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作文审题偏题的策略
——以“豫西名校联盟”作文测试的分析为例

2019-07-05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偏题斯科特审题

重庆

2018年12月《教学考试》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豫西名校联盟”作文考试题目,笔者所在学校借用了该作文试题作为月考作文试题。笔者本次承担了作文阅卷任务,批阅了500份答卷。在阅卷过程中,笔者有意记录下那些偏题作文的标题,经统计,最后发现学生因误读材料导致审题偏题的现象比较严重。下面,笔者将通过分类归纳审题偏题的学生的作文标题,诊断学生出现审题偏差的原因,谈谈教师如何破解材料作文审题偏题这个难题,提高高三作文复习的效率。现将题目转述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一、各类立意汇总与示例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和本校作文审题层级划分标准,笔者将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档次分为五类,其中“第一类立意”指非常切合命题者要求,准确把握材料表达主题;“第二类立意”指抓住了命题者部分意图,基本契合材料部分观点;“第三类立意”指抓住了材料个别地方和个别表述进行立意,整体上偏离了材料表达的主要内涵;“第四类立意”指严重偏离材料,没有抓住出题意图;“第五类立意”指题目命名故弄玄虚和含糊不清,且出现偏题情况。

按照上面的分类,500份作文答卷中真正符合命题者意图、审出该材料“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类立意”作文只有9份,题目和作文内容能够引向“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讨论的大概有70份,剩余的近420份基本都有偏题或严重偏题的情况。下面呈现部分学生标题:

立意层级学生部分标题示例第一类立意《论职业精神与人文情怀》《带着两种精神上路》《论斯科特精神》第二类立意《坚守本心》《不忘初衷》《人要执着追求》《追求最初的信念》《对科研要执着》第三类立意《正确看待竞争》《面对失败的勇气》《诚信》《合作与竞争》《淡泊名利》《尊重你的对手》《做一个无私的人》《请再坚持一下》《为他人喝彩》《成功需要证明》《人要有追求》《为他人证明———无趣的痴迷》《切勿盲目竞争》《有种爱,叫付出》《请尊重你的对手》《承认别人的优秀》第四类立意《生命诚可贵》《追求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人要学会放弃》《人要学会变通》《为样品而死,值吗?》《适时放弃,方为上策》《选重点,择明路》《不务正业》《走在舍与得的边缘》《气节》第五类立意《何处惹尘埃》《念》《八千里路云和月》

单就表格呈现的部分学生标题来看,偏题立意中最多的是第三类立意,其次是第四类立意,本次写作能够抓住材料部分内涵和意图立意的不多,显然达不到出题者和选编者的预期目标。

二、偏题原因分析

从学生审题的实际结果来看,这次作文训练暴露了高三学生在解读作文材料方面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审题时缺乏解读材料的诸多意识。

(一)缺乏价值观导向意识

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型材料作文,选取的是一个具有感召力和鼓舞力的科考探险家的故事。出题者在编辑斯科特的事迹时,重点抓住斯科特为阿蒙森带信证明和为了科研岩石而牺牲生命这两个细节来组织材料,意在通过这两个细节来展现斯科特身上所具有的极高的道德人文情怀和职业精神,而其职业又与科研相关,所以进而延伸出“科研精神”这一主题。整个材料扣住了六大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具有极强的价值观导向意识。但是从学生最后的审题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审题偏题,部分学生甚至严重偏题,几乎和材料呈现的主题背道而驰。表格中第四类立意的学生对材料进行了贬低化处理,把斯科特当作负面形象,将材料的主题判断为批判斯科特的行为,把材料解读为讨论生命的可贵、放弃、舍得等问题,严重背离主题。

这些学生出现严重误判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时缺乏价值观导向意识,大脑中没有意识到纳入考场写作的材料面对的是公众,是要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导向的,不管是哪种材料,都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人类主流价值观,不会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弘扬或提倡消极的、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观点。其中《为样品而死,值吗?》和《不务正业》这两篇作文呈现的是非常消极且不健康的价值观意识,比如《不务正业》选段:

不务正业是社会中的一种不好现象,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可知你这个人如何,你这个人在哪方面怎样……

以上的材料中,斯科特团队在探险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先后死去。但最近的补给站,却无动于衷,心里还暗自想:“这么冷还去探险,真是有病……”

