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19-07-06陈春英江英
陈春英 江英
急性脑卒中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体温改变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 还可能伴有应激性溃疡,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以往, 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时常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但由于护理措施简单、缺乏条理性与针对性, 干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 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探寻一种更有效的护理方案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了98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护理, 比较干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2017 年1 月本院治疗的98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49 例。实验组中男23 例, 女26 例;年龄48~85 岁, 平均年龄(69.2±6.7)岁;病理类型:脑梗死27 例, 脑出血22 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12 分, 平均GCS 评分(7.8±2.1);文化程度:大学3例, 高中或中专12例, 初中22例, 小学12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24 例;年龄46~81 岁, 平均年龄(68.7±7.2)岁;病理类型:脑梗死29 例, 脑出血20 例;GCS 评分3~14 分, 平均GCS 评分(7.7±2.0);文化程度:大学2 例, 高中或中专11 例, 初中20 例, 小学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GCS 评分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常规护理干预, 即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配合抢救等。实验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为:①在接诊前, 护理人员提前准备好平车、抢救设备与药品等, 并通知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在将患者送至急诊室后迅速地对其进行抢救。②在接诊10 min 内, 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为患者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先治疗后缴费), 并积极快速地完成病史采集、常规检查工作, 认真评估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状态, 此外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吸氧以及静脉通道建立。③在接诊20 min 内,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糖、凝血常规以及急诊生化八项等一系列必要检查, 并完善心电图监测与颅脑CT 或MRI 扫描等检查。④在接诊30 min 内, 等待患者颅脑CT 的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为颅脑缺血性病变, 在接诊1 h 内根据患者情况并争取患者家属意见决定是否行溶栓治疗, 若患者不具有溶栓治疗指征或者患者家属不接受溶栓治疗, 则将患者送往神经科接受治疗, 若患者具有溶栓治疗指征且家属接受溶栓治疗, 则在患者家属签字后同意后, 将患者送至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为颅脑出血性病变, 则尽快将其送至神经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 同时观察两组致残与死亡情况的 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分别为(16.3±2.8)、(21.6±4.5)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3±4.0)、(38.2±5.1)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致残与死亡情况比较 实验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12.2%、2.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1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比较( ±s, min)
表1 两组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比较( ±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从入院到确诊时间 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对照组 49 25.3±4.0 38.2±5.1实验组 49 16.3±2.8a 21.6±4.5a t 12.903 17.085 P<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致残与死亡情况比较[n(%)]
3 讨论
由于急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6 h 内, 其中超早期溶栓治疗最佳时间在发病后3~6 h 内, 颅脑内血肿清除最佳时间在发病后5~7 h 内。因此, 急性脑卒中是否能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抢救的及时程度[2]。近年来, 随着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设备的快速普及, 使院内急性脑卒中的定性诊断变得简单、准确, 再加上抢救工作的及时开展, 大大降低了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致残率与死亡率, 而在抢救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也为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以往, 临床实施抢救时, 常辅以急诊常规护理干预, 以配合抢救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 但因常规护理方案对于护理措施的衔接把握得不够及时与高效, 且缺乏预见性, 因此在提升抢救成功率方面不是十分理想[3]。因此, 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如何进行护理干预成为近年来神经科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 随着临床护理学的不断进步, 急诊护理路径逐渐普及于临床治疗中, 且干预效果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分别为(16.3±2.8)、(21.6±4.5)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3±4.0)、(38.2±5.1)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12.2%、2.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1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较为满意, 可缩短急救时间, 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分析原因:在接诊患者之前, 护理人员已提前准备好相关抢救药械与器械, 以便在接诊后第一时间配合抢救工作, 尽可能缩短抢救停留时间, 为抢救工作争取了更多宝贵时间;在接诊之后, 立即开通绿色通道, 打破常规先挂号后抢救规则, 迅速地为患者完善检查, 并根据患者颅脑CT 等检查结果为其做进一步救治, 在接诊-检查-抢救环节一气呵成, 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从入院到确诊、从确诊到有效急救时间, 对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4-6]。
综上所述,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并降低临床致残率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