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于思,源于疑

2019-07-08戴晴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疑问数学学习思考

戴晴

【摘  要】“学贵有疑”,产生疑问并积极思考是数学学习真发生的良好开端,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疑”、“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有疑”、“善于利用‘矛盾,让学生会疑”这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主动产生疑问从而经由“疑”抵达“思”与“学”的问题。

【关键词】 疑问   数学学习  思考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并在课堂中勤于思考,数学学习才真正开始发生。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开启孩子的思维,得先让孩子主动产生疑问即“敢疑”、“有疑”和“会疑”。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疑

教育家保罗·弗雷德说过:“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师生人格的平等关系,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疑问的产生亦是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孩子敢于质疑的土壤。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解放孩子的脑和口,让孩子敢想、敢说。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有疑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的心田播下质疑的种子颇为重要,因为没有种子的土壤,即使再肥沃亦无法萌生疑问之芽,长出思维之树,盛开学习之花。

旧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讲台前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好似陀螺一般,“转”的被动与吃力,教师“抽”的也苦不堪言。现如今,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但依然有部分教师守着旧的教学理念,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只负责听与练,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自然生不出疑问和思考,孩子们的学习也不会从中真的发生。

若要改变学生“陀螺式”的学习状态,让教学效果不再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教师必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鼓励其创造性思维从而让数学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真的发生与发“深”。

三、善于利用“矛盾”,讓学生会疑

人的大脑就像一部翻译机,利用可识别的信息去翻译不可识别的信息。当大脑检测不到信息或发现信息不匹配(新信息无法用已掌握的信息解释)时就会产生疑问。教师要充分利用人脑疑问产生的原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新旧知识间的认知矛盾,为学生头脑中疑问的产生创造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自然生成疑问,主动向未知领域探索。

(一)巧创情境,合情生疑

好奇、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孩子这样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孩子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那疑问也就自然生成了。

以《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情境创设为例。课始,教师以游戏导入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请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可以不计算就很快说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老师的回答是否正确,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进行验算。” 师生经历了几个数的判断和验证后,许多孩子不禁发出“老师好厉害”的赞叹并生出疑问:“为什么老师你不用计算就能立马判断出答案?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啊?”“老师真的有特异功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3的倍数一定和前面学习的2与5的倍数一样,有自己的特征,老师一定是根据它的特征很快做出判断的!”“说得对!那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在该片段中,教师以游戏导入,不仅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孩子们产生了“人有我也想拥有”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孩子们生出“老师为什么能快速判断对”和“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的疑问也就合情合理了,思维的种子于此情境中悄然萌发。

(二)妙用对比,需中生疑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的。“温故而知新”, 教师若能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找到学习的增长点, 明确迁移目标, 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便能被激发,“疑思”就在这强烈的学习需求中自然而生了。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从而明确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乐器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后,便请学生4人小组合作,每人各选一张统计表,将上面的数据填入自己的表中。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完结果后:

师:你看明白这些统计表了吗?根据这四张统计表,我们进行一次抢答游戏吧。知道答案后就立即举手。准备!笛子小组男生有多少人?

生1:16人。

师:速度真快!你手里拿的是哪个小组的统计表?

生1:笛子小组。

师:难怪这么快!手中不是笛子组统计表的同学,你们抢答出结果了吗?

生2:没有,因为我们的统计表里没有笛子组的数据。

生3: 我们每个人手里的统计表都是一张单式统计表,只能看出一个兴趣小组的情况。

生4:从单式统计表里不能看出所有兴趣小组的情况,信息不够全面。

生5:我有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让每个组里的所有同学都能回答对?

生6:我知道!可以把小组里每个同学手中的统计表摆在一起,这样大家就都能看到了。

生7:我明白她的意思了,就是把这四张统计表合并起来。

......

在上述教学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新旧知识间的对比,以抢答游戏的方式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以前学习的单式统计表反映出的信息较为单一这个弊端,从而使他们起了“有没有更好地统计表,能一目了然所有信息”的疑问,新知——《复式统计表》的学习需求被自然激发,数学学习自此悄然展开。

(三)善造冲突,愤悱起疑

当大脑这部翻译机无法利用可识别的信息去翻译不可识别的信息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疑问、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便随之而来。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深谙此理,做一名善于制造“矛盾冲突”的能工巧匠,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矛盾中不断同化与顺应,使他们在疑惑、深思中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进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课始,教师在简单的情境导入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亲自动手分一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并将每人平均分到的结果用一个数来表示。学生的动手操作结束后,开始汇报交流。一名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个人分到2个苹果,用数字2表示;我将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一瓶,用1来表示;我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半块蛋糕,可是我不知道半块蛋糕该用怎样的数表示。”此时教师启发:“这半块蛋糕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学生们一起摇头,眉头紧锁。“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写一写。”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头脑中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次跨越。该片段中的教师利用学生头脑中只有关于整数的经验这一点,创设了平均分物品的情境,让学生从平均分4逐渐逼近到平均分1,感受表示每份的数越来越小,直到无法用整数表示。学生充分经历了从整数过渡到分数的过程,在“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认知冲突中产生了“半个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的疑问。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深思后,才能自主表征出“半个”,对“分数”的学习也由此真的发生了。

“疑者,觉悟之基也。”如果学生不能自主生疑,又怎会真的思考?而无思之学,罔矣。故疑到学成,教师要牢牢抓住数学学习真发生的基础,使学生会疑,而成善思者,让学生善思,终成乐学者!

【参考文献】

[1] 剡宏亮. 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科研,2016(4).

[2] 李春梅. 爱质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思维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9年(2).

[3] 黄正文.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能力[A].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猜你喜欢

疑问数学学习思考
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
探疑,让英语阅读教学有“深度”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教师角色的论争的思考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