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太极拳课程改革和创新
2019-07-05吴剑
吴剑
摘 要:根据浙江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浙江大学太极拳课程自身的发展、师资、场地的现状,我们创新了高校太极拳课程模式,即太极拳课程“五合一”创新模式。“五合一”内容包括课内教学、课外辅导、考教分离、校内竞赛、裁判培训等。未来高校太极拳课程模式将向着“N合一”模式发展,以此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强健体魄、塑造人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关键词:太极拳 课程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b)-0143-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course in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 and venues, we have innovated the Taijiquan curriculum mode, namely the "five in one" innovation mode of Taijiquan course. The content of "five in one" includes teaching in class,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separ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education, competition in school, training of referees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Taijiqua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develop towards the "N one" mod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an really achieve the effect of building a strong physique, shaping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ng lifelong exercise habits.
Key Words: Taijiquan; Curriculum; Reform; Innovation
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浙江大学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立体化供需平衡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传播体育健康与安全知识,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及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承百年体育文化、回归体育教育本源、驱动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强健体魄、塑造人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体育能力”的成效。
进一步深化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构筑涵盖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与训练)、第二课堂(课外群体)、第三课堂(校外境内竞赛与交流)、第四课堂(国际地区竞赛与交流)为一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教学与训练、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群众体育(含高年级与教职工)、社会体育服务(含校友)延伸,以教学为核心、群体为基础、竞技为亮点,建立需求供给相对平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开拓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1 浙江大學太极拳课程“五合一”创新模式
根据浙江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浙江大学太极拳课程自身的发展、师资、场地的现状,我们创新了高校太极拳课程模式,即太极拳课程“五合一”创新模式。
1.1 课内教学
每学年每个教师选择在秋冬学期二年级开设3次大课,每个班30人左右,大概每位教师授课人数在100人左右,4位教师将近500人,包括已经学过太极拳课程吸引到赛事的学生大概会在100~200人左右,因此大约有600~800人参赛的规模比较好组织和管理。选择二年级开课,是因为浙江大学在二年级开始都已经分专业,600人左右的规模,几乎涵盖所有学院,比较有利于各个学院组织开展太极拳比赛的团队。
教学内容以24式太极拳为主,推广太极八法五步为辅。教学进度基本上10次课左右完成24式太极拳教学内容,学生基本也能比较熟练的完整演练。太极八法五步一般会在复习课的时候,特别是在课外辅导站的时候教学和练习。
24式太极拳教学内容分8组动作,大概8次课教授完毕,还包括一次基本动作练习,一次期中复习课。太极八法五步由于是在学习完24式太极拳以后进行授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太极拳基本动作,所以学生学习一般比较快,3次课基本能熟练掌握。
1.2 课外辅导
在每次比赛之前即冬季学期开始的第一周周日我们会推出太极拳课外辅导站,将教学和比赛有机的结合起来。太极拳辅导站的持续时间会在3h左右,一方面时间弹性比较大,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弹性比较大可以克服有些学生有事、有课或者喜欢睡懒觉的习惯,尽量争取所有学生到场,获取比赛的相关通知。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各个学院由于组成的人员来自各个班级,因此演练的动作会不一致,熟练程度不一样,也会导致动作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集合锻炼,使动作精益求精。
