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2019-07-08王蕾
王蕾
在追逐“中国梦”的征程中,党和国家特别强调了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理念。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除了追求科技、文化的与时俱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热爱、尊重、认同和自豪——所以,在教学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有效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传承与发扬下去,就是我们每名教师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特别是语文学科,因为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过去,没有影像技术,文化主要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更应得到重视。但是,仅是思想上的重视还不能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教师还需有具体的策略来组织、实施。
一、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因子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是教师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发力点——但是,有些教师虽然也重视传统文化渗透,也积极落实,但在策略上几乎是缺失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基本就是随机的——在教学中,“突然”发现某个地方适合渗透,就引导那么一下。教师不讲策略,也没有具体规划。这样的渗透教学,没有条理性和系统性,显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功夫下在课下。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出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梳理,再针对不同的渗透目标进行策略和方法上的设计,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传统文化滲透,才可能是有效的。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古体词,内容中有没有传统文化因子呢?如果仔细找,还是存在的。比如“百舸争流”“粪土当年万户侯”两句中,有“舸”“万户侯”这两个现在不怎么使用的词汇。再如,荀子的《劝学》是古人对治学态度和方法的思考,也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还有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景拟情,抒发对逆境的独特思考……这些内容,大多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临时起意”就能把握好的。而且,教师就算是在课堂上找准了渗透点,那么,在没有准备和设计的情况下,怎么去展开对这些知识、理念、情感的有序引导呢?
此外,在挖掘出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之后,教师还要对之进行梳理、归纳。这个是属于文化知识类的,那个是传统技艺类的,另一个是属于精神理念类的(还可以细分,如爱国类、敬业类、忧民类等),还有诸如哲学思想类、人文情怀类等,教师都要一一梳理清楚。比如上文例举的三篇文章,《沁园春·长沙》是知识点类的,《劝学》是治学思想类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则是品格境界类的。这样条理清晰了,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且,教师也可以实现将同一类别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渗透,比如教《六国论》,其中包含着一种历史反思、以史为鉴的精神,而后面紧跟着的《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有类似的传统理念。这样,教师可以在教《赤壁怀古》的时候,把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来引导学生领悟,这种形式在“随机”的渗透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渗透
1.针对爱国思想的系统渗透
比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组文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屈原的《离骚》、《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我们可以如上文所说的,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一起进行渗透教育,那样,力度会比较集中。但与前文所列举的《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这三篇文章在教材中处于同一个板块),以上几篇是散落在教材中的,全部集中起来讲,操作难度就比较大。教师可以在每一课中专门、单独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后面全部讲完后,再进行一下回顾梳理——这样就使得这类传统思想的渗透教育既有延续性,又有系统性。
比如,我在教《指南录后序》的时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领悟和接纳作者对国家的极度忠诚,而且还引用了作者《渡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和《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文天祥的爱国情感。等到讲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时候,我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文天祥这个人物——虽然说,李清照的这首词表现的是个人情感,但那种家庭的悲剧却是南宋时期整个大环境所造成的——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百姓的角度)与“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宰相的角度)构成一个立体的背景环境,再次引导学生领悟文天祥爱国情感的产生基础——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前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
2.针对气节情怀的系统渗透
在语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中,以文人弄骚、仕途曲折、避世自乐等为主体的性情类文本占有很大比重。这其中,包含着古代文人所特有的清高自洁的品质,也包含着抱负高远而志不得的怨艾或豁达——这些内容之所以成为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一是因为文本的作者多是来自这些群体,二是此类的精神思想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体系为核心的思想的主流。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渗透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这类的文本在教材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从古代,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到近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于这个类别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材中因为诗词类(篇幅小)的比较多,适合“组团”式组织教学。但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有些旧文人的思想局限(或者是旧式文人的软弱性)是需要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的。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诗文为例。这三篇都是作者遇到生活(其实是政治或仕途)困境时所发出的“声音”——朱自清是面对大革命失败而产生了彷徨、李白是不得志而产生了退缩的慨叹、白居易是仕途中落而自伤,在通过这一组诗文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避免将这些负面的思想传导给学生。应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新、旧社会环境的不同,在理解和同情作者的同时,更要树立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自信和愿景。
中华传统文化如同浩瀚无垠的海洋,涉及千行百业、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没有一篇文章可以穷尽。以上,从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说了两点,举了两个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主要是几个观点:一是教师需要做充分的前期准备,二是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对传统文化要持有扬弃的观念——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这些,应该是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秉持的原则和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