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而读 以写促读
2019-07-08王志强
王志强
读写同步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词汇和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增强学生谋篇布局和词汇运用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在读写同步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读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全面掌握语言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读写能力,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文教材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兰亭集序》这篇古文句法骈散并行,且通过应用简洁雅致和铿锵有力的语言来表达热爱自然和眷恋人生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读写同步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采取合理的策略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让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用词和造句,深入感受这篇古文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生动描绘了兰亭山和水之貌,创设了清幽和静谧的环境氛围,能够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改写。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高山流水,船舸竞游”,还有的学生写出“青山绿树、郁郁葱葱”,然而,还有部分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中想出合适的词语来描写山水。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优美的图片或者景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改写、借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学习精巧构思,为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斯沃夫曾经说过:文章要想表现作者的个性,需使用最好的字句和最好的层次,让读者的眼球能够真正被吸引。然而,文章的结构才是体现层次最好的途径。一些文章叙事平板、整体行文拖沓、故事感不强,这都是文章的构思问题,让整篇文章显得平淡无奇、毫无生气,难以真正打动读者。因此,我们在阅读优秀的文章时,不仅需要感受优秀的语言,而且还需要感受独特的构思方法,为之后的写作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例如,蒲松龄在《口技》中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口技人的表演。其中,侧面烘托主要是从宾客的反应来写的,有效增强了整篇文章的感染力。
再如,在《祝福》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采用倒叙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文章的最前头,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悬念,以此来增强整篇文章的吸引力,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鲁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联系在一起,让整篇文章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再如,曹禺先生在创作戏剧《雷雨》的时候,第一幕就是全局的总铺垫。其中,通过鲁贵与四凤妇女之间的谈话将隐藏的“端倪”透漏了出来,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为后面的悲剧发生做好了铺垫,从而将这部戏剧的剧
情步步推向高潮。
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能够使他们为自己今后写作进行谋篇布局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文学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目录后面都涉及到两篇名著导读,所以教师可以借此指导学生阅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推荐关于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雪花的快乐》《惨诗》《为要寻一个明星》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这种类型的诗歌题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豐富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以读促写”的学习意识。
再如,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阅读任务,如作者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作者又是如何将母亲的“小心翼翼”表现出来的呢?又有哪些细节描写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阅读任务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描述:“如果让你叙述一件表现亲情的事,你会从什么角度来展开描写呢?”这样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增强学生以读促写的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根本,构建完整的读写同步教学体系,逐步增强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