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场域创新的路径

2019-07-08孟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小学数学

孟霞

摘    要 学习场域是指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合理、易操作的显在场域,还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学材之间的潜在场域。这两种场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包括学生、教师、学材、环境四要素。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是创新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场域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学习场域创新 小学数学 个性化学习

学习场域是从社会学中的“场域”概念演化而来,是指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合理、易操作的显在场域,还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学材之间的潜在场域。这两种场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包括学生、教师、学材、环境四要素。

学习场域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显在场域和潜在场域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指动力系统的创新,即利用学习场域中学生、教师、学材、环境 “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要素之间基于特定目标与任务的冲突、矛盾与竞争,诱发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生成机制,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行动。

创新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场域,在教学视角上改变传统意义上“学科教学”的局限,实现“学科教育”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在关注“知识理解”的同时关注学习的动力机制,探索基于个性发展的兒童学习路径,实现从“知识理解”到“动力机制”的转变;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在特定场域中,通过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学习,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个性学习”的转变。

一、学习环境的个性化

学习环境的个性化主要从显在场域和潜在场域两个方面进行。显在场域表现为物质环境的构建,潜在场域表现为学生、教师、学材、环境“四要素”相互作用。重在突出“四性”,即活动性、生本性、创新性、素养性。

1.显在场域的创新

创建数学学习“1+3”室。其中,“1”室是指普通教室升级改造为配备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具学具柜、展示板展示墙及数学活动的互动平台(多媒体终端设备)。“3”室是指实物操作室、模拟探究室、“E”学习体验室。实物操作室:分年级配备小学数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开展活动所必需的操作平台。模拟探究室:配备40台教学用电脑,装有小学数学学习常用的软件,并配备教师机、学生机联网同步传输设备。“E”学习体验室:配备平板电脑、VR(虚拟现实)等设备,建设小学数学资源库(含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名家、数学游戏等),配备具有“模拟活动”“现场体验”“交互学习”功能的触摸屏。

2.潜在场域的创新

潜在场域的创新力争体现“四个走向”:走向理性生活:拓宽学生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的空间,通过创设理性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满足;走向问题生活:每周一问,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走向实践生活:“做中学”,不吝啬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使学生有与欲望一致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走向个性生活:与家长配合,创设条件,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3.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和生成机制

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其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动力系统由学生主体动力、教师主导动力和学习场域动力三部分构成。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来自各子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产生的动力,也来源于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运动所形成的合力。动力系统的运行又需要有生成机制作保障。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动力系统的生成机制是:在学生已有认知“平衡”的基础上,处于特定学习场域中又出现“失衡”,继而消解“失衡”达到“平衡”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

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学习内容的个性化主要包括:研制数学活动校本课程规划和开发数学活动校本教材,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研制数学活动校本课程规划

为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实施效能,基于政策、学校、研究、对话的原则,统筹规划国家课程的“综合与实践”教材,研制《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规划》,主要板块如下:

2.开发数学活动校本教材

从国家课程“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自主开发这两条路径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研制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规划》,开发了《小学数学活动校本教材》,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校本教材的开发基于以下理念:

用儿童的数学视角观察世界: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审视身边的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特征,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培养儿童“数学的意识”。

用儿童的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表达身边的事物,使儿童的自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化,培养儿童“数学的交流”。

用儿童的数学思维思考世界:能简单地用数量、图形和数据等进行思考,初步进行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培养儿童“数学的思考”。

同时,在活动场所内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三室”,在活动内容方面实现基于数学学科、跨学科的数学活动。

校本教材聚焦于“数学与符号”“数学与表达”“数据与统计”“数学与应用”“测量与计算”“猜测与推理”“数学与游戏”“算学与文化”等8大类数学活动。

三、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数学活动”的过程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数学活动”,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交流、收获。“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标准(2011版)》设置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一,也是特色领域。依托“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建构教学范式、划分活动类型、研制评价量表。

1.建构数学活动教学范式

基于杜威“做中学”理论,构建了数学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范式,旨在有效激活数学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生成机制,以此引发数学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在这种教学范式中,重视过程甚于结果,重视个体差异甚于同一性,但最终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数学活动类型及流程

根据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学生选用的学习工具以及探究的侧重点,将数学“综合与实践”分为“验证型”“探索型”两种类型。

验证型。是为检验自己的猜想或结论的正确性,而借用数学工具或模型,通过操作活动、观察分析等手段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直观明了、思维起点低等特点。

“验证型”的“显在场域”主要是指学生在实物操作室或模拟探究室内检验操作结论,由潜在场域进行理性分析,对结论的真伪做出判断。如果出现错误,则通过反思——修正结论,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探索型。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学习工具进行操作探索、观察推理并发现结论的数学活动,其特点是自主合作、学生参与度高。

“探索型”主要是利用“潜在场域”的影响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显在场域”并借助活动工具开展数值运算、图形变换、动态试验等,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发现相应的数学结论,从而明确数学知识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的来源,为后续的验证、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知准备。

3.数学活动的教学评价

建立“基于学习场域创新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评价体系。依据建立的评价体系,研制评价量表,并利用極课大数据软件进行效能分析。通过增值评价取代分数竞争,把师生导向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上,避免一味强调分数,陷入唯分数论。

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提高了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效能,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有效理解与深度体验,发展了学校数学教师团队的课程意识及数学活动主题开发能力,带动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开展专项研讨会、现场会、课堂观摩和会课、辩课等多种形式,带动了本地区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从理念、实施等层面形成区域性教学改革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史铭之.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生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 戴烽.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李宁.陪学生一起做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娜仁高娃,柳海民.基础教育“学习场域”的构建设想与反思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小学数学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MOOC环境下中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