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峡怎么打好生态经济牌?

2019-07-05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绿色发展课题组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3期
关键词:西峡香菇生态

□ 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绿色发展课题组

西峡县深刻认识到,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守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的目标和建设“好山好水西峡、宜居宜养西峡、创新创业西峡、活力魅力西峡”的形象定位,河南省西峡县主打生态经济牌,全力破解“调整转型如何突破、新增长点如何培育、创新活力如何激发、风险矛盾如何化解、政治生态如何优化”五大难题,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2018年,西峡三次产业结构为11.3∶55.4∶33.3,实现生产总值265.2亿元,增长8.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27亿元,增长8.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065元和16538元,均增长9.2%。其中,以香菇为主的农产品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3%。全县净出口、出口总额连续十年位居南阳市第一,连续4年居全省55个对外开放县第一。绿色发展正成为西峡县域经济的巨大优势。

一、从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

西峡由传统经济向新经济体系转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山水资源的转换优势

西峡资源比较丰富,全县林地面积396万亩,活立木积蓄量6619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81%,是河南第一林业大县。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49种,其中红柱石储量为全国之最,镁橄榄石储量居亚洲首位,金红石储量上亿吨。拥有河南面积最大的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蛋化石群,以及石门湖风景区、老君洞、哪吒故里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

西峡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境内河流有526条,水能总蕴藏量近20万千瓦,可开发量约12万千瓦,是河南水资源大县。水源区面积31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1.4%,占丹江口库区总流域面积的14%,占河南水源区总面积的40.21%,占南阳水源区总面积的49.6%,是中线工程水源区面积第一大县。

西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把握历史机遇,合理利用丰富厚重的山水资源,充分放大生态优势,提出了“全域全景旅游”的发展目标,不断地把山水自然资源转换为生态资本,逐步从向生态资源谋取效益转变为让生态环境产生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避暑养生资源的转换优势

西峡区位比较独特,有丰富的水源、优良的水质、良好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健康养生。

拥有山地养生优质资源的老界岭,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被确定为“中国山地避暑旅游观测点”。老界岭的养生资源与一般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当地正在推动养生资源厚植向健康养生资本转化,打造中老年人休养身心的颐养天堂。

西峡县还被授予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二郎坪镇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全国生态特色旅游镇。东坪、鱼库、太平镇街、中坪、化山、十亩地村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3.“菌、果、药”资源的转换优势

截至目前,全市有机产品认证累计424个,有机生产基地45万亩。

西峡独特的区位,适宜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当地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菌、果、药”三大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成为南阳生态农业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资本的一个样本,成为闻名全国的猕猴桃之乡、山茱萸之乡、香菇之乡。

2018年,西峡年产香菇(鲜菇)达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连续十年保持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被评为全国香菇优秀主产基地县。猕猴桃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量6.8万吨,均居全国第二;山茱萸22万亩,年产量3000吨,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西峡香菇、猕猴桃、山茱萸均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猕猴桃、香菇、仲景香菇酱、山茱萸被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二、从经济生态化向产业生态化转变

西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康养和生态种养业,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生态产业,与促进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走上了一条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道路。

西峡县城老灌河

1.抓基地、扩链条,大力发展高效化生态农业

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西峡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产业层次的高度入手,持续培强“果、菌、药”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安全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优化食用菌种植结构。以控制规模、提质增效为目标,实行木腐菌与草腐菌并举,探索菌果融合、菌林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一菌为主、多菌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格局。加大科研力度,成立食用菌联合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食用菌科研中心、年产5000吨香菇菌种中试车间项目和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建设。持续推进工厂化制棒及烘干配套服务,探索完善工厂化制棒生产的新机制、新方法。加强菌种、原辅材料供应质量监管;调整菌产品结构,适度发展双孢菇、羊肚菌等草腐菌。大力推进香菇价格指数平台信息化建设和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倾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香菇小镇”,持续挖掘“西峡香菇”的价值洼地。

二是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以创建高标准示范基地为抓手,以打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为重点,坚持人工基地建设和野生资源保护并重,实施土地规模流转、大户承包经营、企业进驻合作,变行政推动为政策扶持、市场引导,每年新发展人工基地和野生资源补造一万亩,创建高标准示范基地2500亩。建成了丹水—田关、五里桥—丁河等5个“万亩猕猴桃环线”。加强与省农科院、佳沛公司等单位合作,提高猕猴桃科学管理和品种选育水平。加大农投产销公司培育力度,扶持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建设高标准冷库。