从这个学生的前两段内容来看,其审题时的思想不仅消极,而且“心里还暗自想”后面的话还十分不健康,通过歪曲事实和主观臆断,文章彻底偏离了材料展现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取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立意严重偏离材料主题的文章,是因为学生审题时缺乏价值观导向意识。

(二)缺乏整体意识和关联意识

除此之外,只抓局部字词,缺乏整体把握和前后关联意识,又导致学生出现第三类立意——“见错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两种偏题的情况。

那些把材料解读成讨论“竞争” “合作” “勇气” “无私” “尊重对手”等主题的学生只关注了材料第一段的内容,忽视了第二段内容的意图,而且部分学生在解读第一段内容时又对材料进行了狭隘化处理,比如部分学生看到材料第一段中有“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就直接从这个地方得出“竞争”这个观点。又比如有学生看到“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就认为这个材料讲的是关于“无私” “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尊重对手”的主题。原因就是缺乏整体意识,忽略了第二段存在的价值,最后以偏概全,遗漏信息,得出的观点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另外一些讨论“追求” “信仰” “初心” “信念” “执着”的学生则主要是关注了材料的第二段内容,忽略了材料第一段内容的价值。

总之,出现第二类和第三类立意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缺乏整体意识和关联意识,没有综合两段内容的含意和关联前后句子进行立意,只孤立地抓住个别词句进行立意,最后导致审题偏题。

(三)缺乏运用思维方法审题的意识

在具体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因缺乏运用理性思维来解读材料的意识,只凭文字的字面意思和直觉分析材料,从而导致出现曲解材料和无法抓住材料内涵等现象。《有种爱,叫付出》《何处惹尘埃》《八千里路云和月》《为他人证明——无趣的痴迷》等文章就是典型的凭直觉立意的文章,虽然没有出现价值观问题,但对材料的表述却歪曲理解,或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未能真正读懂材料。比如《为他人证明——无趣的痴迷》选段:

斯科特将为阿蒙森证明他率先到达南极点,在我看来,这是无趣的;更何况他竟热衷于此类事。我只能将此称为无趣的痴迷,不能苟同于他的做法。

从该学生的第一段内容来看,“在我看来,这是无趣的”属于典型的只凭直觉而得出的草率结论,从逻辑上来看存在巨大问题,因为原材料没有任何句子透露出斯科特为别人证明是一种无趣的行为。该学生罔顾材料事实,肆意歪曲材料,强行将斯科特为阿蒙森证明套上“无趣”的结论,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理性思维的推导过程,因此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等理性思维的推导过程,学生得出的很多结论都存在严重的漏洞,经不住推敲,这也是学生在具体审题过程中出现得最多的问题。

三、策略

准确的审题和立意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作文得分的基本保障。如此多的偏题立意表明高三学生在解读材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审题失误的原因寻找解决策略,这是提升高三作文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材料的能力,减少审题的失误率。

(一)扎实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基本功

当前很多教师的高三作文教学走向了舍“道”求“技”的“歧途”,尤其是作文审题的教学。作文教学的“道”就是作文教学从审题到写作是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过程,本质是将语言经验通过书面语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表达。作文教学之“技”就是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审题立意和写作方法形式、模式(套路)的总结,将重心放在过度追求对学生套路技能的训练中,忽略了学生是语言实践的主体这一要素,导致学生养成了随意、散漫的材料解读习惯,凭直觉和初步印象随意肢解材料,缺乏阅读语言材料、归纳材料内容、分析并提取写作信息和整合立意的阅读基本功。

因此,对于高三作文审题教学,应该重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阅读文字、感知文字和分析文字的基本功,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解读材料的不良习惯。训练学生解读材料基本功包括细读材料,抓住对象,明确内容大意;逐步压缩,归纳核心信息;逐一分析核心信息,综合判断并确定立意。下面以某市测试卷作文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姜文拍《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时,很多地方都较真。比如,他要求剧中的马必须是纯种马,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而有人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马的品种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透出一股子精神!”就在姜文放不下这个问题时,周润发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弟,你这么爱较真,真碰上要较真的地方你还有劲可较吗?”

