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好玩+理解”的数学教学
2019-07-05陈斐
陈斐
摘 要:我们要把数学理解和好玩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世界里玩的顺理成章、玩的理所当然、玩的合乎逻辑。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链接也可以成为理解与好玩之间的桥梁,同时链接可以让不同的学科之间互相融合孩子的思维就像一粒种子,在数学与其他学科共同的土壤里,在数学理解的培育下,“玩”出绚丽色彩。
关键词:数学好玩 数学理解 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5-01
2002年,92岁的华裔数学泰斗陈省身,在北京参加以“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为主题的中国少年数学论坛赠送给孩子们的题词就是“数学好玩”。如果理解了知识孩子才会觉得数学好玩,反过来数学好玩了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了才会促进孩子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因此,理解与好玩在数学教学里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是根据某些简单规则使用毫无意义的符号在纸上进行的游戏。”这句话多么生动的表达了数学就是“玩中学,学中玩”的本质。好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通过玩来学习数学、理解知识,这正是新时代所追求的数学课堂。数学其实是生动有趣、充满魅力的,而且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理解和好玩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世界里玩的顺理成章、玩的理所当然、玩的合乎逻辑。
1 联系生活实际,在“玩”中理解数学
让学生玩好数学。要借助生活经验的支撑,在玩起数学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促进了规律的“内化”,而且让学生“玩”的同时,体验了符号的便捷功能,发展了符号意识,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熟悉胡生活情境入手,在“玩”的过程中,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了支撑。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确定位置”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第一次开家长会,由孩子们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座位在哪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快速地说出一些学生的位置,如第4组第3排等,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产生了学习用符号来记录的需求。怎么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记录同学的位置,让学生独立思考,看看怎么样记录才能比较快。学生尝试创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①4组3排;②4/3;③4.3;④4-3;⑤4,3……最后引出数对(4,3)。在教学中,从生活中确定位置到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位置,再到简洁记录位置的需要,最后到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位置的过程其实就是“玩”的过程,更是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胡生活情境入手,在“玩”的过程中,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了支撑。又例如,在教学“重复的奥秘”时,课件出示“欢庆六一”的生活情境图,教师让孩子有想玩的欲望,接着教师出示问题:红色的灯笼是按照大、小、大、小、大……這样的规律排列出现的。在此基础上,交流算式15÷2=7(组)……1(个)的含义就轻松多。
2 开展实践活动,让好玩与理解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数学好玩与理解相结合。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学时可让学生拿人民币模型边观察边学习。教师可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这一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教学长度的 “一千米有多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一千米到底有多长,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在学校旁边的体育公园走一走,公园一圈是400米,走两圈半就是一千米。要求孩子走的时候做好记录:一共走了几步,一步有多长,走完一千米用了多长时间。在教学“长方体”时,学生在切萝卜或土豆中是对长方体特征的提前渗透,引导学生发现特征,总体特征。
这些看似好玩的实践活动,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为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孩子们在体验的基础上找出本质的东西,逐步抽象,逐渐理解,概况获得数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因此,这样的教学玩会了数学,玩出了精彩。
3 “手动”、“口动”,让好玩与理解相互促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的不断改革,“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时代抛弃,学生是我们的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动手、动口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让孩子们无所顾忌,打开智慧的大门畅所欲言,进行激烈讨论,擦出智慧的花火。在精彩纷呈的“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同时知识的理解也让“玩”更加出彩。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是纯粹的让学生学习如何有序地进行不重不漏的两两搭配,学生理解起文绉绉的数学时一定非常吃力。所以,教学时以“给小丑搭配衣服—搭配午餐—搭配去动物园路线”这三个情景串起来让学生思考如何有序地进行不重不漏的两两搭配,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在给小丑搭配衣服的情景中重点让学生动手、动口尽情得“玩”,在出示小丑的帽子和裤子时,可以先让孩子说清小丑有着什么颜色的帽子和什么颜色的裤子,让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是想怎么给小丑搭配衣服的(表达时说清什么颜色的帽子搭配什么颜色的裤子),这样不仅让孩子尽情的“说”,而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接着,孩子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帽子和裤子自己动手搭配,教师可请学生上台操作你是怎么搭配的,一共搭配出了几种?其他孩子认真观察,一起数出台上孩子搭配的种数。之后教师可放手让孩子自己总结怎么搭配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的过程中孩子们“玩”出了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课堂不应是枯燥无味的,应该是美丽多彩的。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链接也可以成为理解与好玩之间的桥梁,同时链接可以让不同的学科之间互相融合孩子的思维就像一粒种子,在数学与其他学科共同的土壤里,在数学理解的培育下,“玩”出绚丽色彩。
参考文献:
[1]韩庆玲.让“数学好玩”走进课堂[J].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