三是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西峡编制了《西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和扶持办法。坚持差异化、订单化生产,依托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每年培育3至5个新优品种,新发展中药材基地一万亩,新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市级优秀示范社1家。强化中药材研发,力促中药材深加工取得突破。持续抓好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4%和65%。

2.抓创新、聚项目,强力发展高新化生态工业

西峡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生态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按照“一稳”(稳定中药制药产业)、“二优”(优化钢铁和冶金辅料产业)、“三扩”(扩大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和汽车配件产业)的思路,重点打造“三主板块”(先进装备制造、特钢及新材料、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是引导中药制药产业向“宽”领域发展。围绕“工、农、商、医、养”五大领域,以张仲景系列经方开发为主线,打响“仲景”品牌,不断推出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医疗、养生、保健等系列产品,推进中药产业向更宽、更深、更新方向发展。

二是引导特钢及冶金辅料产业向“两端”发展。特钢产业注重精深加工,向特种合金钢方向、向下游的装备制造业延伸,加快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做精、做专、做强结晶器铜板产品,积极开发钢结构等下游产品。冶金辅料产业向新特材料提升,在突出保护渣主导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温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合金材料开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三是引导汽车配件产业向“上游”发展。推进自主创新,打响自主品牌,强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大型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继续巩固汽车水泵、排气管两大系列传统产品,积极开发精密铸造、高精度加工新型系列产品,努力向新能源汽车方向拓展。积极承接国内汽配产业转移转型,争取引进汽车四大部件总成生产线,逐步实现由汽车配件生产向汽车制造转变。

四是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向“精深”发展。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培育西峡重点企业,推进绿色食品加工,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开发猕猴桃、香菇等深加工产品,建立和完善果品冷藏运销系统,拉长链条,转化增值。

2018年,西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11%,居全市第一。冶金保护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95%以上,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和汽车水泵、排气管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产销均居全国第一。

3.抓提质、促融合,聚力发展高端化生态旅游产业

西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县旅游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目前,西峡已建成开放景区17个,其中A级景区达到11家,总数排全省县级第一。

2018年,西峡共接待游客790万人次,综合效益42.8亿元,同比增长25.6%、23.8%,被授予“2018中原旅游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称号。其中,老界岭景区和西峡县恐龙遗迹园双双荣获“2018中原人气旅游目的地”奖。

三、从生态环保向生态保育升级

按照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业为基、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理念,西峡正从单一做好生态环保向做好生态环保和生态保育并重转变,持续打造“中原绿城”“中原水城”“中原文化名城”。

1.实施生态城镇工程

按照生态宜居城、新兴工业城和优秀旅游城的科学定位,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彩亮城、以业兴城的建设目标,西峡相继规划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市政设施,配套完善了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7%和41.78%,人均公共绿地达14.1平方米,使城市品位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西峡共创成国家卫生乡镇4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国家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10个、省级生态村45个,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省改善人居环境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通过植苗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形式,西峡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等工程项目,三年来共造林绿化43.6万亩,封山育林168万亩。

西峡全县林网总长达1298.6公里,林地面积达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9%,基本形成了山体绿化、丘陵区绿化、城镇绿化为主体,河渠绿化、道路绿化、农村绿化为骨架,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建设体系,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3.实施生态水利工程

以实施“长治”工程和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为重点,西峡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水土保护、五水共治等工程,共治理小流域67条、66.52万亩。

目前,全县水土保持面积达94万亩,生态自我修复保护面积达66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45%提高到79%。

西峡县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一张蓝图上绘到底,坚持“五个不变”促创新谋发展,为南阳建设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作贡献。一是“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不变;二是坚持建设“豫鄂陕接合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涵养区、健康中原核心功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定位不变;三是坚持“工业高新化、农业高效化、三产高端化”发展方向不变;四是坚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发展质量优于全市“一高一优”发展要求不变;五是坚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不变。

西峡县加速推进转型升级,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抓好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才建设;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培育企业梯队,增强县域实力;加快推动工业由内源型向外向型、产品型向产业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县域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一个守护绿水青山、助推生态产业化的西峡,一个点绿成金、高质量发展的西峡正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西峡香菇生态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生态养生”娱晚年
香菇接种三招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恐龙蛋化石
漫话西峡画面石
生态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