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知识生产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9-07-05舒佳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

[摘要]新知识生产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而产生的。文章基于新知识生产的内涵,从异质性、流动性和耦合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新知识生产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构建新知识生产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需要深入分析项目教学法视域下的新知识生产耦合性、以学科支撑实现新知识生产异质性、企业平台基础上的新知识生产流动性和高职院校统筹各方资源等问题,构建组织框架,以科学的统筹、集成、评估监督和回流机制保障其具体运行。

[关键词]新知识生产 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舒佳(1980- ),女,浙江丽水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丽水 323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1-0066-04

一、新知识生产内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新知识生产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生产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性因素。作为当今最重要的时代主题,知识生产从内外驱动逐渐发展转变成“三重”“四重”“五重”典型模式,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新知识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概念的转变。知识生产,本质在于对世界的认识。新的知识生产,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就是对传统世界的认识发生了相应转变,确立了一种新的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它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民族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很多行业出现了全新的领域和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方式,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创造知识和创新技术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这对传统知识形成了冲击。传统知识极为注重研究对象,以具体的对象建立起各个学科,各个学科因此有了一定的边界,反过来又使传统知识被锁定在特殊的领域之中,诸如行业和高等院校,有学者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新知识生产模式意味着知识的消亡。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交换提速的到来,知识的“溢出效应”逐渐显现。

2.知识生产主体的转变。诚如上文所言,传统的知识生产主要集中在特殊的社会领域,但是国家、政府都是知识生产的主要资助者和提供者。随着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知识生产不仅仅局限于特殊的社会领域,其他的社会机构、团体也加入到具体的知识生产过程之中,并因此赢得经济效益。这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生产,打破了知识生产的垄断性地位,彰显了知识资源的关键性与稀缺性。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这些资源,并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职知识资源的优势,以彰显高职教育的“有用性”。因而,在知识生产主体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将各种生产主体结合起来,形成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合作关系。

3.知识转化周期的转变。知识转化的关键,在于知识研究与商品开发,以及最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知识转化的周期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研究,即知识本体研究、知识原理研究;其次是应用研究,即知识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研究;最后是开发研究,即知识运用到开发具体商品和市场流通的研究。但目前来看,这个周期在逐渐缩短,比如,发电机从知识理论变为实际应用最初需要41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10年,再到现今,用时更短,这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研究的三个阶段发生了转变。总体而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知识转化周期,取决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团队能力,取决于开发产品的市场适应与应用能力。因此,新知识生产是知识与生产力的结合,这也使知识形式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变化。

(二)新知识生产理论影响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新知识生产理论的出现,新知识生产导致知识概念、知识生产主体和知识转化周期发生了转变,广泛地影响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1.异质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生产概念的转变,使知识生产更为关注知识应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应用语境”关注,反映了一种实践理性的关注心态,因而出现了异质性现象,具体表现为:首先,新时代知识生产以应用情景为中心,其具体的使用由目标客户和用户群决定。有鉴于此,此情景下的知识没有严谨的学科界限,而是以知识的具体运用为主,使知识有了全新组合的可能。其次,从组织边界看,传统的知识传播与运用注重同质性的组织和资源,致力于实现“同声相应”的效果,但新知识生产理论下的知识却注重异质性的组织和资源,因为只有异质性的组织和资源加入到知识生产之中,才能使创新得以实现,使资源能够重新组合、理念能够重新流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呈现出差异互补,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并最终促成创新。有鉴于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在“应用语境”下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对资源进行全新整合,打破传统的资源、知识边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

2.流动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因为知识生产主体的增加,异质性组织加入使知识生产主体重新组合,以实现知识运用到生产之中。传统的知识生产为研究、创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营销等,而新知识生产理念视域下的创新不仅是单一的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更要关注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回路,并以此作为新的研究对象。有鉴于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促进知识流动速度,减少知识流动停滞时间,使知识流动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而这个过程也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3.耦合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是指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生产的耦合度则是指知识生产的各个阶段或者节点上的流动效率,这是创新效率能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传统视域下的知识生产无法弥合从知识到生产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裂口,最关键的是无法弥合知识生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裂口。这是因为模块不同造成的,如果耦合程度不高,则会造成知识流动效率低下,使创新因此停滞。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政府、产业实体和院校之间形成一个整体,以引进具体项目为基础,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并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有鉴于此,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个体、团体和组织之间的耦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则能更好地實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二、新知识生产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一)新知识生产理论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介质要素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介质要素,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

