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设计,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2019-07-08李万霞
李万霞
预习,顾名思义就指提前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课堂深度学习的一种保障。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教师不能泛泛地布置预习作业,将预习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教师要将预习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使预习能有效地促成他们生长,所以有效成为预习的关键点。
一、给预习设置原因
有效的预习,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思考的点不仅来自学生对字词的识别,对语段的朗诵,也来自他们对问题的探求。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在简单梳理文本之后,可预设这样的作业:
首先,既然前人之述备矣,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否多余,这个问题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次,作者用什么词句使自己的思路又打开了大门,其中哪一个词最关键,这样问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即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
再次,教师这样设问,这篇文章是不是一般性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哪一个词顺利过渡到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的第三部分,学生会顺着问题,思考作者情感的起伏,以及主题的铺垫。有学生会想到“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教师可接着提问,既然作者不同意悲、喜两种心境,为什么还要把它写出来,这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反衬手法的应用。
最后,教师问,“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不是多余。这一问,让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处境,以及文章的主题。很明显教师是将一连串的问题,连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探寻过程,布置给学生,以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文本的内核,一步步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这恰是预习产生效果的表现,他们会将疑问带到课堂做进一步的讨论。这样的预习让课堂实现了翻转,课堂变成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知识的舞台。
二、给预习提供流程
如果教师直接布置让学生去预习某一篇课文,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软任务,只会稍微将课文看一下就结束了。这样的预习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不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生长。关键是这样的预习,培养不了学生的预习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预习,一定要让他们学会预习的流程,这样才会让环节更有效。
现以《故乡》为例,谈谈预习流程。首先,教师让学生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词句,例如,阴晦、萧索等。
其次,让学生画一画,可以画出写得好的句子,当然也可以是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感受最深的句子。男生画的大多是捕鸟的那一段,女生画的大多是对杨二嫂进行外貌描写的语段。教师通过预习,能发现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多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性的预习,让预习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部分。
再次,教师让学生批一批,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用笔在他们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加上批注。有学生在作者对久别的故乡进行环境描写的地方,写上这样的批注:“真的是荒凉,是不是斗罗大陆”。批注,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细节的单方面思考,是他们最初的想法,是预习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的对话,他们会在教师课堂解读之后,对批注进行二次修正。
然后,抄一抄。让学生随意抄写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就像他们去抄歌词一样,完全当成他们的一种兴趣。最后,当然基本的预习流程少不了写一写,就是进行小语段写作,写一写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学生说,他们的故乡,就是那个曾经居住的老宅,如今已经拆了,变成了绿化带,但里面却生长着他们的回忆。写一写,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学着模仿原文本的叙事笔法。
这简单的六步流程,不是每次都这样去布置,但要让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去预习,与环节来一次真正的相遇。
三、给预习增加趣味
预习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去完成,教师就要尽量给预习任务增加一些情趣。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演一演的预习题。《西游记》有一段对孙悟空的语言描写:“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教师问这一段表现了孙悟空什么样的精神,学生会根据文本思考。但如果让学生读这一段,让他们模仿孙悟空的腔调,并将模仿的视频发到班级群里。教师会看到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会看到他们对文本的领悟。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更感兴趣,因为给了他们全面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給了他们体验文本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很容易就理解孙悟空毫无畏惧,富有反抗精神的形象。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看一看预习作业,主要是看教师制作的微课,它将知识点以情境化、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微课给预习环节增加了情趣,也能增加学生思考的维度。
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并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预习成为提升他们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他们思维生长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初级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