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快乐学习的构建

2019-07-08陈亚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七年级快乐学习道德与法治

摘   要 通过分析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与初中学生的学情,说明了寓游戏于学习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能够展现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科素养。最后从课前准备、游戏选取与过程调控三个方面阐释了构建快乐游戏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快乐学习  游戏

寓游戲于学习而快乐求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游戏构建快乐课堂,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而快乐学习,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增进教学的实效性。

一、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与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学情的分析影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特点的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

1.课程特点

(1)强调过程性,着眼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知识性、可读性、科学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过程与方式,改变简单地告知和一味地灌输,走向双向互动、平等和开放的对话。着眼于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注重自我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情特点,改变传统知识课堂的弊端,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体会,以此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体现指导性,遵循科学的育人规律。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是从观念认知、经验内化到实践反思的融合过程。新编《道德与法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生成性学习,提倡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通过探究、体验、反思和分享发展思维和提升情感体验,保持个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转化。

(3)注重现实性,立足初中学生的真实需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从道德、法律、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4)增强灵活性,设计活泼新颖的栏目形式。教材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六个栏目,具有延展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为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灵活的空间。

2.学情分析

(1)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主要作用。主观能动作用在初中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在遇到问题情境时,具备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初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初中阶段仍属义务教育范围内,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还能接触到不少小学没有的科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较大的能动发挥空间且对学习内容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显著发展。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已基本能够适应初中学习的客观要求,从形式逻辑思维看,从七年级开始便占据优势地位,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学生在这一时期,独立能力和批判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喜欢刨根问底,探求事物的深层原因,但对问题的探究和理解容易存在片面理解和表面化特征。因此,教学中要将课程中的抽象概念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审查,再上升到理性概括,做出自己的判断与总结。

(3)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并存。初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是,此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难长久保持,近景性动机占主导地位,对学习目的的理解尚为肤浅,加之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意志力不够坚定,还须依赖老师的有效引导。因此,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教学,要通过设计简单却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4)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初中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缺乏持久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表现出多向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学习往往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经不起引诱和干扰。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时,教师如果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就难以令学生的注意力高效地集中在学习上。

二、寓学习于游戏、寓知识于快乐的重要意义

寓学习于游戏、寓知识于快乐的理念由来已久,在古代,孔子就提倡快乐学习,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西方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柏拉图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他反对强迫学习,提倡用游戏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天性。福禄贝尔在理论上赋予了游戏以重要地位,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展示的最佳方式,强调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游戏中发展的。在杜威看来,教学应该渗透游戏,用游戏来实现“教育意义的增长”。可见,寓学习于游戏、寓知识于快乐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1.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

动机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参与游戏,并决定如何进行游戏。根据学生的能力匹配游戏的难度以及适当的奖励,能使学生自主、能力、归属感得到基本的满足,获得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并获得快乐的课堂体验。

2.展现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其主体性

游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在不同的游戏规则和情境角色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经验,并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开动脑筋,进行参与,由此促进他们知识的建构。同时,游戏的自愿性和自由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以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另外,游戏的互动性及趣味性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猎奇心理,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主动思考。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科素养

创造性是游戏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寓学习于游戏、寓知识于快乐的价值追求。游戏为学生提供了尝试新事物的自由,在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选择和表现,在开放的游戏学习空间,激发本能创新,不断更新理解,做出新的行为,因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动力源泉。游戏中的挑战、竞争、合作,相对应地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能力,无形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很大提升。

三、构建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快乐课堂的策略

快乐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内心愉悦体验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游戏,通过选取恰当的游戏方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游戏的实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精心设计游戏,做好课前准备

做好准备工作是为了使游戏在课堂上的开展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综合性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进行游戏情境预设,创设的游戏情境要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感兴趣的方面。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使所选择的游戏方式更易于被学生认可,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确定好游戏的名称、游戏需要哪些准备工作、是否须要借助何种道具、在哪个环节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编制好游戏的分组。其次,制定好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游戏说明,必要时提前发布游戏任务,要求学生做好对应课程的预习和准备工作,明确游戏任务,让学生明白参与游戏的意图,带着任务参与到游戏中,这是使教学游戏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学生课前的准备质量如何,可能直接影响教学游戏的效果。最后,在课前准备时应认真钻研所要进行的游戏方式和过程,对游戏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握,全面考虑学生进行游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状况,以便做好引导的准备。

2.仔细选取游戏,活化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游戏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或设计,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感体验。游戏要具有群体性、易操作性、趣味性,为学生创造选择、挑战、参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调节、整合和拓展,使不同个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首先,通过辩论游戏,强化重难点教学。辩论游戏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在辩论中,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多维度看待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安排辩论活动既可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突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开展竞赛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完成某一章学习后,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游戏,可以有效巩固学习的内容。竞赛游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展示的机会,使其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提升情感体验。角色扮演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活化知识,使理论知识向生活渗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能做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调控教学进程,促成目标实现

游戏是为了给学生快乐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辅助教学时应结合整体的教学进程进行有效把控。首先,选取恰当的时机,创设好要进行游戏的情境,描述游戏的亮点和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做好分工和组织工作,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游戏。其次,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游戏的内涵,避免为游戏而游戏,仅仅营造了浓烈的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却忽略了学生通过游戏应获得何种体验与感悟,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失去了游戏设计本身的意义。最后,游戏的安排和进行要与整体的教学进程相适配,在游戏的开展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把握好游戏的时间,避免让游戏成为整堂课的主要部分,要时刻铭记游戏仅仅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确保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与其他教学活动环环相扣,避免出现唐突和脱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朱小蔓.道德与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7] 闫耀杰.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7(11).

[8] 邓联海.新教材新教法——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法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2016(10).

[9] 成善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特点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

[10] 王崇相.关于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几点认识[J].課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C1).

[11] 蔡家敏.浅谈在游戏中教学[J].职业技术,2011(11).

[12] 程林珊.寓游戏教学于思想品德课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作者:陈亚兰(1990-),女,福建泉州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七年级快乐学习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教学设计(片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