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秀”有感

2019-07-08胡晨

学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新课标有效性

摘 要:目前,不少初中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上,出现了教师讲解太多,滥用多媒体及乱用教学手段、反复预演等弊病,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课堂秀”的误区。走出这一教学误区,要切实从教师的“导”、多媒体的适当性、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还原课堂常态等几方面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并实现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三维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秀;教学手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0-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71

“秀”一词源于英文“show”,有展示、表演、卖弄、炫耀等意思。时下,各种各样的“秀”悄然兴起,盛行一时,初中语文课堂也不例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日益冲击着教师的头脑,不少初中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教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容量大,更具备趣味性和创新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赞同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较多的语文“课堂秀”:教师自己的讲述洋洋洒洒、多媒体课件令人眼花缭乱、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一节课下来,看似学生学了很多,但是冷静一分析,其实学生真正掌握得少之又少,课堂教学并未实现预期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秀”的典型表现

(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讲解太多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践实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想把公开课、比赛课上得精彩生动或者博大精深,但苦于学生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理解和表達的水平,生怕学生无所得,或怕学生反应滞后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程,所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活动和表达。有些教师甚至一节课讲述超过了半小时,学生朗读,思考,分析,感悟的时间少之又少,整节课其实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记得两年前,在我们台州市的一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篇目是七年级的《孙权劝学》),有一位对《三国演义》颇有研究的中年男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从东吴的创建到发展历史,从孙策到孙权,从鲁肃到吕蒙,引入名家评点,穿插人物逸事,貌似内容丰富,PPT做得也很精美,再加上教师本人良好的表达能力,听课师生很快都被吸引了。但仔细一想,学生这节课自主学习所得又有多少呢?整节课俨然成了教师个人的一场“秀”。教师讲得眉飞色舞,给人以“高大上”之感,但其实成了“满堂灌”。 况且讲述的一半内容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被动地听讲,朗读、讨论、思考、质疑等自主性学习活动甚少。虽然看似“秀”得不错,但笔者认为本节课就像是教师在说书,学生学习的效果甚微。这种教法其实是有悖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这一新课标的理念的。

(二)多媒体的滥用或误用

多媒体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各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教师就认为没有多媒体的大量辅助就是和现代教育技术脱节,就不是一堂好课。于是,多媒体课件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块,时下甚至很难见到有不使用多媒体的语文公开课。

不久前,如一位青年教师上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位教师备课很认真,整合了相关的诸多课件,从作者苏轼的介绍到课文内容的分析结论,从字词句的注释到苏轼经历介绍及苏轼相关诗句的补充,哪一张都不愿放弃,于是教师俨然成了多媒体的播放员和解说员,其主要任务是点击鼠标、出示画面并讲述、播放音乐、解说视频……一堂课下来,教师忙得不亦乐乎,甚至拖堂十分钟。反观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仰着头看课件,目不暇接,有的甚至连书都没翻动过,更不要说进入文本阅读、思考、体味、感悟了。这种语文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电脑技术和视觉效果了,给人一种“满堂投影”的感觉,而忽视了应以文本和学生为主要地位的语文教学理念,名为教学,实为作“秀”。这样做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学习,是很不可取的。

(三)课堂教学手段过于复杂或走形式

新课程教学否定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倡导真正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有些教师未能好好理解并实行,走了形式主义道路。有些初中语文课堂把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等当作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甚至还引入手工、舞蹈、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如果恰当地使用上述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火花的迸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投入,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某些公开课和课堂教学比赛中,常常有教师或为了展示自己或学生的表演才能,或为了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听课教师或评委,活动内容和形式太多或不恰当,整节课留给人“满堂闹”之感,语文课堂的文学的味道和魅力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

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动辄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于是,课堂里时常谈论声四起,很多学生谈笑风生,但大部分讨论内容不着边际,有个别的学生甚至伺机在讲闲话。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还不时要求学生鼓掌,看似很热闹,实质已经流于形式。因为真正的听说读写活动太少,脱离了文本和教学重点。那么这课堂就只能是金玉其外,沦为一场“秀”了。

(四)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演”,一遍甚至若干遍

因为要上公开课或观摩课,所以不少教师会为此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反复磨课,对班里突出的个别学生反复精心“辅导”,如指导朗读、教给答案,安排上台总结发言等等,甚至还有从别的班级选调“人才”来自己班级上课的情况。

这样过于粉饰的课堂就像一位化着浓妆的女子,厚厚的脂粉已经让人毫无真实可言。教师是编剧、导演,少部分学生成为演员,虽然看上去行云流水,貌似成功,但是因为太假,留给大多数学生的只是“过眼云烟”。这已经失去语文课堂原有的真实与价值,违背了公开课或观摩课的初衷。这样“精美”的“课堂秀”,也是不值得推崇的。

二、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语文教学绝不能成为“课堂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坚持“有效”原则,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及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走出“课堂作秀”误区,必须立足现有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学生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自己放在“导”的位置上

语文教学是将原本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听、读、想”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言语并且“说”“写”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自发学习状态,独立、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教师应处于一个辅导、从属的地位,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责任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比如教师课前可引导学生到网上查询与课本有关的背景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预习课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回归文本;上课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多谈感悟;学习内容深入思考后,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教会学生解决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叶圣陶先生还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就是说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分寸。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講的“诱导”下,渐入课文学习的佳境,从而达到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境界。

(二)正确认识并恰当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可以突破文字限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形,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但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课件是否漂亮,而是在于教师是否能恰当运用辅助手段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恰当精辟的讲解、有条理精要的板书、及时规范的朗读、课堂灵活的把握等都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何为语文本真,就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朗诵,细致入微的讲解,撇开当今的各种多媒体辅助工具教学语文。”谈起语文的“本真”,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出了自己的很多忧虑,“由于多媒体发展,很多学生不喜欢用读课文方式了解语文,更多地喜欢通过视频播放、幻灯片放映来学习语文知识。这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品味文字内容的更深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摆脱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习惯,学会取舍,立足教材和文本,以其为教师和教材服务为宗旨,恰当地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语文课堂活动应以学生“听、说、读、写”为根本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模式,课堂活动成为新课标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的整合,有助于学生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但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以精心的设计为前提。讨论、游戏、表演、绘画形式等都只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并非必要手段,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当使用或不用,决不能滥用。

有专家在《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中指出,“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我们传统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决不能摒弃!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确实应以学生“听、说、读、写”为学习的根本,我们教师要使学生的脑、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努力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要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感觉,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尊重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活动,还原课堂本来面目,使之常态化

有专家认为,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是否大面积地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言以蔽之,学生是否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不是有较多的收获。与其他的学习活动一样,语文课堂也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朗读、发言、质疑、活动的面宜广,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公开课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是仅仅展示师生好的一方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教师们若真正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应该把上公开课当成是抛砖引玉,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堂语文公开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要秀,就秀对教材的准确理解与巧妙设计,秀引导学生、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秀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秀与学生沟通、临场应变的能力,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朗读、感知并秀出他们的感悟及理解,让语文课堂真正有实效,这才是语文教与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黄深根.刹住“课堂秀”之风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8).

[2]徐国东.新课程下公开课中“秀”的剖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1).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胡晨(1973— ),女,汉族,浙江台州人,一级教师,黄岩区“教坛新秀”、黄岩区第一届“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新课标有效性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