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对改善缺血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
2019-07-08邢亚梅
邢亚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
中风后偏瘫病患者在康复期患肢常发生肌张力增高以致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国内对痉挛期偏瘫病人的治法各异,通过对我科收治的患者分组观察,探讨中药湿敷对偏瘫病人肌张力增高的改善作用。内容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50例住院病人,年龄最大72岁,最小43岁,男性36人,女性14人,发病个14天以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5人。两组在病情、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处于缺血中风康复期;有肌张力增高的症状;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治疗;患者对中药湿敷治疗知情同意。
2 方 法
2.1 基础治疗
针灸法、运动疗法、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帮助病人训练,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基础治疗和护理。
2.3 观察组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中药湿敷治疗。基本方:络石藤30g,桃仁10g,桑枝20g,路路通30g,海风藤30g,伸筋草30g,红花15g,桂枝10g,可根据病人情况调整药方,煎成汤剂,每付400ml。治疗前评估患者,明确治疗部位,患肢下方铺垫巾,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保暖。加热药液,确保温度在50-60℃之间。将敷布浸泡于药液中,用止血钳夹住敷布两端拧至不滴药液为度,敷于患肢,每3-5分钟更换敷布一次,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操作完毕后擦干局部药液。
2.4 湿敷治疗禁忌症
皮肤有伤口、炎症、溃疡、皮肤病等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
3 护 理
3.1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3.1.1 生活起居护理
起居有常,避免过劳。保持病房光线充足,地面平坦,避免潮湿,预防跌倒,做好健康宣教。
3.1.2 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精神安慰,运用中医情志护理法缓解患者焦虑、烦躁等不良情志。
3.1.3 给药护理
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疗效,中药汤剂宜温服,饭后服用,减少为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1.4 皮肤护理
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全身的皮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健康宣教,必要时使用电气褥等设备。
3.1.5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循序渐进,避免过劳。
3.2 湿敷治疗前护理
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状态,有无治疗禁忌症,既往有无中药过敏史。向患者讲解中药湿敷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
3.3 湿敷治疗中护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肤温升高,毛孔扩张,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偏瘫病人肢体感觉障碍,容易烫伤,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出现烫伤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4 湿敷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药液,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做好效果评价,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征询患者满意度。
4 肌张力及效果判定标准
4.1 肌张力判断标准
采用改良后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效果评定[1]。
4.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肢肌张力正常;显效:患肢肌张力降低2级;有效:患肢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肌张力无改变[2]。
4.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 果
比较两组数据,观察组共有效23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共有效20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别 总例数 治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例观察组 25 2 9 12 2 23(92%)对照组 25 1 7 12 5 20(80%)
6 讨 论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机体椎体束功能逐渐恢复的一种表现。但持续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则会限制患者学习随意运动的功能,从而出现异常姿势或偏瘫步态,重者可导致患肢关节的挛缩畸形,最终成为造成患者终身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3]大部分中风患者在软瘫痪期后(约1-3周),进入偏瘫的痉挛期。痉挛期一般可持续3个月左右,或可因体外的某些因素而诱发,对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因而有效的控制痉挛,降低患肢的肌张力,促使患者尽早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至关重要。经大量研究证明经中药外用治疗作用于患肢可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并增强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营养状态,有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以,中药湿敷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缺血中风后偏瘫病人的肌张力,改善中风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操作简单易学,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