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构建

2019-07-06陈晓菁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

陈晓菁

【摘要】 目的:探究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构建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75,P=0.012);研究组的健康教育覆盖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889,P=0.003);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4,P=0.043)。结论: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构建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覆盖率、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综合性介入治疗; 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 模式构建; 应用效果评价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2

介入医学作为一种临床学科其应用范围在近十数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其与护理学不断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内外科的介入护理学,心导管室作为一个介入医学科室其随着介入护理发展而具有越来越大的规模,经过多年发展其介入护理流程已经进入相对规范化的阶段,然而关于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护理管理则还不够规范,这无疑会影响到介入治疗护理的质量[1-2]。

本文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

80例患者,试探究构建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为首次接受介入手术。排除标准:(1)心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并发症;(2)重度痛风;(3)老年痴呆[3-4]。

将80个号码装入信封,之后将符号随机抽取到对照组与研究组中,研究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1岁,平均(60±11)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60±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做好术前准备,为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给予适应性训练,以避免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导致不适或并发症。(2)术后采取生命体征监护,做好各项检查等。

1.2.2 研究组护理方案 研究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科室里构建和实施规范化的护理综合管理措施;(2)患者在规范化护理综合管理措施下,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1.2.2.1 科室构建和实施规范化的护理综合管理措施 (1)构建横向衔接的护理管理模式:基于整体护理理念,将影像科、神经科、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科室的护士纳入介入护理队伍中,将术前访视与相关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综合护理(心理、饮食、并发症等)衔接起来,为患者提供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全方位护理。(2)制定统一的介入护理规范:结合手术患者护理经验、介入护理特点为患者建立统一的介入护理规范,规范包括术中配合流程、术中麻醉护理规则、术中意外事件应急预案、术后并发症预防预案等,此外还应编制统一的护理文书,以便将介入治疗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做好介入科护士与病房护士的交接。(3)建立综合性介入治疗的24 h绿色通道,尽量在

20 min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性介入治疗。(4)组建介入护理的质量控制小组并完善护理质量评估标准,落实岗位责任制,对介入治疗中的难点或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监督介入治疗的执行,并在介入治疗室设置与介入科护理人员准入制度、耗材管理、介入护理疗程、医院感染预防及消毒隔离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质量评估标准。(5)强化在职教育,大力培养介入专科人才:为在职介入科护士进行新业务培训,积极进行觀摩学习,与同行经常交流,选择高资历护理人员对介入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1.2.2.2 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1)术前的具体措施:①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第一,借助图谱、视频等方式护患面对面现场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第二,告知患者网络中的信息有很多不专业的地方,并让患者手机微信中加入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专业的相关知识。第三,对于存在疑虑的患者,应耐心解答,给予患者鼓励,消除其负性情绪,使其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接受治疗。②为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术前提前让患者进行卧位排便训练、卧位变换体位训练、卧位深呼吸-屏气-咳嗽训练,以免患者因术后制动卧床而感到不适或出现并发症。(2)术后的具体措施。①基本护理措施:以心电图等设备为患者做好血氧、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液体的出入量,观察患者主诉症状,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电解质及肾功能。②做好肢体制动护理:要求术后平卧至少20 h,踝部做好固定,穿刺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足背动脉是否正常波动,若有血肿或渗血要及时处理。③及时为患者变换体位。在患者感到不适时为其水平移动,待撤掉沙袋后变为侧卧。④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作腰部局部按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护理满意度由科室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填写结果决定,患者在填写完毕后将调查问卷上交给护理人员,再由专门人员对填写结果(满意、尚可、不满意)进行统计,计算公式为:总满意度=(满意+尚可)/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护理总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对比

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健康教育覆盖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纵观我国的介入医学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我国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在神经内科、肿瘤等领域,介入治疗的发展则不甚理想,介入护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6]。现阶段介入护理存在如下问题:(1)肿瘤介入治疗多选择影像科护士兼任护理人员,神经介入治疗选择神经内外科的护士兼任,在进行腹主动脉瘤的大血管介入治疗时则选择经验丰富的外科手术室护士进行护理,现实中具备综合能力的介入护士十分缺乏;再加上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介入专科知识更新能力不足、基础教育层次低,这些原因都使得介入科护理人员严重缺乏[7]。(2)不同阶段的护理脱节。当前国内介入护理是由导管室护士术中配合与病房护士术后护理所组成的,两个环节相互脱节,导管室护士、病房护士没有做好护理衔接,患者的家庭支持也被忽略[8]。(3)护理文书不规范。介入治疗是一种高风险的微创手术,术中涉及的观察生命体征、麻醉、用药、并发症等问题都需要详细记录下来,而现阶段没有统一的记录表格,导管室护士、病房护士缺少文字形式的交接班记录,在出现护理纠纷或不当护理行为时难以界定责任[9]。(4)介入质量控制没有统一标准。因缺乏对介入护理的重视,导致介入科未在介入护理方面进行质量控制[10]。(5)人力资源配置无合理方案。介入护理学发展使得介入专科护士需求量剧增,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无法满足介入治疗的要求[11]。针对综合性介入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介入科里构建规范化的护理综合管理措施,对研究组的患者在规范化护理综合管理措施下,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实施规范化护理综合管理措施的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构建的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可以提升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包括提高抢救成功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护理总满意度。主要原因有:(1)在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下,借助图谱和视频等方式进行护患面对面现场健康教育,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专业的科普知识,让患者和家属能在不同时间里自由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健康教育覆盖率,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12]。

(2)在介入科中构建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使护理人员能够更有序、更有效、更规范的护理管理程序服务患者,使患者能够更自信的态度接受治疗,能够尽早和医护人员的配合,尽早通过适应性训练,减少术前或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3)在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在术前和术后感到不适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使患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从而使患者和护理人员获得双赢。因此,介入科应积极推行这种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

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综合性介入患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使患者得到更成功的抢救,使患者对护理管理措施更加满意,从而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08-309.

[2]卫青,王玉吟.复合手术室规范化管理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2):2928-2929.

[3]周凤英,崔小妹,代燕琴.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22):177-178.

[4]陈淑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感染预防的效果分析[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4):18506-18507.

[5]易文艳.从安全角度分析心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管理现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5):168,170.

[6]张俊,卜祥斌,张梅,等.全程护理管理提高介入治疗质量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25(9):173-175.

[7]杨宝玉.介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要点及隐患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5):115-116.

[8]姚卫华,贾俊格,赵九洲.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54-2055.

[9]赵艳红.探析综合性介入导管室的护理质量控制效果与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6):232.

[10]张爱珍.靶向护理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90-91.

[11]许莲花.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应用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7):239-240.

[12]方元.介入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3):102-103.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浅析
“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研究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