第一次辅导站开班,我们是要求所有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同学必须要到场,这主要是为了太极拳比赛做赛前的组队、报名准备。第一次辅导站之前,充分利用普通生武术队和学生太极拳协会的同学作为志愿者,准备好各学院的导引牌,并排好队列,以此到场的同学能找到自已的学院队伍。在负责老师介绍太极拳比赛赛前、赛中和赛后工作注意事项后,各学院同学各自加微信进行赛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次太极拳辅导站开班内容主要是统一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由四位教师各自完成24式太极拳教学内容,由于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差异,所以可能会出现学生演练动作不一致,我们会在辅导站的时候,统一动作规范。另一方面可以询问学生的报名情况,可能会出现个别学院人数凑不足比赛要求的人数,太极拳比赛要求集体项目需要8人以上,就常常会出现有些学院人数较少凑不齐8人。我们一般会给与以下几个方法:(1)报个人项目;(2)报到三大学园;(3)在学院招募已经学过太极拳的同学。从目前来看,都能很好地解决报名问题。
第三次太极拳辅导站的内容基本同第二次,但是会更注重太极八法五步拳的教学和规范。因为在太极拳比赛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有把太极八法五步作为开幕式的表演项目。而且还设置了集体太极八法五步的比赛项目。因此学生也比较注重练习,也非常认真。
第四次太极拳辅导站主要是赛前走场,熟悉比赛的流程、比赛的规范和比赛的礼仪。裁判员培训进入实践操作演练。我们会从检录开始到比赛,比赛结束整个流程走一遍。包括比赛的礼仪我们会重点强调。以便于太极拳比赛当天能顺利的进行和完赛。
1.3 课程考试
在“五合一”创新模式中,课程考试是桥梁,连接起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和校内竞赛、裁判培训等的课程内容。所有参加太极拳考试的同学都必须参加太极拳比赛,获得竞赛的评分记录考试的成绩。在浙江大学的课程评分制度中,专项考试实行考教分离方式进行,因此进行太极拳比赛的形式,更符合考教分离的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专项考试在太极拳课程中占分比例最高,学生为了能修到体育课的高分,势必会认真参加课外辅导站,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另外比赛作为考试课程专项的分数,让他们也会更关注比赛的过程和结果。而且我们会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多报比赛项目,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太极拳套路,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运动,让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体验太极拳的乐趣,从而养成习练太极拳的习惯。
另外,在考教分离过程中,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高分,我们会建议(1)各学院统一服装,经费可以向学院申请;(2)男女生在考试和比赛中化点妆来增加精气神;(3)建议领队联系各自学院的学生会体育部或者寝室同学帮忙拍照和摄像留念以及做好后续的宣传工作。
1.4 校内竞赛
校内竞赛我们会提前一年申报“三好杯”比赛计划,在赛前一月会出竞赛规程,比赛日一般会放在考教分离的同一天举行,并且与课外辅导站的进程相一致,即教学内容结束、课外辅导站完毕将进入比赛环节。赛前一星期完成报名工作。太极拳竞赛规程会详细规定组队的人数、比赛的项目、时间、评奖的。尤其是评奖,我们倡导人人有奖的大众体育运动竞赛目的,设置集体项目40%一等奖和60%二等奖。因为学生有第二课堂的加分需求,正好满足学生第二课堂加分愿望,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参加太极拳比赛的兴趣,体验太极拳比赛的紧张、刺激兴奋以及集体荣誉感的过程。最后我们也会在获得前十二名集体24式太极拳的队伍中进行最后的决赛,决出前8名,作为各学院最后的团体名次,颁发奖杯,并以9、7、6、5、4、3、2、1分的5倍积分加到各学院年度团体总分排名中。这有利于各个学院更好地支持太极拳比赛。
个人项目还是取前8名,主要体现个人的竞技水平,但是我们设置了其他太极拳和其他太极器械的项目,为了更好地丰富校园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吸引更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参与。
在比赛的开幕式上,我们有集体的太极太极八法五步表演,800多名参赛者同时演练太极八法五步,场面壮观、精彩而且宏伟、大气,不仅为同学们参赛做热身,更为今后的太极拳宣传活动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安排了庞大的摄影和摄像的团队,对各个学院参赛队伍的摄影和摄像以及个人比赛风采的摄影和摄像,都留下了宝贵的精彩瞬间。赛后我们还制作了比赛的精彩视频,用作今后的太极拳比赛宣传资料和部门的宣传资料,也为资料存档留下足迹。
在赛后,宣布团体名次之前,我们还安排了武术队的同学进行表演,精湛的武术技艺让同学们折服,拍手称赞的同时也有同学萌生了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
1.5 裁判培训
为了更好地、顺利地举行太极拳比赛,靠几个老师的工作量是完全不够的,因此裁判培训就是不容忽视的太极拳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承担一部分裁判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执裁能力,宏观地了解比赛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方式。经过两年的培训尝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太极拳裁判培训课程,即太极拳课程的延伸课程,也更好地使比赛顺畅的举办。三年共培养三级裁判员60名,二级裁判25名,他们都通过理论培训、实践培训以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才拿到证书。三级裁判培训注重传统武术比赛的规则为主,而二级裁判培训以竞技武术裁判规则为主,为下一阶段一级裁判员的培训打下基础。
