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复习高频考点的尝试
——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

2019-07-05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斯大林考点苏联

重庆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并非对学生所学教材的每个单元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所列考点一视同仁,而是有所侧重,某些考点常常会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连续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样的考点被称之为高频考点。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找出高频考点,便可了解高考的重点,瞄准其命题趋势,明确考查标准与方向,继而总结解答思路、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那么,在复习备考中,如何高效复习高频考点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探索,现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试加以说明,以期可抛砖引玉,对提升高三复习备考效率有所裨益。

一、核心思想

《考试大纲》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内容具体如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尽管它只截取了苏俄(苏联)历史进程的若干片段,但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二、考情回顾

(一)真题指津

(二)真题体悟

例 1.(2018· 全 国 卷 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成倍增长”可知,七年计划对工业生产总值提出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要求,表明当时重点依然是发展重工业,并未完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A选项正确;美国正式启动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苏联应对该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排除B选项;材料内容与新经济政策存在本质区别,C选项说法错误;“斯大林模式”本来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题干内容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D选项错误。

例 2.(2016· 全 国 卷 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B)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题思路】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思考苏联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没有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排除A选项;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D选项包含的范围过大,苏联“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所以排除D选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三、体系重构

《考试大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围绕高频考点重新建构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脉络对提升复习效率举足轻重。

(一)时间坐标

历史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发生,历史事件有其先后顺序,时间是历史学习的第一要素。北京大学邓广铭先生曾提出将时间作为治史四把钥匙中一把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研究历史的基本框架、出发点,构成了历史研究的坐标。”故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构建起时间坐标,厘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二)纵向串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2)内容转变: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3)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2)确立标志:1936年宪法。

(3)形成原因: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①根本原因:以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俄国国内原因:阶级斗争激烈,苏联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③客观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为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需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④思想根源: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存在;

⑤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主要特征

经济体制特征: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所有制);高度集中与行政命令(管理);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发展模式)。

政治体制特征:党政不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个人实行独裁和职位终身制。

思想文化特征:个人崇拜盛行,学术问题政治化,思想意识一元化。

(5)评价

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3.苏联三次改革比较

表2

(三)纵横联系——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表3

四、跟进演练

(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与1913年相比,苏俄工业生产仅为1/7,煤和石油仅为1/3,生铁产量不到1/30,粮食减少了一半。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哈尔科夫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编摘自《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 —1978)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及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历史性转变”所做的努力。

参考答案:(1)①原因:经济崩溃,人们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不满;叛乱、罢工不断;苏维埃政权面临深刻危机。②简评:新经济政策通过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努力: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方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方针。

猜你喜欢

斯大林考点苏联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情报与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斯大林看电影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