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2019-07-08吉娴
吉娴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冲击。怎样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前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有着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语文课堂。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文。由于语言环境和文化的改变,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可以扫除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教材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这份陈情表是李密的“辞不就职”文书,旨在上奏晋武帝自己不愿上任的原因。这份陈情表将作者的报孝之心充分表达出来,蕴含着浓厚的“孝”文化。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围绕这个“孝”进行教学设计,告诉学生“孝”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社会价值的核心之一。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李密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对李密为孝的方式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孝治天下”“忠孝难两全”等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
二、引导学生研究传统文化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高中语文教学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通常以唯美的诗句、生动的故事等形式呈现,可以为枯燥、单调的语言知识学习活动增添活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这意味着高中生在品味和鉴赏传统文化的时候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很难做到理解透彻。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深入研究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逐渐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就笔者个人教学经验而言,传统文化一般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往往不易察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去品味和鉴赏,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注意到故事情节,很少发觉到这篇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实际上,《鸿门宴》这篇课文虽然讲述的是一件历史事件,但其中也涉及到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刘邦受到项羽设宴招待,文章中对他们的入座朝向有一个细致的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的筵席礼仪。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既能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又能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会逐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师不能以课堂为唯一战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可以充分接触传统文化并感受其魅力。
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以“诚信”“孝道”“团结”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最熟悉的。例如,在端午節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名为“《离骚》品鉴会”活动,结合《离骚》这篇课文和学生一起畅谈端午节的文化,凸显出屈原的爱国情怀,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还能起到熏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语文教学文化内涵,还能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明达中学(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