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2019-07-08李晓蕾吴珊
李晓蕾 吴珊
摘 要 网络语言是当今青少年青睐的时代语言,将网络语言引入思政教学的课堂,或许是我们改进思政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可以巧用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增加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妙用简约睿智的网络语言,提高思政课堂的说服力;利用新鲜时尚的网络语言,增强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善用积极正面的网络语言,提升思政教学的教育力。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思政教学 网络语言
在当今时代,“网络逐渐不是一桩事物,而愈来愈是一种环境”[1]。网络是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也成为了我们交流的重要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诙谐个性、言简意赅,是多元社会人之自由权利的伸张,也体现了网民高效畅快交流的心理诉求。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网络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网络语言是他们喜爱的时尚话语形式。马克思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2]。网络话语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语言,它具有着崭新的形式与内容,若能将网络语言引入思政教学的课堂,用学生青睐的网络流行语言来解读规律原理或阐发教育智慧,也许是我们在网络时代改进思政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巧用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增加思政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的适当幽默能给课堂教学增添趣味,使课堂气氛灵动活跃起来,让学生产生身心愉悦的学习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体验能让主体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会刺激到人的兴奋灶,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学习主体热情高涨。许多网络语言生动萌趣,教育者善用之有助于营造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教师巧妙地利用一些网络趣语,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思政教学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位老师必做的功课,但苦口婆心式的劝解,在当今课堂收效甚微。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以网络语言作为思政教学的幽默调料,效果也许会超出预期。例如,面对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状况,我这样提醒他们:学习是你们必须“hold”住的主阵地,你不是来“打酱油”的“吃瓜群众”哦。现在不投入,将来考试时你就只能眼见别人很“燃”、很“炸”,而你自己很“囧”、很“丧”,你的结果就是“落地成盒”(在游戏中很快死掉)。学生听闻后,大多会马上改变学习态度。
针对一些学生羞于在课堂上主动发言,我会刺激他们说:“现在网上很多人晒豪车、晒包包,肤浅的身外之物有啥好晒?不如来晒晒我们美好的内在吧!”听闻此话,学生一般会在微笑之后踊跃发言“晒知识”。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同观点,我会推波助澜:“真理越辩越明,大家‘PK一下吧!看看真理是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PK”的学生们往往会特别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果课堂上有学生发言精彩、极有见地,我会评价说“墙都不扶只服你”,或者“你的战斗力爆表”,直接表达肯定和欣赏,而学生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入后续的学习。另外,在讲到特别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会提示学生“前方高能”,以激发他们对该知识的重点关注。
因为网络语言的恰当利用,思政教学的氛围变得和谐有趣,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强行的“尬聊”,而是师生双方愉悦的交流互动。在思政教学的语体风格中,机智融入网络语言的活泼性、趣味性,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就可以成为思政课堂的一支兴奋剂,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器,思政教学也因此增加了吸引力。
二、妙用简约睿智的网络语言,提高思政课堂的说服力
思政教学的内容大多理论性强、表述抽象,虽蕴含真理的智慧,但对于青春活泼的中学生来说,还是少了一点诱惑力和说服力。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知识、接受真理,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语言与方式来解读知识。网络语言,特别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简洁凝练、形象生动,体现了网民无穷的想象力,蕴含着无量的“群众智慧”。网络语言同时包涵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文化生活,网络流行语就像一面时代的镜子,可以成为思政教学一个源源不绝的材料资源库。
如果教师能将网络语言及其文化与思政课的知识教学相结合,在诠释相关理论时适当使用一点网络语言,在“吸睛”同时还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网络语言非常熟悉,也有着天然的好感,教师用网络语言来解读知识,利于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例如,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联系,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联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形式看内容。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用到这样一段经典网络语,“爱上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一个人的样貌气质是外在的形式,才华和人品是内在的内容。形式反映内容,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内容是更深层的内在联系,才华和品质有着更深远的魅力。又如,在讲解意识和物质关系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样一句网络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句话正好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客观的物质条件会决定人们的所思所想;同时,意识反映物质,人的意识只不过是对其存在状况的一种反映。当然,老师在讲解这一观点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避免让学生形成庸俗的价值观。再如,“鸡蛋从内打破是重生,从外打破是食物”,可用来说明事物发展中内因才是根本;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说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网络语言富含智慧且简约精炼,它具有丰富性、形象性、趣味性的特點,教师选取恰当的网络语言来阐述相关道理,将知识以学生愿意接受的语体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发他们自身的体验,从而使教学效果深入浅出,演绎出思政课堂独有的精彩。简约而不简单的网络语言能够变成提升教学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助力器,而我们的思政课堂,也因此增添了一些人文旨趣和生活味道。
