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2019-07-08夏莉冉孟琴陈阳琴
夏莉 冉孟琴 陈阳琴
摘 要:水稻种植在我国粮食作物种植中占据很大比重,水稻的良好种植不仅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粮食,还能够为种植区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水稻种植技术,以此提升水稻质量和产量,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就现在的水稻种植状况而言,虽然通过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一部分病虫害,使水稻种植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最终影响未来的水稻种植效益。为此,需要通过加强水稻种植技术来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
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条件,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达到水稻种植“提质增产”的效果。本文首先对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稻种植中的“三控”技术,为实现种植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参考。
一、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其茎、叶、根等组织器官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叶龄种植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监测、对比和分析这些变化,对水稻进行科学管理。叶龄种植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实现了对水稻的动态监控,同时显著降低了管理成本,对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有很大帮助。
1.科学确定叶龄观察点。建立叶龄观察点是叶龄种植技术实施的第一个环节。观察点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后期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的品种、气候条件、种植时间等因素,在综合分析各项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多个观察点。以便于随时获取水稻的生长情况。对于水稻植株上新长出的幼叶,也要及时做好标记和记录。
2.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在确定叶龄观察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模式等因素,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在农村地区,新的种植技术的推广往往面临较大阻力。虽然叶龄种植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许多种植户仍然选择传统的种植方法。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叶龄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先行试点的方式,展示该技术的实际种植成果,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种植户使用叶龄种植技术。
3.合理利用田间诊断技术。田间诊断就是要求种植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和判断。以便于及时发现水稻生长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种植收益的提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田间水分、杂草、病虫害等因素,都会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要想将以上问题有效控制,就必须运用好田间诊断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近年来,水稻种植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发展趋势,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的高效利用,也提高了管理效率,成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一种可行性手段之一。
二、水稻种植“三控”技术的优化
“三控”技术是农业种植中一种相对宽泛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农作物,“三控”技术的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单就水稻种植方面,“三控”分别是控苗技术、控肥技术和控病、虫技术。
1.控苗技术的优化。(1)在进行水稻田间管理时,经常会发现一些无效的分蘖。这些水稻不仅能会占用田间的空间、吸收养分,而且由于自身的抗病能力低,容易成为稻田病害的“缺口”,对整个稻田种植结构产生破坏造成水稻的减产。通过控苗技术优化,可以在水稻插秧过程中,筛选掉那病弱的稻苗,从源头上降低了水稻幼苗长势不良的问题。(2)在水稻幼苗生长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实现了对稻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此技术除了对水稻苗的选择和种植有直接影响外,还会对稻田施肥的数量、时间产生影响,避免农户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烧苗,以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种植效益。
2.控病虫技术的优化。病虫害也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从水稻的销售价格来说,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水稻的市场售价也会大打折扣。不同地区水稻种植中易出现的病虫害种类也分为多种。以东北水稻产区为例,主要的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对于水稻常见病害的控制,一方面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在连绵雨天,应当注意清沟排水;常见的虫害有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对于虫害的防控,如果虫害发生在水稻种植早期,可以采用农药喷洒防治,如果在水稻成熟期发现虫害,应当以生物防治为主,或是采用新型的低毒高效化学药剂,降低水稻中的农药残留。
3.栽插技术措施的运用。实验表明,在水稻栽培初期采用晚播种与晚育苗以及晚插秧模式,会使得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缩减,降低整精米率,也会降低精蛋白质含量,减小胶稠度,降低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稻米加工难度。另外,水稻插秧方式也会影响水稻品质,若插秧太密,会影响水稻的营养吸收与光合作用,使得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率提高,而相对的降低蛋白质含量、糙米率以及整精米率。因此,在实际插秧栽培中,要调整好插秧育苗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改善稻米品质。比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在初夏(5月1O日一2O日)进行插秧,秧龄大概为30d一45d,而叶龄则为4-5叶,平均秧苗高为15cm-2Ocm。在插秧的过程中,对株穴距离进行严格控制,比如每亩(667m2)两万株穴,每个株穴6—7苗。注意插秧時要插直,并且保证均匀,不适宜插得太满,避免出现飘秧、过夜秧、深水秧。
4.灌溉技术措施的运用。在水稻灌溉方面,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应对水稻栽培采用适用的水质以及灌溉技术。在灌溉水方面,适宜采用自流清水灌溉方式,而灌溉技术方面,则应该注重促进水稻分蘖,让水稻根系的发育达到理想状态。一般会在水稻生长早期挖浅水层,在水稻分蘖之后,可以为其根系提供足够的活力,使得稻田处于湿润状态而形成满水增氧的良好生长环境。在水稻生殖生节期的期间,应该挖水层达到5cm一6cm深度,创造深水扩胎的良好生殖环境,使得水稻孕穗期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有效抵制突发低温状况。孕穗期结束后,可以采用浅显交替技术保持水稻根系活力,防止水稻贪青晚熟问题的出现。而在水稻生育期后,不适宜立即停止灌溉。
三、结语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必须要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以符合现阶段人们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以期为农民降低水稻种植成本、提高种植经济收益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虽然依赖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研发和推行科学的种植技术。既要实现水稻增产,又要保证水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宏辉.如何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农村科学实验,2017(7):66-66.
[2]韦明球,袁智波.新时期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17(8):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