全球价值链要求中国做出对应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这也必然会对经济长期发展潜力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等.“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逆全球化”浪潮的源起及其走向:基于历史比较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7,(6):5-13.
[2] 孟祺.基于“一带一路”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J].财经科学,2016,(2):72-81.
[3] 黄先海,余骁.以“一带一路”建设重塑全球价值链[J].经济学家,2017,(3):32-39.
[4] 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2):76-88.
[5] 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89-98.
[6] 陈世金,刘浩.PPP模式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5):70-76.
[7] 王恕立,吴楚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J].财经研究,2018,(8):18-30.
[8] 钟熙维,陈小惠.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了吗——基于出口品技术含量视角[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41-52.
[9] 刘浩,陈世金,陈超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PPP项目成效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57-63.
[10] Antràs P.,Chor D.,Fally T.,et al..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3):412-416.
[11] Yi,Kei-Mu.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52-102.
[12] Costinot,Arnaud,Jonathan Vogel,Su Wang.An Elementary Theory of Global Supply Chai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1):109-144.
[13] Feenstra,Robert C.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