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轴承内挡油筒的甩油现象及油内压分析

2019-07-05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油面油腔端部

高 峰

(通用电气水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天津300300)

1 概述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动力学理论,对主轴轴领内壁与内挡油筒之间的油的流态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此处油流动及压力的分布规律。对内甩油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验证,以证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2 计算原理

由于油的粘滞作用,内挡油筒内的油在主轴轴领旋转的带动下旋转,将产生油内压,原静止的油面将上升。此计算的目的是应用流体力学动力学理论,确定流态的流速分布规律,求出油内压,找出油面上升规律。

计算假设:

(1)内挡油筒与主轴内壁间的油腔为无限长,端部效应可以忽略。

(2)内挡油筒的流体与边壁不脱离,流速为0。

(3)轴领处的流体与边壁不脱离,与轴领同步旋转。

你是了解我的小兰,我真的被李老黑暗算了,要不我怎么会办那样不要脸的事。我还怀疑,那天是李老黑把我灌醉后给拖过去的。再说,我已经醉成了一摊烂泥,就是真的跟李金枝钻了一个被窝,我也不敢对她怎么样啊。小兰,我可是清白的,你要相信我。你要不相信,我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将流动视为沿切向的一维层流圆周流动,则:

油腔内油流动示意图见图1。

图1 内挡油筒油腔内油流动示意图

将上述条件带入柱座标系的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和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奈维-斯托克斯(N-S)运动微分方程,可得:

求解θ方向运动的方程,可得到流体的速度分布:

边界条件:

当 r=r1时,Vθ=0;当 r=r2时,Vθ=ω · r2。

代入求解,得:

当 r=r1时,Vθ=0;当 r=r2时,Vθ=ω · r2。代入求解,得:

将流速公式代入r方向运动的方程,求取压力分布:

上述计算将流动按照沿切向的一维层流流动,求得了粘滞油旋转产生的油内压值。这个油内压值,表示在同一高度上随半径的变化的油内压值。在无限长的端部,自由油面应该是一个近似的旋转抛物面。某计算实例的油内压变化规律见图3。此处油内压值均为相对于内侧(r1处)油压的相对值。

上述计算假定油腔无限长,忽略了端部效应。但实际上,轴领上部结构(见图2)挡住了油面上升的去路,油流体的不可压缩性,导致旋转上升的油必然落下于油抛物面的外空气侧的挡油筒处(图3的V1处)。这个端部情况用数学公式准确描述是较为复杂的,故采取下列体积补偿的判断办法予以分析甩油情况。

图2 内挡油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油腔内油压分布示意图

由于内挡油筒顶部与轴领顶部接近,故取挡油筒伸出高度ΔHX作为立轴分界线,来划分V1和V2,见图 3。

当V1>V2,上部的油V2落在V1处,以新的近似的抛物面形式分布。其r1处的油位将上升,但不会超过内挡油筒顶部。如果不存在外部诱因,则不会产生内甩油。当V1≤V2,V1的体积不足以容纳上部V2的油,油将溢出,则必然产生内甩油。

3 实例验算及判断方法

按照以上方法,对若干个已经运行的轴承的油内压进行了实例验算,最大值Pmax结果见表1。

按照前述的理论公式,列出诸个油内压值Pmax与挡油筒伸出高度ΔHX的比值,与体积比V1/V2的变化规律,见图4。

从图4中看出,当Pmax/ΔHX≈4.0时,V1/V2≈1.0时,此为油内压引起甩油现象的临界点。当Pmax/ΔHX大于4.0时,V1/V2小于1.0,会出现油内压引起的甩油现象。

表1 内挡油筒油面上升状态验算实例

图4 Pmax/ΔHX与体积比V1/V2的变化规律

为了应用方便,将取P‘max=Pmax/4作为临界判断线,与挡油筒伸出高度ΔHX(图中的dHX)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会产生油内压引起的内甩油。结果列于图5,横坐标为角速度及直径参数值的合成。

图5 挡油筒伸出高度ΔHX选取参考图

从图5看出,大部分轴承的挡油筒伸出高度ΔHX的均在P‘max线之上,实际运行都未发生过内甩油。有2个在P‘max线之下。有一个据P‘max线偏下较多,实际运行中它发生了严重的内甩油。另一个项目偏下但非常接近P‘max线,属于临界状态。但未收到关于内甩油的反馈(可能此计算判断方法有一定的裕度)。总的来说,此计算结果表图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可以作为设计中选取内挡油筒高度ΔHX的选取参考依据。

4 结论与说明

上述应用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对挡油筒油腔的内油压进行了分析计算。粘滞油旋转将产生油内压上升,这是油旋转流动的固有特性,这是内部原因,是内甩油现象的先决条件。

按此内油压对端部(挡油筒上端)油面上升情况应用体积补偿办法进行了核算,对内甩油的内因作出了判断分析,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此方法可以作为设计中选取内挡油筒高度的选取参考依据。

从上述结果曲线可以看出,对于高转速和大尺寸的轴承内挡油筒,为了保证不甩油,是需要更高的伸出高度ΔHX的。它可能是某些轴承结构设计空间所不允许的。在较低的挡油筒伸出高度条件下避免甩油,是需要采取其他措施的,如小径向或小轴向间隙结构、锥形小间隙结构、反向螺纹结构及反向扇叶结构等,可以减小旋转作用下的油内压。它们都是可以减低油面上升高度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已有很多实践的例子,可予以参考。

猜你喜欢

油面油腔端部
大型水轮发电机绕组端部电晕问题探讨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家乡油面
大型核能发电机定子端部动力特性研究
弹簧扁钢51CrV4端部开裂原因分析
解馋小吃鸡丝油面卷
一种基于液压缸负负载回油腔的调速控制系统
不同截面形状的油腔振荡冷却的流动和传热分析
基于激光雷达及视频分析的站台端部防入侵告警系统
常熟蕈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