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洮河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条件分析

2019-07-06孙浩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6期
关键词:洮河含沙量甘南

孙浩峰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1)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1]。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具体实践。洮河流经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及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甘肃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该地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整洁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洮河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势在必行。

1 洮河流域概况

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东麓,由西向东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临潭县、卓尼县,由定西市岷县折向北流经临潭县、临洮县,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其支流流经夏河县、合作市、渭源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流域总面积25 527 km2,年平均径流量约53亿 m3,年径流模数约20.8万 m3/km2,平均含沙量5.5 kg/m3。洮河流域分属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丘陵两大地貌单元,甘南高原区河谷狭窄,两岸地势高峻,水草丰盛,河流切割侵蚀较微,植被良好,多数地区水土流失较轻;黄土丘陵区谷宽滩多,山势低平,植被覆盖率较低,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甘南高原向黄土丘陵过渡地带为西秦岭余脉的土石山区,植被较好,但属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2016年甘肃省河流泥沙公报》,洮河红旗站(黄河刘家峡水库入口处)多年平均输沙量2 150万 t,近10年年平均输沙量473万t。

洮河流域地处大陆腹地,具有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上、下游气候由寒冷阴湿向温暖半干旱转变,年平均气温0~9 ℃,年均降水量300~650 mm。近50年来洮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上游降雨量充沛,而中下游相对偏少,径流量丰、枯、平交替出现[2]。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甘南高原植被以天然的高寒草原草甸和山地森林为主,过渡到黄土丘陵区时则为半干旱稀疏林地和灌丛草地,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

2 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

国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昌平区水利局于2002年在川北河流域最先开始实施的。2003年北京市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3]。水利部在总结北京市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启动了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至2014年底,共在全国30个省份的335个县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的小流域约有800条[4]。2018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国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从2013年开始,主要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选择降水量相对充沛、气候温暖湿润的陇南市康县、徽县、成县和两当县,开展了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甘肃省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一项主要内容,纳入了《甘肃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至2017年底,先后建成了乔河、花桥沟、滩店、浪沟门等1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但甘肃省洮河流域目前尚未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试点工作。

从建成的这些生态清洁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备的交通条件及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综合评判,建设类型可分为生态治理型、水资源保护型和乡村旅游型。生态治理型是在传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增加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措施;水资源保护型是在生态治理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水源地保护的建设内容;乡村旅游型是在位于城市周边或交通干线旁具有区位优势的小流域,通过发展农家乐、采摘、乡村游等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洮河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条件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是山青、水净、村美、民富,因此小流域林草植被、水土流失、河流泥沙状况等因子直接影响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效果,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洮河流域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前景。

3.1 林草植被条件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的,区域林草植被条件直接影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效果。从表1看出,洮河上游甘南高原碌曲县林草地面积占比达97.06%;处于甘南高原向黄土丘陵过渡地带的卓尼县、临潭县、岷县林草地面积占比都在60%以上,具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先天条件;而黄土丘陵区的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临洮县林草地面积占比与前述4县相比则大幅下降,分别为26.14%、25.16%、15.63%和13.57%,临洮县林草地面积最少。林草地面积越少,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低,生态景观就越差,黄土丘陵区各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当从恢复林草植被入手。

3.2 水土流失条件分析

从流域内8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上游碌曲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小,为47.59%,考虑到植被条件好,又处于草原地区,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应注重生态保护;从上游至下游各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呈现增大趋势,临洮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到96.90%。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看,流域8县治理程度在15.11%~78.69%之间,各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不平衡,越往上游治理程度越低。就现状来看,流域8县尚有6 872.90 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已治理的小流域可以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清洁小流域。

3.3 河流泥沙条件分析

河流泥沙状况不仅是河流水质情况的反映,而且可以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效果。根据2012—2015年的甘肃水利年鉴和《2016年甘肃省河流泥沙公报》,洮河干流和冶木河、苏集河、东峪沟、广通河等主要支流把口站2011—2016年年均含沙量见表2。

从表2可知,在洮河流域的甘南高原区,无论是洮河干流碌曲站还是支流冶木河冶力关站,其平均含沙量都较低,多年平均含沙量和2011—2016年各年的平均含沙量均未超过0.50 kg/m3;在甘南高原区向黄土丘陵区过渡的洮河干流岷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4 kg/m3,2011—2016年各年的平均含沙量未超过多年平均值;而位于黄土丘陵区干流上的李家村站、红旗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是1.14、4.77 kg/m3,东峪沟临洮站则达到106.00 kg/m3,可见洮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丘陵区。从李家村站、红旗站、康乐站、临洮站、三甲集站5个站2011—2016年各年平均含沙量来看,除苏集河康乐站2012年含沙量大于多年平均含沙量外,其余各站的年平均含沙量均未超过所在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说明流域生态状况趋向好转,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会取得良好成效。

表2 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把口站2011—2016年年均含沙量 kg/m3

注:表中“多年平均”是各测站建站以来的多年平均值。

从洮河流域干、支流的平均泥沙含量来看,在上游地区的甘南高原和各支流植被条件较好的源头区,适合建设水资源保护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加强该区域水质保护,为引洮(博)济合供水工程、引洮入潭工程、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引洮一期和二期工程(引水到甘肃中部定西市、兰州市、白银市的部分县区)等提供清洁优质的水源;中游和下游地带林草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高,应以生态治理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主;靠近县城或处于交通干线的小流域应向乡村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方向发展。

3.4 流域选择

2018年9月,依托《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19—2030年)》工作,调研梳理了洮河流域内的小流域现状,共选取了39条小流域作为2019—2030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重点,见表3。

表3 洮河流域2019—2030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

碌曲县和卓尼县是洮河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两个县,生态建设的重点是以保护现有森林和草原植被为主,促进其生态功能的恢复,提供清洁优质的水源。其余6个县均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条件,应根据情况建设生态治理型、水资源保护型、乡村旅游型等生态清洁小流域。

4 结果与讨论

(1)从洮河流域林草植被、河流泥沙、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程度因素分析,洮河流域具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础和条件。在今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应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重点,水利水保部门应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林业和草原、扶贫开发等部门合力建设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

(2)洮河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以斜藏沟等39条小流域为重点,进行生态治理型、水资源保护型、乡村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3)目前洮河流域尚未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各县无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技术力量相对较差,可先通过研究和试点工作,探索高寒阴湿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技术体系,推进该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洮河含沙量甘南
车过洮河
歼敌
星火燎原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洮河流过生根的岩石(外二章)
甘南记
《去甘南》
0.6 H 层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性探讨
罗源湾海洋倾倒区抛泥过程含沙量增量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