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丰富生成
2019-07-08曹峰
曹峰
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让学生在参与中养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创设情境、丰富生成方面的具体教学设计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情境,生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贴近生活的语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到文本阅读中来。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像这样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成“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理解文本和理性地认识现实,都有益处。
二、巧设问题情境,生成“我思故我在”
不是仅仅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或说是自我个体意识,从而意识到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学生形成全面准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项羽本纪》第6节时,笔者提出:“这节开始不是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吗?为什么后来又拒绝渡江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一片议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观点集中在以下三点:
A:这时项羽还有一些实力,希望东渡乌江保存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但事与愿违,等他杀到乌江边时,还剩26騎。可亭长的船放不下26个人,甚至只能渡项羽一个人。他以此为耻:自己一个人回去,怎么有面目面对父老?所以只好拒绝渡江。(支持者18)
B:项羽心里本想东渡乌江,但亭长在他手下的面前,劝他渡江,反而触动了他内心极度的自尊心,士可杀不可辱,所以拒绝渡江。(支持者9人)
C:司马迁思考不周密,随意而写,并且有些历史细节,也只能揣测,并无史实依据。(支持者7人)
课后学生又上网查找资料,最后分析得出基本一致的观点(支持者29个人):“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中的“欲”字,充分说明了它的意向性和未遂性。其次是“东渡”这个词,既具有方向性,又有距离感。“东”字表明乌江在东城的东面,而且有一定的距离(据安徽省交通部门资料,东城离乌江还有240华里)。如果说项羽已经到了乌江渡口,而且渡船已在等待,项羽是站在乌江岸边,那就不是“欲东渡”的问题,而是立刻上渡船的问题了。
三、利用错误情境,生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一次诗歌鉴赏,诗歌是刘黻的《题江湖伟观》:“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其中一题:“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分)”
笔者上课时列举了学生的答案和得分:A柳残、荷老(0分)B柳、荷(0分)C残柳、老荷(2分),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为什么这样打分。学生回答: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象,A、B自然是0分了。我水到渠成地说出,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四、展开想象情境,生成“多极思维”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差异,所,教师要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样,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向多极拓展,个人能力得到锤炼,认识得到了深化。
五、运用实践情境,生成“实践出真知”
运用实践情境,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长亭送别》的教学目标如下:①了解元杂剧的特点、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剧情;②整体把握《长亭送别》的四个场面及主人公莺莺的感情变化;③体味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文本富于文采的语言。如果按部就班,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就显得琐碎,也使文本的整体性变得分散而抽象,有没有一种形(教学实践)神(教学目标)皆备的具有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呢?
笔者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分组来改写剧本:①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首曲牌改写成散文;②把【耍孩儿】改写成话剧中的人物对话,并把柳永的《雨霖铃》也改写成话剧,将两者进行对比鉴赏;③把【一煞】【收尾】两首曲牌改写成现代诗歌;④最后由学生来主讲为什么这样改写。这样以改写剧本为形式的体验实践,不仅使学生读懂了原文,也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写作能力。
一堂情境多样、生成丰富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所以,教师应多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成,改变以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情况,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