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转型与复兴的路径选择

2019-07-08余婧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复兴乡村学校路径选择

余婧

摘    要  城镇化带来了乡村社会的没落以及乡村基础教育的衰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未来乡村教育发展必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一环。在此形势下,需要对乡村学校转型与复兴之路作出前瞻性思考。据此,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学校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进而立足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政府、乡村、家庭、学校等几个层面思考新时期乡村学校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 乡村学校 撤点并校 复兴 路径选择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中撤村并镇、撤点并校的展开,我国乡村学校数量急剧下降,即使“留守”的乡村学校也面临着教育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针对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没落以及乡村教育的衰退,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乡村学校转型和复兴的路径也就成了极为迫切、极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鄉村、家庭、学校等几个层面思考新时期乡村学校转型发展之路。

一、转变思维,发挥政府在“撤点并校”中的服务主导作用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这种心智和视觉模式原本是商品制造领域的理论,对政府由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优化的转变有很大参考作用,同样对政府在乡村学校转型与复兴过程中扭转地方行政化办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上世纪末,由于学校教育在不同层面和类别存在供给短缺和需求不足,教育结构布局存在不均衡,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拉开了“撤点并校”的序幕,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更使撤点并校呈现迅猛之势,仅十年的时间就使乡村学校锐减一半。客观地讲,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改善了不同地区的乡村教学问题,但也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是县城学校大型化,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也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还引发了交通、饮食、学校管理等安全隐患。其次是乡村学校小型化,随着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镇,乡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日渐小型化甚而空巢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教师资源结构性短缺,学校越小,教师越少,家长就越是担心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生向城镇流动。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行政化办学思维很大程度上是造成“撤点并校并发症”的病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实现由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优化的转变,发挥服务主导作用。在撤点并校中不能靠领导拍脑袋,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当地民众关于乡村学校撤点并校的意见和建议,出台政策,合理配置撤点并校的比例(人数、距离等);确实有必要保留被撤点的中低年级,以方便幼儿就近入学;对于被撤点的校舍可以改为幼儿园,优化乡村幼儿教育办学条件。同时把家长吸收到教育管理、决策、监督及评价过程中,以便有效遏制撤点并校的盲目性,发挥政府在撤点并校中的服务主导功能。

二、优化乡村教育生态,精细化办学,激励教师扎根乡村

长期以来,因乡村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刚毕业的师范生不愿到乡村执教,在职教师千方百计想调动进城,造成师资配置失衡。撤点并校更是恶化了乡村教育生态,教师越少,学校越小,担心教育质量的家长愈是把孩子送往城镇学校,而学生越是向城镇涌去,乡村学校规模也就越小,配置的教师也就越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要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可以从激励教师扎根农村、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入手。首先是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财政投入向乡村学校倾斜,真正落实乡村教师津贴和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其次是加强“暖心房”(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激发他们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热情。再次是关心和促进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借助“国培计划”为乡村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让教师在发展意愿下参加“名师成长俱乐部”,还可以利用网络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在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要向农村青年教师进行政策倾斜,可以把在乡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或给予相应加分,激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发挥自己的力量。另外在乡村教师师资储备上,可以通过免费师范生项目、“三支一扶”工作、特岗教师计划等形式为乡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充足的师资后备力量,以保证乡村教师队伍“血液”的充沛。

要切断这种恶性循环,还应该适应乡村学校小规模化的变化,把乡村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小而美”“小而优”。首先,乡村学校可以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实,在管理上可以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由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和岗位总量内,按照课程方案、班额、生源以及学校布局调整、交流轮岗等情况,调剂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真正地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系统人”,以解决校际交流中编制和职称的瓶颈问题。其次,教师培养上要以“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为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对于一些短缺学科的教师,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学区内可以采取走班制,既可以保证小规模学校能够开齐课程,又可以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紧张的问题。再次,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师资薄弱的乡村学校流动,保障乡村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关注弱势需求,注重亲子教育,复补家庭的亲情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撤点并校使很多涌入城镇的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寄宿,他们需要一个充满亲情和温暖的环境,他们在成长乃至踏入社会后需的生活技能、情感体验,人生认知都需要从家庭教育中获取,可为了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选择寄宿使他们付出了情感上的巨大代价。关于这一点,需要政府从行政服务优化进行权衡、决策,第一部分已做探讨,此处不再展开。另一方面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只留下老人和儿童在农村相依为命。而隔代教养中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到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要想复补家庭在乡村学校转型与复兴中的亲情教育,最根本的是家庭这个主体能够出席、在场。对此,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资金帮持,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促进农民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让农村劳动力不离家乡也能够发家致富,为农村儿童享受亲子教育提供温暖的土壤。而对于因各种限制而不得已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机构、民间资本创建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场所,利用退休优秀教师、师范毕业自主创业学生等社会优质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服务。学校可以利用手机QQ、微信、微博以级部或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培训交流平台。在每周适宜的时段内,让家长在工作之余接受家庭教育培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以增进亲情。也可通过“手牵手、心连心”平台让父母陪伴身边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从而间接获得成长不可或缺的亲情和温暖。还可以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结成“手拉手”伙伴,从交往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平等、团结、友爱、信任、理解等心理情感。

四、保留乡土气息,转变乡村学校发展模式

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应该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把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使其担负起提升儿童文化素质、聚集乡村新思想观念、传播乡村农业科技、开展乡村体育文化活动的重大使命。

乡村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开发教学“乡土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真正了解乡村,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家园的热爱之情。乡村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履行文化传承的责任,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传播农业科技和卫生保健知识,碰撞新的思想观念,从而推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建设,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而有力的贡献。

為了更好地解决城镇化建设给乡村学校发展带来的弊端,乡村学校还可以通过转型学校发展模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乡土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的地域特色和学校传统,因地制宜,因材定策来发展特色教育,这种模式的教育要求学校在充分考虑地域特色的时候必须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以求以点带面、同中有异,让同地域的乡村学校都“美”得有特点,“优”得有亮点。当今信息化时代,时空概念成为一体,乡村学校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启动跨越发展模式,建立网上虚拟学校,使学生能利用网络力量快速、平等地获取与城市学校学生一样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摆脱乡村教育滞后、推动乡村学校快速发展的先进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兴国.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4).

[2]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

[3] 袁利平.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5).

[4] 李振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复兴的文化学思考[J].基础教育,2018,15(02).

[5] 康传凯,田宗友.论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传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2).

[6] 王方全.乡村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山西教育:管理,2017(0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复兴乡村学校路径选择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