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019-07-05魏爱萍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规模的大幅扩张。然而,随着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教学核心的师资队伍却逐渐成为制约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应用型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教师资格、教师聘用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困境。因此,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型院校应当弱化学历标准,凸显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认证机构;确立自身的教师聘用标准,开拓兼职教师的招聘渠道;提高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的实践训练,完善教师实践训练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训练的激励制度,确立教师实践训练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应用型院校 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魏爱萍(1982- ),女,甘肃白银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76-05
虽然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急剧扩张,但教学质量却始终未能得到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探究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既能够完善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体系,也能够指导应用型院校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道路。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其认为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本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及两者展现出的效果,这种效果既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也是促进产能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可获得人力资本的升值。此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能在市场竞争中培育持续的竞争力优势。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相比,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过程是教育。舒尔茨最初通过人力资本理论来揭示日本和德国“二战”失败后经济快速复苏的原因,战争导致两国物力资本的崩溃,但两国依靠对教育的投资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植,通过应用型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复苏奠定了发展基础。人力资本投资相较于其他资本投资方式,具有较高的利润回报率,人力资本的不断优化配置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人力资本,能够显著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有利于均衡个人收入的社會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教师是应用型院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院校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资本性资源,师资建设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教师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师资队伍中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储量,是教师后天习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型院校加强师资建设,是实现教师人力资本增值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教师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对教师的外在要求。
二、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师资队伍是促进应用型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提升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师资队伍人力资本建设。就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资格、教师聘用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
(一)教师资格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应用型院校教师教学资格认证类型不明确。现有教师的认证类型均依据《教师资格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确认,应用型教育教师与现有资格分类均不匹配。第二,教学资格认证标准存在分歧。现有教育和教师的层次和类型均有区分,但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却对两者区分不足。《教师资格条例》仅从层次上对教师的资格认证进行了划分,应用型院校开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较大差异,而应用型院校教师的资格认定却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认定标准一致,导致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在起步阶段就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特有的实践特性发生了分歧。第三,教学能力的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对于学历的要求较明确,但对于能力的要求则定义不清。正是由于能力标准认定困难,衡量体系不健全,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导致部分应用型院校教师即使通过了教师资格认证,其实践教学能力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师聘用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师人才聘用信息不对称。当前我国应用型院校已开始招聘改革,但在教师人才招聘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求职教师到院校应聘,较易获取学校明文规定的公示信息,如学历文凭、证书和工作经验等指标性要求,而对于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则难以了解准确要求;应用型院校占据了信息优势,对教师形成支配关系,教师处于极度的弱势地位。现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教师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考察因素,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第二,教师的晋升标准模糊。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师和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均一致,而普通高等教育以科研为导向,应用型院校则侧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为了职业晋升,应用型院校教师不得不去完成额外的科研工作,分散了教学精力,也弱化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第三,用人机制不完善。其一,应用型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将高学历放在首要位置。其二,院校教师的招聘缺乏特色性,不符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具体要求。其三,院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训练,但却无法给予对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求教师承担沉重的科研压力,考核评价体系也以科研指标为主;院校虽然有意招聘兼职教师,但切实有效的招聘制度仍未建立,兼职教师招聘往往流于形式。其四,现有的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有效途径,企业引进人才在院校内的编制与待遇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三)教师培训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师培训制度未成体系。其一,我国尚未建立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条件和行业细则,虽然目前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教师培训的任务艰巨,总体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政府虽然要求应用型院校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但只有部分院校按照要求实施,政府宏观的管理和约束不足。其二,部分应用型院校领导层和教师群体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的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利用到企业顶岗的学习机会;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院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学习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企业对于接受教师进行实践训练也缺乏积极性。第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师培训不匹配。其一,在宏观层面上,应用型院校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培训相比,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机会较少,整体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其二,从微观层面来看,应用型院校内部教学培训机会不均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但当前相关的条例法令还未规范,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够广泛。其三,现有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未考虑教师个体需要,教师对于培训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往往作为任务、指标和考核内容而强制开展,培训项目单一。
三、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出路
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为提升师资队伍人力资本的价值,应用型院校还需要针对教师资格、教师聘用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师资建设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出路。具体而言,应当弱化学历标准,凸显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认证机构;确立应用型院校教师的用人标准,开拓兼职教师的招聘渠道;提高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的实践训练,完善教师实践训练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训练的激励制度,确立教师实践训练的评价机制。
