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中华文化使者
2019-07-08刘爻寒
刘爻寒
中国园林从古至今都闻名世界。它的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艺术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
2018年12月6日,第十二屆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开幕(以下简称“园博会”),共有44个国内城市、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9个城市参展,展会从2018年12月持续至2019年5月。园博会结束后,园博园将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盛会,是展示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园博会以“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为主题,创下“六个第一”:第一次在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园博会设城市建设发展主题展,第一次面向东盟国家举办,第一次在冬季建成开放,第一次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周年大庆同期举办。
园林,是人们用双手创造风景的一门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世界上的园林大致可分为3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听,历史的声音
中国园林,是古人在时光的飞逝中,不断在一个空间内加入文明的因子和历史的印记,最终成为一个有形的物质的园和无形的精神的场。中国园林里写满了中国人有形与无形的心灵密码,凝聚提纯成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园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的国势强大,经济发展较快,帝王、奴隶主盛行狩猎游乐,并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园、囿、圃等字。《史记》中有记载,银洲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蛮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思想领域的开拓,使得神话内容不断加以丰富,园林的艺术性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苑囿的主要内容。
但此时,中国园林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并未形成后世的鲜明风格。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桥卧渡,未云何龙,复道形空,不霁何虹”。
汉代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官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观、有宫,成为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才进入发展和转折期。园林形式从粗略的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有隋代山水建筑官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和唐宋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到了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园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达到园林建设的高潮。
至此,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地方风格特色,如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把它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之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优秀园林作品。如北京的双秀园、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紫竹院公园中的筠石园,上海的大观园,南京的药物园,洛阳的牡丹园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毫无疑问,中国园林从古至今都闻名世界。它的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艺术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
中国园林在国外
中国园林的美不仅征服了中国文人墨客,同样也被其他国家所赞誉。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事实上,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造园技术就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并对这些国家的园林建造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明末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抄本题名为《夺天工》)流入日本后,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在沿用古典汉语。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也曾刮起一阵“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它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的《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了《东方园林论述》。在法国不仅出现了“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20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1980年5月,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为蓝本设计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这是苏州园林走出国门的第一项成果,而此次海外造园也是中国第一次出口园林工程。此后的30多年中,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式园林达68个。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凤凰公园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扬州古典园林“谊园”位于其中; 2006年的世界园艺展览会在泰国清迈举办,扬州承建的“中国唐园”是国内唯一应邀参展作品,园艺展览会结束后“中国唐园”被评为一等奖;德国“多景园”为2001年在德国曼海姆市建造的古典江南园林群,园内设计了牌楼、小桥、水榭、水台、戏台、花厅、假山等,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德国“清音园”于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建设,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扬州“静香书屋”为蓝本,融和扬州园林的山水花木元素精巧打造,荣获该次园博会“金杯奖”……
中国园林在海外的佳作不胜枚举,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认为,“在海外造园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人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我们讲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实际行动,都体现在园林中。”
“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做了个造园过程,却引发了关于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这种研究热潮再通过新建的园林反馈出来后,永久地留在美国当地,成为一个永久的中国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贺风春说。
传播的使者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它将建筑、山水、诗歌、绘画、雕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以其悠远的意境,使人的心灵与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时间空间因素,让人“咫尺之内,觉万里之遥”。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美国洛杉矶圣玛利诺市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内,有一个名为“流芳園”的中式花园,它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建设,是亨廷顿庄园内15座不同国籍和风格的花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2003年,苏州园林设计院正式接受了设计“流芳园”的委托。这座北美最大的中式公园于2008年2月23日正式向游客敞开大门。
如今,江苏几乎每年都会在“流芳园”举办文化交流、招商引资等活动,“流芳园”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宣传基地,并赢得“长驻文化使者”的美名。
“我们在海外造园的过程中,会结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需求等,加入可以作为婚庆礼堂、研究室、茶聚场所、企业年会举办地、音乐演出场地的空间。这就突破了原来苏州园林只是私家宅园的功能,展开了又一次深刻的造园活动。像‘兰苏园‘流芳园这样新建的苏州园林,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中华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贺风春认为,这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持续深入进行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重视中国传统园林的海外建设,把它纳入文化传播战略,做好规划,建立国家促进机制。”贺风春建议,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还有与我国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争取在海外建更多的中国园林,让中国园林精湛的造园艺术、优美的园林形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传播。“通过制定3年、5年、10年乃至更长期的量化目标,让中国园林落户到我们的友好城市,落户世界百城,真正使经济和文化得以双发展。”贺风春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园林在海外建成落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出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传统文化的复兴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必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