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迈向职业教育强国

2019-07-05高鸿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新时代,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职业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需要站在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时代意义与历史使命,贯彻新方略,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道路,聚焦新需求,创新建设思路与举措,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进步、社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强国

[作者简介]高鸿(1963- ),男,遼宁沈阳人,辽宁教育学院,研究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10-0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重大战略总体部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全方位部署,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重要文件,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完善体系、提升质量,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

一、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与任务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演进引发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幅度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关键,而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融入区域发展的深度、促进产业升级的水平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挑战。

1.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建设教育强国是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归根结底就是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由此,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找准突破口与着力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战略设计。

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把破解这一主要矛盾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入了深水区,一些难点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既体现在外部的发展环境上,也体现在内部发展质量上,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任务艰巨;二是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平衡,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解决质量提升问题,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盼,又难以满足日益加快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发展不完善,尚未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尚未畅通,难以满足终身学习社会对多样化终身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四是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产教融合不深入,技术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五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社会力量职业教育参与率不高,职业教育办学缺乏活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把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改革中的核心性、引领性问题,作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口与着力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进步、产业转型、社会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方向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蓝图,全国教育大会确定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坚持以“走中国特色之路”为核心。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德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还是英国模式,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都深深打着本国教育传统与社会价值观的烙印,这是其成功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中国的职业教育必然要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将他国先进经验融入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办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

2.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以五大理念统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是要坚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运行体制机制,全面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二是要坚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产教融合、普职融通,区域间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三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建设,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汲取他国成功经验,保持中国独有特色,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以职业教育国际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五是要坚持共享发展,面向人人办学,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在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让更多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3.坚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根本动力就是深化改革。首先要坚决突破的就是制约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生机活力,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及全社会的积极力量,推动政府和社会两个轮子“共转”,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快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形成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健全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体制,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實施路径

到2035年,中国职业教育要在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灵活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作为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方位、多维度整体系统设计,在新时代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国家标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入手,达到职业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法律法规更加完备,体系结构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职业教育内容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学习环境更加优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更高,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发展效果。

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职业教育理念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职业教育基本价值追求,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促进职业教育公平与效率共举。职业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提高劳动力的社会参与率,并在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把“融合发展”的理念特色化、具体化到职业教育发展之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2.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形成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框架。一方面,通过建设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并保障多元主体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依法赋予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相关权限,准确定位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权责和职能。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业技能资格管理、统筹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等职责;行业组织依法履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状况统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考核等职责;企业依法履行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院校依法自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框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建立职业教育决策协调机制,改革和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促进职业院校治理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规范职业院校的运作规则与方式,推进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建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把各利益相关方吸收到学校决策体系中来,实现学校内部科学治理。

3.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构建更加合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架构,使院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一是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确立多样化、特色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路径;二是重点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途径接受高等教育,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为中职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特点的升学路径;三是科学规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结构,本科层次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4.建立完善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机制,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规范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益。建立规模以上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制度,完善企业以合资、合作形式参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的机制;建立完善的企业现代学徒制,形成中小企业联合建立技能实训中心的机制,让企业肩负起我国职业技能准备与提升的重任;建立企业资源共享机制,允许企业通过提供设备、师资、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从企业规模、设施设备条件、所能涵盖的职业领域、技师队伍的培训能力与水平等方面对企业是否具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质进行认定,赋予有资质的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资格,并对这些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对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返还其缴纳的城市教育附加费;企业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报酬和支付学徒岗位津贴制度的,根据接受实习人数的多少和时间长短予以相应的税收优惠;企业相关职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建立企业职业教育基金,对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业和企业予以补偿和奖励等。建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履行的监督评价与退出机制,将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5.以工匠之师为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作为大国工匠的培养者,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懂教育,又要有技术,同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要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③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教师培养与聘用提供依据。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标准,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应学历的人员中招聘,以保证专业教师所具备的职业实践能力。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相对独立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建立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培养教师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开发企业培训师傅的资质框架,探索建立企业培训师傅资格制度。”④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完成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统一考试,可获得企业培训师傅资格。通过政策和立法措施确保企业培训师傅的工资水平与其他同等或相似资质要求的职业相当,使企业培训师傅职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6.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学习环境现代化。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工作革命,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革命。要培养工作革命所需的新型劳动力,就要启动教育革命。要“加快数字化智慧学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供给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⑤。加快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包括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全面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职业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在职业院校推广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教育平台、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促进体验式学习,适应人人、时时、处处可以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学习的需求。

7.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互认与融通。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立起国家资历框架体系,统筹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准,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互认,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通道,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试点推进实行1+X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国家层面成立资历框架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家资历框架的开发以及资历框架等级及标准的制定与调整,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设计学习成果认证、学分转换与积累机制和各类型教育的衔接机制,保证国家资历框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国际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門授权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依据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制定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职业资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制定的职业资格质量进行监督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授权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行业资格标准确立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内容的机制,实现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高效对接。

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完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数量”⑥。要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我国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推动一批职业院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和学生国际能力,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出去”。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与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使中国经验被广泛认识、认可并使用。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向世界,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我国企业合作国家(地区)相应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9.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职业教育公平。一是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院校之间的资源差距。根据不同区域状况,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让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二是加大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投入力度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建设力度,缓解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供不应求的压力。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完善面向残疾人的专用设施,提供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方便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扩大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免费范围,逐步实现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全免费制度。三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特色化的学习需要。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建立透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系统,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中建立灵活的学习途径,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路径多样、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10.建立职业教育支撑体系,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预测机制。建立全国技术技能人才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发布行业企业用工及人才需求情况;建立行业企业用工供需预警机制和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增强技术技能人力资源供求匹配;建立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为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协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建设。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手段配置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跨区域、跨企业流动的服务机制,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供良好条件;重视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研究建立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标准体系,通过业绩和贡献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与创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保障及发展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和政策性投入进行审计。实行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实行职业教育问责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鼓励社会组织依据政府授权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开展质量评价。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职业教育绩效评估反馈和问责机制,以充分发挥评估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此外,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与吸引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让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内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社会阶层间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包容性发展。

[注释]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9-02-13].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②③④高鸿.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17,117,120.

⑤赵伟.“职业教育十三五建设与愿景”笔谈会实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2.

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2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