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2019-07-08丁冬
丁冬
摘 要:在国际贸易新形势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识别与及时发现粮食供应链问题,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应对国际形势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重新归纳新时代中国粮食供应链运行特征的基础上,依托吉林省粮食供给与需求情况对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绿色供应链;风险防范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吉林省粮食生产经营进入一个结构矛盾亟待调整的新时期。由于粮食供应链是连接中國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关键环节,其参与主体众多,并具有环节多、领域广的特点,所以易受到内部环节不确定性及所处外围环境复杂性的综合影响,引发供应链中断或破坏的风险。因此,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模式有利于供应链的资源、功能、信息和风险管理集成,形成网络化、敏捷化和柔性化的绿色供应链系统。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对于粮食物流企业来讲,实施绿色化经营不仅能够减少污染,还可以给企业带来节能、高效的好处,进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增加企业盈利,追求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长久发展。粮食物流领域的包装、运输、储存等行为过程中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行为不当必然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从社会层面上说,需要改进粮食物流领域内的不当行为,找出现存问题,从而提升产量与质量,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国外对粮食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比较成熟。在国内,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侧重于绿色供应链在制造业的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尚未形成体系。国外粮食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变革经验与新模式对我国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吉林省应结合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视培养供应链核心节点的绿色驱动因素,减少供应链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同时也提高供应链的风险防御能力。
二、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现状与现存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吉林省持续雾霾天气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作为关系到民生问题的粮食企业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更应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化经营,同时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吉林省很多粮食物流企业也意识到了绿色化经营的必要性,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绿色经营措施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浪费,但采取这方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具体哪些实践可以改善环境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如何采取这些措施,企业为什么没有采取这些措施都是值得研究的。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繁多。在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背景下,吉林省目前正在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探寻粮食供应链无害化、资源化途径,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粮食供应链的参与者众多,物流数量大,品种多,成本高,物流难度大且供应链易断,因而吉林省粮食的采购、运输、加工、仓储、包装、配送没有形成规范的绿色系统管理与控制。交通堵塞、废气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增加、资源浪费等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导致吉林省供应链效率和利润较低,粮食供应链面临着以环保、安全、高效为目标进行整合升级的紧迫任务。
1.粮食流通方式滞后
纵观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方式,主要有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集装运输,包粮运输是最主要的流通方式,但却是最不经济的一种方式。自2002年,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在粮食轮换中,与大型面粉加工厂直接挂钩,“散粮运输”概念被提出。虽然“散粮运输”被提出,但大部分粮食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还是使用传统的包粮运输,而不愿意花费精力提高其散粮运输技术,致使粮食流通方式的改革举步维艰。另外,造成了一定的运输污染。从国内形势来看,近几年利用汽车运输粮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长途汽车运送所排放的尾气以及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包装、储存水平落后,物流成本高
将粮食“快速、安全”的送到用户手中是很多粮食企业考虑的问题。吉林省粮食存储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多数粮食存储仓库害虫肆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粮食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产品,对运输过程中的包装和储存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且没有先进的包装材料、仓储设施和物流技术为其支撑。粮食在不断的换装和装卸过程中撒漏严重,给装车、卸船、堆叠等作业带来困难,工作效率也因此而降低,粮食货损率与日俱增,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运输成本较高,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缺少精加工,经过调查,发现每断100吨毛重粮食中经过筛选会产生将近2吨的杂质,这些杂苞质也就无形地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3.粮食绿色物流研究落后,缺乏专业性人才
绿色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主要研究方向,它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但我国对绿色物流的研究相对落后,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机构很少,企业对它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屈指可数。还有,虽然我国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大多数研究机构还是重理论,而忽略对专业人才的“理论十实践十理论”培养,许多物流管理者都缺乏快速将理论贯穿于实践的能力,致使我国物流发展落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善,各种粮食以及农产品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因气候以及人为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腐烂、变质现象比比皆是。
4.化肥农药残留过多
吉林省农民在种植经营过程中为避免植物的病虫害,仍然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以确保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殊不知过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粮食以及一些其他农产品的销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促进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的对策
在农产品的流通中,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和成本节约,这些对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创新性的环境管理手段,是企业在传统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加入绿色元素,要求和带动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关注能效提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低碳发展,从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绿色化水平的新尝试。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以动态监测风险级别;通过搭建大数据信息驱动模型,以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能力;通过“贸易—物流—金融—风控”的环形自治管理模式,以优化粮食流通环境;通过构建粮食供应链平台化生态圈,以提高粮食供应链核心环节的运行能力与效率。
另外,由于物流技术是保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是解决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的重要支撑,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为解决农产品从“产”到“销”的全供应链能耗大、损耗大、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等产业问题、缩小与国外物流产业差距、引领支撑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于2012年在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下启动了“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研创”项目。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坚持“玉米做深、大米做精、杂粮做细”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玉米、大米和杂粮杂豆三大产业发展。在吉林省模范县区,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特色玉米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实现玉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提质增效。以稻谷主产区为核心,发挥水稻种植优势,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整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稻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广新品种,发展优质大米生产,使水稻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镇赉大米全国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我县杂粮杂豆传统产区优势,突出地域特点和产品特征,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地域性品牌,做大做强杂粮杂豆产业。
与此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源,激发新动能,支持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培育一批领军型粮食加工企业,支持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联合体”等形式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引导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支持企业纳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在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造、产品质量追溯、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提升企业示范带动能力。同时,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依托涉农龙头企业,整合区域资源,鼓励发展大米产业联盟、鲜食玉米产业联盟、杂粮杂豆产业联盟等组织。引导企业依托产业联盟和粮食行业协会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研发技术、扩大融资等,合力经营,优势互补,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以现有仓储设施为依托,利用镇赉适宜储粮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粮源优势,为销区开展异地代储服务,发展粮食仓储服务业。
最后,鼓励发展全产业链。引导粮食企业积极参与我县水稻、玉米生产功能区以及大豆生产保护区建设,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动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合同关系,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企业到销区建立营销网络,在县外建立直营店和大型商超专柜,稳定粮食销售渠道,保证粮源有基地、加工有规模、产品有销路。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大供需信息发布力度,引导粮食产销平衡。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三大产业建设,在优势产区发展若干粮食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张东玲,朱秀芝,邢恋群.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系统集成与风险评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2]鲁楠.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3]罗定提,王易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11(03).
[4]邱琪,王杜春.中部崛起背景下的长株潭绿色物流圈发展[J]. 商业经济.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