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方对话,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019-07-08李炜
李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本文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种对话形式入手对如何加强对话,实现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主动阅读、解读中形成基本的阅读力。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说是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只有学生主动去读,并在读中尝试去了解作者、理解文本大意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表达和传递的中心思想。一线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找到阅读的兴趣,进而为推进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做出贡献。
例如,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选择了借助学案来辅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首先,在阅读之前,先将这节课的学案发放给学生,如:阿长是谁?他的外貌和身世是怎样的?文章中一共描写了“我”与阿长的几件事?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学案的布置是为了降低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盲目性,是确保学生与文本之间顺利进行对话的前提和保障。之后,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在授课时,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总结自己在与文本交流对话后的疑问,如,有的学生提出:对于“我”而言,到底是喜欢阿长还是不喜欢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对阿长买书的经过进行描写,阿长一个字不认识,想必买到“我”描述的书很困难,如果写这个过程应该更能体现出“阿长”的性格特征吧。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本基本解读能力,除了要通过设计学案来引导学生去读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思考中形成基本的阅读力。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去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产生的疑问,并通过新问题的提出以及重点句子的解读来一步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结束后,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确保文本解读课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实现。
还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要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分析,以“为什么不详细描写阿长买书的过程”为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却有伟大的神力”这句话,如果作者将买书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所谓的“神力”不再神秘,自然也就没有“神力”一说,而且,这样的描写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力来描绘阿长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而让阿长这一形象高大起来,同时,也能真正感受到“神力”的所在。当然,除了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之外,还与学生一起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
文章描写得详略得当,思考文章中哪些事情描写得详细,哪些描写得简略,为什么?整篇文章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在发生变化,从所描写的几件事情上入手,思考作者对阿长都是什么态度?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后,“我”有什么反应?
与学生一起对文本交流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而且与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也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解读文本。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当然是建立在上面两种对话的基础之上,只有当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之后,才会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才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反之,如果没有上面的基础,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就是无用的,没有价值。
还是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为例,在学生对文本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分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让学生在彼此发表观点和看法后检验学生的解读效果以及阅读能力。最后,为了能够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自选一个人,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构建和谐、自主的语文课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总之,一线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解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考试成绩,而且对学生日后与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明确他人所表达意思能力的锻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多元对话,将促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全面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第三中学(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