首先是逐句通读材料,抓住这个材料讨论的对象和范围——“较真”,而不是姜文、个性、精神,初步明确材料主要围绕“较真”这种人生态度,呈现了姜文、反对者和周润发三人的不同理解。其次是归纳核心信息,姜文要求马要纯种的,反对者认为品种不重要,重要的是马的精神,周润发则怀疑姜文是否能真正落实较真。再次是逐一分析核心信息传递的含意,姜文认为“马必须是纯种马”,其含意指向较真就是做事要认真和严格;反对者提出的“精神”指向了较真的深层次意义,即较真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因为马的精神比单纯的纯种马更重要;周润发的“有劲可较吗”反映他更注重态度、意志和行动在较真时的作用。最后就是综合汇总,得出观点,从关于较真的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表明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

以上是笔者在考试结束后针对学生不习惯抓对象、抓错对象、随意肢解材料、凭直觉随意抓住个别地方开始立意的不好习惯进行的纠错示范,意在引导学生练好解读材料的基本功。通过这种整体阅读和细读相结合的读材料的习惯,学生能真正树立观点都从材料中来的意识,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让作文教学回归语文语言实践的本质特性中来,培养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梳理、分析和整合语言文字来提炼信息和观点的能力。

(二)提升处理材料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解读材料时只关注了材料的第一段,忽略第二段的价值;少部分学生则关注了材料第二段,忽略材料第一段的作用,这表现出缺乏整体阅读材料的意识。同时部分学生只关注了材料的某一部分,也会出现偏题的现象,比如有学生看到“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这句话,就认为材料讲的是人生要有目标;又比如,有学生抓到“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这句话,就认为材料讲的是合作与竞争的问题,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抓错了材料的“局部”。

阅读材料既要有整体判断意识,又要有精确定位局部和重点信息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的意识,树立审“准”从整体中来,审“深刻”从局部和重点中来的意识。就上面姜文拍电影这个材料来看,只有树立了整体意识,学生才能抓到“较真”这一统率材料全部内容的主题,而不会只抓某个地方。同时只有抓住了“必须是” “关键是” “有劲”等重点表述,才能深入理解“较真”的几种含义,提出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观点。

因此,要想提高审题的精准度和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解读材料的意识和处理材料整体和局部关系的意识。

(三)提升思维素养

人在接触语言文字材料时,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对新接受的信息和已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过程,这就是思维,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表述“课程目标”时将“发展逻辑思维”纳入其中,并将思维纳入到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范畴。没有强有力的思维能力,或者思维混乱的人,在阅读语言文字时,其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引入了逻辑学中著名的“幸存者偏差”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关注人类逻辑思维中表现出来的弊病,开始尝试在作文中通过审题和写作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托一定的思维方法,能提高审题的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在所有的思维种类中,理性思维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思维方法,对帮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斯科特南极科考材料为例,一是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相关方法提高审题的科学性。逻辑推理中有一种推理方式叫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种逻辑思维方法用在审题过程中,就是要求我们把材料反映的“个别” “特殊”现象或结论上升为“一般”结论。斯科特作为极地探险家和科研家,其职业要求就是要随时做好牺牲生命的准备,要把追求极限和科考的职业精神放在第一位。同时斯科特能够以极大的勇气承认自己追求第一却失败的现实,并且依然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诚信精神,把帮助别人做证明当作事业来追求,在职业精神之外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我们就可以将“斯科特现象”上升为一个一般性结论,即作为任何人也应该要具备两种精神品质,一种是职业精神品质,一种是道德人文品质,这样审题就不会偏离。

二是可以运用辩证思维中的因果思维推理,使观点更加全面、深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现象或结论的出现,其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就阅读材料来说,要求我们关注材料呈现的现象和结论背后的原因,由果溯因,去探寻现象和结论出现的种种原因。比如在分析原材料第二段时,抓住斯科特死在南极的结果和携带十六公斤岩石样品的现象,去追问为什么斯科特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冒着丢掉生命的风险也要去南极点?如果不携带岩石样品,斯科特是可能到达补给站的,但他为什么还要用生命去换取这些岩石样品?通过这样的追问,探寻斯科特行为动机背后的原因,就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触及材料传递的核心价值。

四、结论

猜你喜欢

偏题斯科特审题
呆伯特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三招”学会审题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七分审题三分做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