三、利用新鲜时尚的网络语言,增强教师语言的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孕育的网络语言表达简约精辟、新奇有趣,相比传统语言更富鲜明个性,能契合并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求新标异、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那些乖张另类、趣味横生的网络流行词是许多学生的“心头好”,网络语言就是他们表达个性的最佳“时尚语言”。
网络时代产生网络语言,当代学生都是在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新生一代,网络语言是他们的重要语言形式。人类学家从文化的传递模式出发,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当今时代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又称“青年文化”,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3]。当今的青少年已经走在了网络使用的前列,长辈们常常要反过来向晚辈们学习网络知识。当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熟练使用网络语时,如果教育者还对此一无所知,师生之间某种程度上就已经丧失了共同话语。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话语鸿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话语体系不在同一个层面,师生网络语言信息的不对等是导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
居于网络时代,教育者不应该固守传统的话语方式,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来熟悉和掌握“00后”的文化语言符号,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与之沟通,努力保持与教育对象处于同一话语体系之中。教育者只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愿,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达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教师有效利用新鲜时尚的网络语言,满足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和期待,能够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只有这种处于同一语系的交流,才能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缩小师生之间的代际,让思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比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所思考又略有顾忌时,老师不妨这样鼓励其发言:“请开始你的表演,看看你是大蝦还是菜鸟!”点燃学生的表达热情其实并非难事。又如,当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正确或见解深刻时,教师一句“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或“我真的瑞思拜(respect)”,师生瞬间心意相通;再如,当学生误入歧途或死钻牛角尖时,老师若提醒一句“还有这种操作?”或“你是魔鬼吗?”学生必定会意一笑然后改过。这样的对话,师生之间传达的“暗语”是“我懂你”。这种基于共同识别认同符号——网络语言的交流,容易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同向共鸣,带给学生“天涯若比邻”的心理贴近感,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和认同感。
教学交流中网络语言的适当运用,能增强教师话语的亲和力,消减政治课的枯燥感和距离感,消除学生对思政教师的“刻板”印象,新鲜时尚的网络语言无疑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粘合剂”。
四、善用积极正面的网络语言,提升思政教学的教育力
在人们的印象中,网络语言似乎比较随意松散,有时还带有调侃戏谑的味道,但其实网络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善用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网红语言”,是可以增强思政教学的教育性和感召力,达到升华思政教育效果的。例如,“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都传达了积极的正能量,这些媒体“热词”的网络流传度也很高。因为这些流行语具有社会权威性和风向标的意义,同时它又与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联系紧密,所以将这些流行语纳入课堂不仅水到渠成,而且也让思政教学具有了社会生活的生命力。
当代青少年自信自强,追求个人成长与发展,注重个性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以学生熟悉和习惯的话语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吾是青年”“青春中国未来有我”“做人不要CNN”等网络语言,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关心时政、心怀祖国的主体意识,而“不抛弃不放弃”“小目标”“给力”“蛮拼的”和“点赞”等网络语词,都是很接地气的正能量表达,均可以为我们的思政教学所用。
当然,网络语言是一柄时代的双刃剑。它来自网络,流行于网络,它体现了时代特色,丰富了我们的言语表达,也夹杂着失范过激、消极低俗的内容。善引导之,它可以是良性的革新力量;放任之,它也可能极具破坏力。引网络语言入思政课堂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积极正面的网络用语合理利用,同时又要努力消减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政教学中利用网络语言,要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正面的网络语言,只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我们可以大胆使用。但对于一些学生热衷,却又携带着消极懈怠态度的网络语言,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了。例如,“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很舒服。”“不学习心里难受,一学习全身难受。”这些网络语言虽有趣,但呈现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教师不妨多用诸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有实力永远不会背叛你”或者“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等网络语言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
网络语言能舞出美丽的天空,但需要我们自律不盲从,思政教师有责任以自己的资质与素养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使用网络语言。对于低下粗俗的网络流行语,我们要教导学生拒绝和抵制,有些镣铐不要也不能解开。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语言毕竟是非正式语言,在一些正式场合包括正规考试时都要慎用。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合理谨慎地使用网络语言,“带着镣铐跳舞”,才能使网络语言的魅力得到最佳彰显。
网络语言已经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渗入到了当代人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中。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社会语言,它承载着网络文化和时代文明,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了解网络语言,并尝试着探索利用这座宝库,在网络的世界挖掘出其中的教育“宝藏”,同时也淘汰其间的文化糟粕。教师可以通过在思政教学中智慧地运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为德育工作增添绚烂的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 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李晓蕾(197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吴珊(1984-),女,陕西咸阳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