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
2019-07-08张亦楠
张亦楠
摘 要:对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是当前环境保护的实践课题。在生態环境的保护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荒漠化治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这是重要环节。本文围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对于荒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具有开拓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防治措施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做好环境保护,把资源加以保留,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抗水库流失,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以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逐渐增大,土地发生退化情况严重,生物多样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一些物种发生了灭绝。
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当前世界各国针对土地流失和土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已经加以了重视,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水土发生流失。但是土地荒漠化的地区依然在不断地扩大面积。种子播种以后,由于沙土覆盖了幼苗,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使用的植物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因此植物的减退让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草场发生了退化,牧民无法正常进行放牧,很多农作物也随着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发生了减产,最终导致人们食物发生短缺。一系列恶性循环造成了生物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危害的是人类的生存。
不仅如此,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会遭到重大的破坏。对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方面进行论证。自然因素指的是气候土壤植被和地貌,例如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在植被保护缺乏的时候,更容易受到侵袭。而我国恰巧处在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较多,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而人为因素是由于人为的对土壤进行破坏,生产活动规模过大,造成了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满放牧,以及人类不合理开发,都带来了荒漠化情况日益恶化。
二、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思路
1.通过节水灌溉,加大浓缩物的种植面积,退耕还林,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加以优化,按照各类农作物的需求,合理布置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有效遏制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保障农作物能够按照良性的特性进行生长。
2.采取科学技术,对土地荒漠化加以治理,结合相应的部门学科,运用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治理方法,在总结治理经验的前提下,做好整体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质量治理后期的效果进行记录,及时总结科学技术的效果,对于资源的开发模式加以创新,不断地将新技术、新科技融入到治理土地荒漠化工作中。
3.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田地种植,同时控制人口增速,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口增速过快导致的,这是土地荒漠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将可再生资源加以丰富,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土地耕种面积,改变伐木的方法,有效运用水资源,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掌控人口增速的速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提高治理水平,将土地荒漠化在技术支持下实现良好的质量方案的实施。
4.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涉及到的学科行业众多,因此在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经验进行总结,尝试资源的各种开发利用新模式,运用科技武装新技术,将治理工作与科技融合在一起,构建出合理的管理体系,同时培养土地荒漠化治理专业人才。
5.采用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的手段,针对人口密度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可以促使生态环境迅速得到修复。通过植被的覆盖面积逐步增大,对水土流失加快处理速度。常见的防风固沙速度包括运用废塑塑料,设置沙障,或者是在沙层上盖致密物,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水分蒸发,同时运用塑料膜的方式,还可以避免二次污染。由于沙障主要包括篱笆、植物等,具有很好的挡啥效果。在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中,能够截留降雨,同时增加土壤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应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监测网络,让有关的部分及时了解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相关信息,根据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沙漠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勘测,并将勘测数据进行整理和论证,组织专业专家团队给予治理方案的优化。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化处理,例如计算机处理手段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便于科学决策时随时调取作为重要参考。
三、结语
我国正在面临着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之流失的情况。在改建过程中,对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要不断的增强。同时给予充足的资金来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激发出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通过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让个人也能够受益,形成国家和个人共同参与改建受益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安枫林.一种水土流失防治装置:中国,CN201811152174.4[P].2018-12-14.
[2]陈报章,渠俊峰,葛梦玉, 等.徐州市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20(11):1622-1630.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