1.项目教学法视域下的新知识生产耦合性。耦合性直接影响创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项目为基础建立耦合场域,新知识生产理论极为关注“应用语境”,而项目是“应用语境”的最直接表现,是个体、团体、组织获得知识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依靠校内教师、高职学生、企业项目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知识生产需求为基础,通过项目来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创新创业体验与市场之间的耦合度,满足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2.以学科支撑实现新知识生产异质性。项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也是基本组织形态。高职院校应该用学科支撑起人才培养的任务,形成异质性组织的核心要素与项目驱动。校内及校外企业所发起的项目,驱动来源都应由学科知识创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以项目需求为基础,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跨学科集群的项目团队,以具体的专业学科为中心,以学科覆盖的方式进行协同资源整合,借鉴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建立整合性研究中心、学科研究中心和卓越集群,构建起类似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大学—学院”研究中心,增强创新创业项目教学的内生性资源动力。

3.企业平台基础的新知识生产流动性。企业平台是知识流动环节的关键,正是因为企业的加入,才使校友、基金等资源得以介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院校可以引入学科知识作为智力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服务;其次,市场敏感度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路与灵感,弥补高职院校缺乏市场开发与运作的相关知识的不足,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提供指引,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高职院校统筹各方资源。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应该统筹各方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并不偏不倚地执行。首先,应弥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之间的差异,根据各方特点,进行相关资源管理规范和设计,确保其发挥具体职能;其次,弥合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各具特点,有的极为繁复,有的相对松散,高职院校必须使之弥合,进而符合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弥合组织目标之间的差异,注重发挥“人”这一因素的潜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形成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组织模式。

(二)新知识生产理论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组织框架构建

新知识生产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介质要素主要涵盖了项目基础、学科支撑、企业平台、大学统领四个方面,但就其组织框架构建而言,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高职院校层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委员会,采用平面管理模式,消除行政单位和学院基层单位之间的管理障碍,提高各种政策、制度的传达速度和执行效率;在具体的人员组成方面,由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为主席,学院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为权威代表,由校外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其次,构建校外资源拓展中心。校外资源拓展中心建立后,应该下设一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主体,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法人应该将高校与校外组织联系起来,搭建企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整合资金、项目、技术等各方资源,建立以校友为基础的“校友联盟”,支撑起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最后,构建校内资源集成中心。在集成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跨组织资源集成,将学工部、人事部、教务处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管理,以形成体系。同时,院校还应该注重以跨学科为中心的跨学科资源集成,形成跨学科集群,使学院与跨学科集群处于同一水平运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单位仍保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可以申请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三)新知识生产理论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运行模式

新知识生产理论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机制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统筹纵向和横向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1.统筹机制。统筹机制必须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委员会制定实施,可以五年为周期进行长短期规划。规划过程中,应该以校内资源集成中心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和高职院校等优势。整合过程中,应该以长短期建设方案来解决高职院校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缺乏的问题。因而,高职院校需以校外拓展资源为依托,通过对校外企业、产业和校友等资源的整合,签订长短期协议,拟定新知识生产理论的多方位内容,加大对创新创业校内资源中心的投入。

2.集成机制。集成机制需要通过策划小组来完成,以学科与企业、科学与知识为主导,满足企业的需求,形成新的项目。应该对项目开发与建设、项目实施与技术方案等进行统一安排,有计划地进行项目实施,满足资金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整合各种资源,以确保具体项目按时开展。

3.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委员会为依托,建立全程培养计划书、项目策略书,以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跟踪与监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院校要组建专家监督和评审小组,由校内人才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科学确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成果相关指标,评审项目成果,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实现“双创”体验和能力上升,保障项目取得预期成果,并兼顾多方主体利益,形成长短期稳定合作的关系。

4.回流机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流机制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评估机制,即在项目完成之后,应该综合测评项目的实施过程、结果、成效和保障,并反馈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委员会,调整不合理的因素,完善运行机制,实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江华.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2]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逻辑:分析与批判——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3]武学超.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及对大学学术职业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

[4]万华.新知识生产理论框架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变革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8(4).

[5]陈源波.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

[6]李敏,钟卫红.成人教育中微信媒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8).

[7]岑余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1).

[8]陈洁茹.“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養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6).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