(一)教师资格方面的出路
第一,弱化学历标准。其一,应用型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院校办学规模和发展政策调整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弱化学历标准,确定符合院校教师素质要求的基础学历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增加补充条款,针对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其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应用型院校教师建立严格的从业资格审查标准,由国家统一认证,要求教师必须经过2~3年的教育学相关知识学习,并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且具有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或工作经验,才能获得教育资格证书;教育部门则要每隔两年对取得教育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审核,进行考试和实践能力考察,考试合格则在教育部门重新注册确认有效;相关信息在教育部官网进行公示,资格证书作为教师应聘、工作和职业晋升的重要依据,允许行业企业和相关应用型院校进行信息查询。
第二,凸显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标准。其一,应用型院校要按照人力资本理论观念,以人力资本增值为基础,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学历和知识的培养。其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认定标准,对申请教师资格的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实训时限和技能水平进行规范化,完善一系列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其三,教育部门和政府行政机构要联合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具有国家级专业认证的应用型院校资深教育工作者组成专家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专业能力标准建设要点,将专业能力标准指标化、数据化,并对其进行可考察性处理;专家组制定相应规章条例后,可选取示范型应用型院校进行试点,对其教师群体进行专业能力评审,评审结果需要经过专家组确认;院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则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考察,由院校教务处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综合考评结果。
第三,确定专业认证机构。其一,政府部门要组织教育管理部门、行业技能协会、企业技术专家、应用型院校资深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等成立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专家人员的选拔要涵盖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认证考试要包括技能测试和专业实践能力考试;考试程序由机构负责组织安排,应当建立健全考题制定、考场布置、考试结果通知、成绩公布和资格证书颁布和吊销的制度。其二,认证机构要负责应用型院校教师的信息管理,向教育部门官网上传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信息,并与应用型院校的人事部门及时联系,保证教师的持证上岗。其三,政府部门要与教师认证机构共同完善教师的劳动力市场,出台相关规定条例完善教师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模式和服务内容,使教师流动有序化;教师认证机构要对现有教师群体进行数据备案,定期审查教师资格证、任职单位和工作年限等内容,教师的人事调动信息要由当地教育部门汇总到教师认证机构。
(二)教师聘用方面的出路
第一,确立应用型院校教师的用人标准。其一,应用型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和教育特色,设立相应的教育目标;院校领导层要组织学校内部的资深教师、学科带头人和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考察团,前往国外学习应用型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和院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聘用标准。其二,院校在制定教师聘用标准时要确立适当的学历要求,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的权重;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聘请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院校对教师的聘用标准要涵盖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三,有关政府部门要完善应用型院校的教师招聘过程的法律章程,对应用型院校教师聘用合同进行监督审查,保障教师和院校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第二,开拓兼职教师的招聘渠道。其一,当地政府部门要颁布扶持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并为兼职教师解决编制问题;要完善兼职教师的招聘政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其二,应用型院校要妥善安排兼职教师的上课时间,在定岗和课程计劃确立前,院校教务处要统计每位兼职教师的个人时间安排,统筹规划为兼职教师提供合适的课程任务。其三,校企合作过程中,人事管理部门要有效沟通合作,建立教学和工作绩效互通制度。企业要为担任兼职教师的员工提供必要的补贴、绩效鼓励和评奖提优;应用型院校则要保障兼职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其四,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汇集各应用型院校的人才招聘信息,在企业和院校之间组织开展人才见面交流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应用型院校进行参观访问,定期举行技术洽谈会,协助企业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每年要求行业企业定量输送人才进入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兼职教师的流动、准入和退出开辟绿色通道。
(三)教师培训方面的出路
第一,提高教师的培训力度。其一,政府部门要在部分地区建立国家级应用型教师教学培训基地,并组织应用型院校教师在培训基地中进行实践和培训;建立企业和教师教學培训基地间的合作关系,依托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优势,在培训基地内指导院校教师进行仿真模拟和生产实习。其二,政府要按照专家组制定的教师培训要求,在全国建立师资队伍培训平台,组织成立专业的培训组织为教师提供相关服务。其三,政府要颁布有关法律,规定教师具有参加培训、接受再教育的义务,明确应用型院校教师在企业中实习训练的时长;教师培训的类别和内容由教育部门组织企业、应用型院校和行业专家组共同制定;培训经费要实现企业、应用型院校和政府共同承担,免除接受培训教师的经济负担,并在培训结束后为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作为职业晋升和工资提升的证明。其四,政府要组织网络教育部门积极提供网络学习社区服务,为教师的培训设置相应的免费课程,由企业和应用型院校共同上传网络课程;院校可为教师选取相应的课程项目,并建立学时打卡制度,保证教师必要的学习时间。
第二,加强教师的实践训练。其一,政府部门和应用型院校要为教师制定企业实践训练制度,根据教师的个人教育经历和参加工作年限,确定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对于新入职教师,其职称晋升要将企业实践作为考核指标,在职教师则要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由企业技术员进行指导,学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行业,院校要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实习计划,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前沿化。其二,校企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校企教职工互聘访学、职业技能认证和企业挂职学习;院校教师在企业内部实习训练时由企业安排相应的企业技术员进行陪同指导,在轮岗学习和项目实践结束后,由企业组织实践答辩,企业技术员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环节与教师进行讨论学习。其三,应用型院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合作企业的职业能力模块规格一致,实现教师实习训练校内化,并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第三,完善教师实践训练的保障体系。校企双方要为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师建立保障体系。院校要建立专门的人事机构负责管理和帮助教师,对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课程安排等相关工作进行处理,将教师在企业的工作时长转化为教学任务时长,并发放相应的补贴。企业则负责安排教师的住宿、交通和工作待遇等事项,并制定相应的条例予以保障。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训练的激励制度。政府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建立专项资金予以补贴;要为应用型院校和合作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要为接受教师进行实训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鼓励企业接受应用型院校教师参与实训。
第五,确立教师实践训练的评价机制。在企业实践生产训练期间,企业要对教师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工艺技术掌握程度、实践态度和实践训练质量进行评价,并及时与院校进行反馈;应用型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实践训练中教师进行的各环节训练进行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与院校有关专业资深教师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教师要提交实践训练的心得体会,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并进行自我评价;院校教务处和人事管理部门要综合企业、院校和教师本人的评价内容进行整合评定,对实践训练进行评级定标,并与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相关联,相关评价指标数据要准确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别同玉,潘华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6(12).
[2]邓旭升,向建.应用技术转型下重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19).
[3]高权德,谢芸.TAFE学院师资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建设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
[4]钱淑霞,于彦华,李青澍,等.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3).
[5]宋秋前.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建设研究——基于“校地层式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
[6]张立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