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2019-07-08汤哲声
主持人语:虽然有河北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但1920年代左右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重镇还是在南方。1920年代末开始,华北地区尤其是天津,出现了还珠楼主(李寿民)、王度庐、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等武侠小说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武侠小说,各具特色,使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心从南方移到了北方,史称“中国北派武侠小说”。北派武侠小说将中国新文学的美学特质融入类型小说,极大地完善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建构了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的形态,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之一。同样,正因为有了北派武侠小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有了“海派”和“津派”的双峰并峙,通俗文学呈现出全面繁荣。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对北派武侠小说研究的成就主要停留在史学层面。史学研究只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否合理和准确,需要把握作家的思想脉络,进行文本细读,否则,价值判断只能流于表面。认识到价值,却缺乏有力的作家作品研究,这是中国北派武侠小说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本期推出了四篇论文,开口均很小,然而视野开阔,发掘很深。
倪斯霆的《武侠小说以外的另面白羽》和张元卿的《白羽新论》可以看作白羽研究的姊妹篇。《武侠小说以外的另面白羽》看似一篇考证白羽姓氏来源和使用时间的考据文字,探究的却是白羽的人生之路和内心世界,实质上是一篇精彩的白羽作家论。白羽与鲁迅、周作人都有交往,是在周氏兄弟的直接培养下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论者以此推论白羽的创作受到新文学的影响。然而,白羽创作究竟新在何处,却并没有有力的研究成果。张元卿的《白羽新论》将这个缺憾弥补上了。难能可贵的是,这篇论文指出白羽小说之“新”,不仅仅是接受了新小说的影响,还在于对传统小说基本要素运用上的创新。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的类型小说,坚持本土性的创新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在北派武侠小说作家中,朱贞木的研究最薄弱。对他的认知是多从作品推论而来,这个作家究竟有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有什么样的创作观念,一直使研究者感到困惑。秉着尊重原作、还原经典的原则,顾臻先生主编的《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朱贞木卷》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的爬梳钩沉,本期他的《朱贞木及其武侠小说特色》努力解决了以往朱贞木研究中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朱贞木研究的一大突破。
本期三位作者都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小说文本研究,三篇论文都紧扣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同时,他们大多是武侠小说的藏书家和史料研究专家,既有学者的眼光,又有扎实的史料研究功底,文章写得深刻而严谨。三篇论文均是中国北派武侠小说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它们共同将中国北派武侠小说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本期三篇文章2017年即见赠本刊,由于2018年“十年纪念专号”选题策划等原因,整整耽搁了两年之久,这是不能不向诸位作者深致歉意的,但同时,也更感动于以范伯群先生、徐斯年先生为代表的包括本期三位作者在内的研究界同仁对本刊及栏目多年的厚爱——不遗余力的支持、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无言的体谅,让我们在灰色的理论之外,收获了一份又一份温暖的感动。这里,谨致以我们由衷的谢意和敬意,唯有不懈努力,以回馈学界诸位师友、同好及读者之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