三級裁判员培训完毕主要是在比赛过程中担任辅助裁判员的工作,例如计时员、记录员、检录员以及编排记录员、广播、放音等工作,而经过一年裁判工作经验的二级裁判员则可以担任评分裁判以及辅助裁判的检录长、编排记录长等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裁判员的工作能力,保证赛事各个环节运行完善。
2 高校太极拳课程“五合一”创新模式的发展
浙江大学太极拳课程“五合一”创新模式实行已经有两年了,学生不仅学习了太极拳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体验了太极拳的乐趣,培养了大部分学生的太极拳的兴趣,而且部门也实现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目标。全体学生不仅完成了选修体育课程的学分,而且获得了第二课堂的加分(获奖加分和裁判证书加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比赛的愉悦、集体的配合活动,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学会了更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礼仪的规范。
太极拳“五合一”创新模式是在浙江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框架下创建出来的,只是完成了第一、第二课堂一体化的进程,而且还没有发展透彻和完善,更没有发展第三、第四课堂的活动内容,未来的太极拳课程创新模式更多地需涵盖第三、第四课堂的内容。未来的不仅仅是“五合一”,而是“六合一、七合一”或者是“N合一”的创新模式。
我们也在考虑“N”的拓展内容,目前已经尝试在做的有开设高级班、制作慕课课程、段位制工程以及与学生太极拳协会的合作。开设高级班也是在选修太极拳初级班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那么这些学生通过一年的太极拳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自然而然会提高太极拳水平以及对太极拳的认知,很有可能会养成终生锻炼太极拳的习惯。制作慕课课程一方面会帮助太极拳初级班的同学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一些没选上太极拳课的同学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丰富太极拳教学课程资源。段位制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进行太极拳运动指明方向。与学生太极拳协会合作可以将课堂太极拳教学向课外群众体育(含高年级与教职工)、社会体育服务(含校友)延伸。
未来太极拳课程第三、第四课堂的开发,主要是选拨优秀的太极拳学生成为武术队成员,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省内,全国的比赛(第三课堂),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和太极拳文化传播(第四课堂)。目前我们也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普通生武术队的选拨主要就是在武术教学课堂上进行,课外加强训练,从而代表学校参赛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并且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后,普通生的太极拳运动员选拨也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实现太极拳课程真正的实现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目标,达到真正的“第一、二、三、四课堂”协调一致同步发展的要求。
3 结语
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学校的课程指导方向,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团队教师的合作分工,更离不开学校内外环境的支持,同事的扶持。历经了3年的“五合一”太极拳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的征程,一路碰到问题一路解决问题,才能完善这一太极拳教学模式的成型。未来太极拳模式的创新道路还很漫长,在学校课程教学体系指导下,努力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更好的打造更加完美的高校太极拳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艾泽秀.多元智能理论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太极拳教学方法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1):30-33.
[2] 易鹏.基于文化传承的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7):32-34.
[3] 宋清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推广措施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1):63-66.
[4] 张佩佩,孙庆祝,刘世义.太极拳课程的运动教育模式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83-85.
[5] 杨军.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课程的设计与改革的创新发展研究——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87-190.
[6] 何英,徐偉军,段全伟.对北京市精品课程《武术(太极拳)》建设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247-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