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2019-07-08胡新科
胡新科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要通过现行的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开展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解读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所选的内容都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能力。笔者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在语文课上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歌德有句话:“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是都比不上观察。”歌德这句话将知识获取分为“了解”“思考”与“观察”三个层次,第一种“了解”偏灌输性教育,是知识传递的最低层次;第二种“思考”,带有个人的独断、傲慢与偏见;第三种“观察”层次,“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观察”可以理解为先了解再思考。笔者认为其比前两种层次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不以人的主观经验为主,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之上重新思考,也是获取的最高层次。而在语文课中给学生创设观察情境,就是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所了解到的新的事实重新思考。
在教授《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复眼产生了较强的兴趣,我思考如何抓住学生这个兴趣点,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于是我与科学老师沟通,让他专门给学生上了一节“神奇的眼睛”科学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眼睛的进化有了大概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上,我利用教室前面的视力表为学生创设情境。分别让两名学生站在教室最后面观察视力表,视力表上前面三排他们都还能观察清楚,但是后面却无法看清楚,于是我拿出一副普通的望远镜,让他们再观察,结果视力表上字母看得一清二楚,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只会说望远镜看得远,但是原理是什么,不知道。于是我又给他们播放了一段有关老鹰眼睛的视频,让他们了解老鹰为什么能从高空看到一两千米地面上的猎物。这时学生对有关眼睛的知识越来越有兴趣了,抓住时机,我给他们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写一篇有关动物眼睛的作文,形式多样(可以查资料,可以观察家里宠物的眼睛等等)。
因为有了前一天的查阅资料、观察、自主探究的过程做铺垫,第二天的作文汇报课上,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有学生发现蜻蜓总共有2000多个复眼,所以只要一靠近它就会被发现;有的学生发现兔子眼睛长在两侧,是为方便它们见到敌人逃跑;甚至有的学生到室外抓蜗牛,用放大镜观察其眼睛外形、了解其眼睛内部结构等等。
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育绝对不是训练与灌输,甚至不是点燃火把的“改造”与“塑造”,教育必須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共同合作、分享与创造,也只有如此才能是人灵魂的教育。而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学科,更应如此。我校基于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中语文教学,正是采用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协调合作,以达到教育目的。
如在讲授《燕子》这篇课文时,除了将文中字词学会,通过读通课文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之外,我还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凑成”一词,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能力。“为什么作者用‘凑成了那样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句子?”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都出现了。在恰当的时机,我给学生播放飞机制造过程的视频。视频讲述飞机的很多部件都是由不同的生产商生产、组装而成。
看完视频后,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假设分别是生产飞机六个部件的生产商(主要是通过美术课上做超轻黏土手工的形式完成)。教师是某家航空公司的老总,现在要预订一架“飞机”,十分钟后“交货”。由于制作的过程中6个小组之间没有沟通,所以最后组装起来的“飞机”各部分的比例不协调,导致无法如期“交货”。
为了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意义,于是我让他们开始第二次“生产”。这一次他们懂得了先沟通,确认机身是多长,然后根据机身的长度,各自确认所做部件的大小比例。十分钟后顺利“交货”。两次的制作体验,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对这句的理解是,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其中之一。如在讲授《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留了一份作业,让他们根据现代科技发挥想象,让赵州桥变得更加坚固、美观。第二天课堂展示的时候,五花八门的“桥”都搬上屏幕。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还有提出反对意见的并发表观点。展示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树立了学生科学处理问题的意识。
结 语
语文课上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创设不同的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以外的能力。但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相通的,并非孤立的。对于课堂上学生发散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单靠语文学科的知识去解释是有限的,要从多学科知识角度去看待。上述三节课在创设情境时,我融合科学、美术和历史等学科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伯邑,谢世佳.校园网的隐喻形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3).
李宝斌,孙俊三.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