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2019-07-08汪银何善亮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践对策现实问题

汪银 何善亮

摘    要  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教育形式表面化、教育内容虚假化、教育过程远离生活、教育成效难如人意。这些问题源于学校德育强调价值观说教,忽略学生情感陶冶,更不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价值观的正面引导,给小学生树立可学习的榜样,加强学生价值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的价值实践。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现实问题 原因分析 实践对策

为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两份文件,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后,对于价值观教育的推进更是现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是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探索其低效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当前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我讲你听的表面价值观教育

教师受传统知识理论教学观念的影响,直接将“传递—接受”这一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运用到价值观教学中,简单地采用“灌输式”价值观教学模式,缺乏解释说明和引导示范[1]。小学生没有可以进行观察学习的示范对象,因此对教师强制灌输的价值认识并不认同。

2.忽视情感的虚假价值观教育

中国的教育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注重人的工具化培训,过于功利化、理想化,偏离了教育为人自身发展的目的。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仅仅关注学生认知,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知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缺少对学生自由生命的关照,因此无法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3.远离生活的低效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反映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当前的价值观教育却只是关注价值知识的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知识,且所接受的价值观内容过于崇尚高远,缺乏真实的情境,远离了生活实际,价值观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如此忽视学生行为、远离学生生活的价值观教育,是无法帮助学生将价值观内化到信念和行为中的。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低效的成因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效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强调灌输,缺乏榜样

小学生从课本、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到简单的价值知识,做到客观的“遵从”或“顺从”,因此,外界的价值榜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价值观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行灌输,往往忽视了给小学生树立可接受的榜样。

一方面,为了使个人价值意识与社会价值观相协调,学校自小学阶段就将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强制灌输给学生,不断地对个体价值观进行调整和校正,力求使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深入小学生内心,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通过遵从教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学习。但由于一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素质问题,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导致其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需要良好的价值榜样来对学生的价值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而成长中的小学生们缺少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再加上小学生没有可以接受的道德模范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们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刻的理解,因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非常低效。

2.注重认知,缺乏情感

情感的激发是促使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加强学生对价值观认知的深化和价值行为的转化。但目前的价值观教育却忽视了小学生情感的陶冶,缺少了小学生将价值信念转化成行为习惯的精神动力。

当今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却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虽然学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纳入目标体系,以反映其自身的课程改革精神,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它仍然只关注知识的传播和传承,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与学到的价值观产生足够的共鸣。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所有处在情感和个性之外的知识都只能是陌生或虚假的知识。换句话说,当今这种忽视情感的调试与激发,一味追求程序化、公式化的教育模式,正渐渐磨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是直接导致了情感中人文价值的流失[2]。小学生的价值情感得不到熏陶,教师难以触摸到学生心灵,与学生心理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小学生价值情感的冷漠和麻木。小学生们在价值观教育中无法感受到价值知识的深邃涵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3.评价表面,缺乏养成

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会影响日常的生活行为习惯。实际上,价值总是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只是空谈却不付诸实践的不是价值[3]。因而,远离学生生活、缺乏养成的价值观教育效果自然难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但小学生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去做、如何去做,教师对社会生活和学生日常行为中的价值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应对,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脱离学生主体,远离学生生活,更是无法在行为养成上着力。小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价值观念的意义和价值,缺乏习惯养成,因此更是无法付诸行动,这也是导致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小,对与错的概念并不明确,所以可能存在不良的价值观和思想。这就需要努力培养小学生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進生活化的积极价值观养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1.正面引导,树立榜样

价值观是情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同于科学认识和知识系统的特殊思想和精神形式,因此在不考虑人们的个人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要进行多样化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加真切的价值感受,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小学生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有着高度的好奇心,并且善于模仿,他们的可塑性相当强。因此我们要注意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以引导和规范其思想、行为。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和行为表率作用。教师在平时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身教来印证自己的言教,用充满正能量的行为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另一方面,对道德品质突出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表彰,让学生围绕榜样来进行学习,促进价值观的行为践履。小学生面对這些权威的、具有正面性的价值榜样,会不自觉地去模仿。此类由模仿而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其效果远比强制灌输好得多。

我们从心理学研究可知,小学生的思维和记忆较形象、具体、浅显,他们需要父母、老师等进行正确的引导,借助外界参照物来完成认知过程。所以,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注意正面指引,侧重给学生树立可以进行观察学习的示范对象。

2.加强辨析,促进体认

现代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学生不可能依据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去看待所有价值观念,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能力的培养上,以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4]。特别是对于智力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为了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价值冲突,教育者应该放弃关于价值问题的鸵鸟心态,直面价值冲突,审思价值多元折射出来的现代价值危机与教育危机。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创造的,也只能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派生。因此,教师除了要关心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多关怀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关注他们是怎样“安置”知识的[5]。教师要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小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来体验和感知,做出选择和判断,帮助小学生形成真正的内心接受和情感支持的价值观。因此,当小学生面对价值冲突时,不应该回避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而应该将他们置于冲突的环境中进行价值引导。小学生们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价值情感渗透,在思维碰撞中“撞”出“价值认识的火花”,在价值冲突中增加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总而言之,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加强小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析,将他们置于具体情境中感知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价值观的真实感受,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知晓美丑,体验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同时更要具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迷失自我。

3.躬行实践,养成习惯

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体生活环境、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因此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一定要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将其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悟,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内化与形成。

小学阶段是人类潜能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价值观教育应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加强对小学生学习和行为的指导和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接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微观实践,才能把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行为规范。此外,教师要放低姿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价值冲突与矛盾[6]。然后在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和矛盾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践行。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启发,充分肯定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去接触、倾听、理解他们,用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践行价值观,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价值观教育,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内化与践行。

一言以蔽之,教师既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地践行价值观,又要有规划地引导小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辨识度和道德行为的坚持力。

参考文献

[1] 姚林群.论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的达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

[2] 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01).

[3] 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 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夏华娟.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0(11).

[5] 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姚林群,陈丽华.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J].中国德育,2009,4(0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实践对策现实问题
建筑暖通空调节能优化设计实践与思考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实践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社区实践分析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排球课余训练现实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
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