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的窗深邃的井
2019-07-08吕凌云
吕凌云
引导学生对寓言体小说的人物、意蕴做多元化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教学目标:
透过小说人物看人性,观照自身,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设计突破:
《窗》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体式上比较接近寓言体小说。语文教学界一般认为,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笔者认为,这一判定或多或少受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影响,过于追求所谓的“明确的意思”,显得简单化和标签化,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概括小说内容
1.导语: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或明净清澈,或浊流涌动。今天,让我们透过一扇微小的“窗”来观测“人性”这口深邃的井。
2.建议学生用“聚精会神默读法”快速阅览课文,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在课文上做圈画和批注,通读全篇后捋顺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并将课文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小说”。(小组内合作,全班交流。)
示例:远窗病人为了占据靠窗的床位,对每天为自己描述窗外景象的近窗病人见死不救。
3.引导学生质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小组内筛选,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弄不明白的,可以融入到后续环节的主问题中处理,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去进一步探讨。)
设计意图:“聚精会神默读法”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小说的情境中去,置身其中,初步了解小说写了什么,从而提炼概括小说的重要信息,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小说人物的经历和体验,对人物有全面的感知。教师在学生读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有方向地进行阅读,准确提取小说的主要信息。
第二环节:解码小说人物
活动:探讨近窗病人的行为动机
1.近窗病人每天为同伴描述窗外的一切,在他的描述中,“窗外的一切”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动笔用括号标注相关的段落和语句,自主朗读并概括“窗外的一切”的特点。
(指名回答,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特点。)
示例:清澈的湖水,漫游的水禽,绽放的鲜花,有自然风光的清新优美。嬉戏的孩童,亲密的情侣,精彩的球赛,隐约可见的闹市区,有俗世生活的美好热闹。孩童差点落水的惊险,板球队员慢悠悠击球的无聊,是日常生活的真实生动。
2.对于近窗病人的行为动机,读者们有不同的理解(PPT显示),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理解?请同学们圈画出能够帮助你得出结论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揣摩,同桌间可以磋商。
PPT显示:
第一种:近窗病人这么做是为了鼓励同伴,解除同伴的病苦,其人热忱友善,高尚无私。
第二种:无法确定,因为作者没有写近窗病人的心理活动。第一种理解是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和拔高。
(自由辩论,但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不能凭空揣度。)
明确:笔者倾向于第一种理解,因为作者在行文中有相关的明示或者暗示。
第3段:“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可以解释为“给”,表明近窗病人是“施予者”,而远窗病人是“接受者”,近窗病人描述“窗外的一切”的主观目的是让远窗病人受益,帮助他突破逼仄的、令人窒息的病房生活的桎梏,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其行为动机是利他的。
第5段:“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进一步验证了远窗病人是描述的“受益者”,在同伴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他沉浸,陶醉,获得了精神的振奋和生命的喜悦。
第15段:“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用强烈的反差暗示了近窗病人的良苦用心。他在自己病况沉重之际,为了缓解同伴的孤寂痛苦,不惜耗费残存的精力去想象和编造,将“光秃秃的一堵墙”幻化为情趣盎然的生活图景,给沉闷压抑的病房生活带来清新优美的画风,为烛火将熄的同伴注入生命的动力和热情。
补充:如果分析到此处仍有学生倾向于第二种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假设推理”。假设近窗病人的行为不是出于“利他”的高尚动机,而是利用每天仰坐的时间,通过假想窗外世界的丰富多彩来消解病房生活的沉闷,完成自我突围和排解的话,那么他只需安安静静地“神游窗外”即可,大可不必绘声绘色地描述,更何况他病况沉重,每天两个小时的描述会导致精力消耗、元气大伤呢?因而第二种理解有违常理和作者本意,显得牵强附会。怀疑近窗病人行为动机的崇高性,或许是因为理想化的人性在现实社会中太稀缺,但不能因为它的稀缺而否认它存在的可能性。
3.作者描写近窗病人主要采用什么角度?(学生独立分析,发表看法。)
明确:主要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远窗病人切身的见闻感受去间接呈现近窗病人的形象,不动声色地表现近窗病人丰富美好的灵魂世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分析。将想法或做法,上传到班级公共邮箱,教师择优发布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上。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较差,对文本的隐性信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和感受,适当运用绘图法可以帮助学生将隐性的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环节:对话我们自己
过渡:小说中,近窗病人秉持了人性的高贵,而远窗病人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一般通过假托的人物(动物、植物、无生物等)形象和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让我们有所思,有所悟。请分享你的所思、所悟。
(这类小说意蕴深远而复杂,作者的想法往往深藏于情节之中,指向不明确,一般是多元的,呈现出开放型的格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
示例:
1.近窗病人:一个人如果选择关爱和阳光,他的眼里就会看到美丽和希望;“创造”可以弥补“欠缺”的遗憾;要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缕照耀世界的阳光……
2.远窗病人:欲望是痛苦之源,人要控制住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日常生活中加强心理健康、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用理性上的善控制住感性中的恶,以对美的感受力去驯化人性中的恶……
教師寄语: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或明净清澈,或浊流涌动。如何扬清激浊,是我们一生要面对的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要先“走进去”,然后再“走出来”,与自身产生对话,与生活发生联系,从中获得理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言浅意深的寓言体小说,泰格特以“窗”为透视点,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透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八年级学生社会阅历浅,不容易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因此笔者在教学时采用“选点式”教学法,简化教学流程,聚焦几个“点”,引导学生以篇、段、句、词为抓手,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多角度探讨小说的意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其中,讲解与讨论相得益彰,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生硬说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