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
2019-07-08赵红霞王媛媛
赵红霞 王媛媛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趋势愈发显著,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影响着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通过从学生自身、教师观念及行为、课堂环境三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成因,并结合生态课堂基本定律和教育信息化背景,提出相应转化策略,推进教育公平。具体包括: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功利化倾向,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加强生生及师生沟通交流,建构优良课堂心理环境。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生态课堂 “边缘人” 教育公平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偏离教学价值观,易于被教师和同伴排斥或遗忘,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拒绝参与教学、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1]。“边缘人”现象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如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良等,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转化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成因分析
课堂生态系统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场所为环境,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动态发展的微型生态系统[2],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是其中关键要素。当前课堂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导致课堂边缘学生的出现。结合生态课堂基本定律(见图1),以下从学生自身、教师观念及行为、课堂环境三方面对边缘学生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致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被边缘化。面对21世纪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主解决问题,促进自身主体能力发展,防止自身成长中“花盆效应”的产生。但是,当前部分学生课后学习遇到问题时欠缺主动解决意识和有效应对途径,课下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不足,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最终难以跟上教学节奏,成为“边缘生”。
2.教师观念功利化和教学行为不当
教师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节律指出教师教学要使教育节律与学生身心节律相符合,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同时,生态位原理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不同“生态位”,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差异发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具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等,健康人是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观念功利化且教学行为不当,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节律、主体地位及学生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课堂教學边缘。一方面,教师功利化观念,致使部分学生受到冷落、学习信心缺乏,沦为“边缘人”。首先,教师教学观功利化。教师受到以任务为中心教学观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追求高效教学过程,加之受多数学校“大班额”现状的影响,对部分学生缺乏关注与关怀、缺少倾听与理解,学生遭受冷落,归属和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沦为“边缘人”。其次,教师学生观功利化。教师对学生区别对待,致使部分学生未能受到教师关注,甚至遭到排斥和冷落,久而久之,处于课堂边缘区域,最后沦为“边缘人”。另一方面,教师不当的教学行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成就感和存在感,产生自卑心理,走向课堂教学边缘。具体而言,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注重单向知识灌输,教学组织形式呆板,追求统一标准化、均衡化教学,忽视学生最近发展区且缺乏对不同生态位学生的诊断,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这与生态课堂的限制因子定律相违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不足,逐步游离到教学边缘。
3.课堂心理环境不良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同伴关系不良和师生关系不和谐是产生“边缘人”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个班集体越是高度团结集中,同学间互帮互助、齐心协力,那么班级中“边缘人”数量就越少[4]。学生遭到同伴的排斥或同伴间缺少有效交往互动,不利于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及班级关怀氛围的形成,致使学生成就感降低、归属感缺乏,逐渐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此外,师生关系不和谐也导致部分学生处于教学边缘区域。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单向知识灌输,学生话语权缺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师生间缺少信任和理解,造成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减退,逐步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路径
当前我国步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对我国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对课堂边缘学生成因的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凸显学生主体价值,促使其更加主动自由地发展,防止花盆效应的产生,使边缘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逐步回归课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下面两处着手。第一,让边缘学生“愿意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边缘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回归课堂教学中心。传统教学以任务为中心,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电子图书、视频公开课及大量在线教育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内容保障。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捷服务。同时,一些学习软件或学习APP等可以增强学生成功体验。这些能够满足边缘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边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存在感,如“速算盒子”APP通过设置关卡让学生闯关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就感。第二,让边缘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回归课堂的自信和勇气。“学会学习”是我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涵盖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教育信息化催生出多种学习方式,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有助于打破教育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边缘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性、灵活性和时效性,使边缘学生乐学善学。同时,边缘学生借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看到自身任务完成情况、成绩浮动情况等,有助于边缘学生勤于反思,及时觉察自身学习状态,调控自身行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边缘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状态,拥有更多选择权。边缘学生信息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获得学习存在感,便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2.转变教师观念功利化倾向,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实施者,教师观念及行为对边缘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转变自身功利性观念和不当教学行为,以调动边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使边缘学生回归课堂。第一,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的功利化倾向,以学生为中心,欣赏鼓励学生。具体而言,首先,在教师教学观方面,用户至上、快速迭代、跨界融合、专注极致、开放众筹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内容[6]。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教育信息化下互联网思维主要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为此,教师不仅要赏识鼓励学生,发挥教师期待正向效应,而且要转变以任务为中心的观念,以学定教,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做好学生的促进者和协作者,降低“边缘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其次,在教师学生观方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对学生评价功利化倾向,教师、学生及家长间要借助微信、QQ、微博等网络数字化平台加强彼此间交流沟通,建立多元协商的系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同时,教师借助多种教育信息化平台对学生作业、考试、课堂互动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记录及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科学的教育评价,从而更加精准地矫正边缘学生不良行为。第二,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行为,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调动边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录播系统等对边缘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借用云计算技术对边缘学生学情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边缘学生学习漏洞、识别边缘学生学习痛点,实现对不同生态位学生的精准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求,避免传统教学中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弊端,减少边缘学生产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使教育节律与学生身心节律相适应,以提升教学效果,促使边缘学生的转化。具体来讲,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单调固化封闭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趋于多样生成开放。教师要打破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的传统,借用优质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具备学科前沿性,符合边缘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二是在教学手段方面,感官系统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增加学生感觉体验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多种潜能的开发,这与具身认知学派的观点相符合。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支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可以借助视频音频技术、游戏闯关类移动学习平台等增强学习趣味性,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复杂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使边缘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增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三是在教学方式方面,翻转课堂、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加教师教学趣味性,促使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转变,趋向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提高边缘学生学习主动性。四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微教育等虚拟教育促使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些有利于调动边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深入参与课堂教学。
3.加强生生及师生沟通交流,建构优良课堂心理环境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间及生生间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发挥边缘效应的作用,使学生增强归属感,消除被边缘化担忧。首先,加强学生间互动交流,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数字化平台为学生间沟通交流提供方便,使学生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学生间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中的学习社区论坛、QQ群、微信群等,共享学习资料,相互答疑解惑,还可以在无线网络支持下进行小组竞赛、学生展示等,增强彼此间交流协作、互相学习。这些使学生加强彼此间情感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价值归属感,消除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其次,增强师生间交流沟通,建构优良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使课堂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配,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师生间民主自由的对话交流,使边缘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师生微信群或QQ群等,与边缘学生加强联系和沟通,使边缘学生主动发表自身意见,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也能及时倾听边缘学生内心想法,促使边缘学生转换为正常学生。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国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为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契机。为此,课堂边缘学生的转化需要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观念及教学行为、课堂心理环境等方面着手,增强学生自主學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构筑优良课堂生态环境,促使边缘学生回归课堂,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亓玉慧,王飞,张莉.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价值审视及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
[2] 张立敏,金义富,张子石,等.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课堂生态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8).
[3] 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4] 张淼,郑友训.从生态课堂视角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6(18).
[5]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ict.edu.cn/guili/n20130904_4815.shtml
[6] 王会军.互联网思维下教师教学理念与行动的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7(08).
[作者:赵红霞(1979-),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硕士生导师;王媛媛(1992-),女,河南洛阳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