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云见日获真知,眼观六路拾到金
——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几点思考

2019-07-05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稚子断句文意

甘肃

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阅读可以说是最令学生头疼、困惑的部分。在备考过程中,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可学生还是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心生恐惧,久而久之,养成了怕读题、不读题的习惯,这一部分的成绩自然得不到提升。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有效复习备考。

一、登高望远,整体把握选文特点

纵观2016年至2018年这三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第二,引导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第三,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从选题的角度看,这些文章都选自正史,传主均为正面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较强的执政能力,在当时备受推崇。这种正面的人格感染是试题命制的意图之一,以期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自觉树立远大理想,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敬畏历史并不断学习,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谦逊的文化情怀,这正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学生在作答时,需要围绕人物精神品格、道德情操、经历遭遇、功业建树等方面进行正面解读与评价。

年份试卷出处人物特点2016年全国卷Ⅰ《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进士甲科,主政地方,重视农耕水利,百姓夜不闭户,为官清廉干练,才能卓越,为一代楷模全国卷Ⅱ《明史·陈登云传》陈登云,万历五年进士,忠信耿直,胆识过人,刚正严厉,爱国忧民全国卷Ⅲ《明史·傅珪传》傅珪,成化二十三年进士,不畏权贵,刚直忠诚,敢于进言,为官清廉,坚守信念2017年全国卷Ⅰ《宋书·谢弘微传》谢弘微,品行严肃,为人正直,坚守礼法制度,以孝著称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赵憙,少有节操,执法严明,公私分明,才能卓著,主政有方全国卷Ⅲ《宋史·许将传》许将,进士第一,外交娴熟,治军严整,待人宽厚2018年全国卷Ⅰ《晋书·鲁芝传》鲁芝为西州豪族,举孝廉,除郎中,迁大尚书,目光锐利,屡献奇计全国卷Ⅱ《后汉书·王涣传》王涣,年少崇尚侠气,后研习儒学而有成就,举茂才,除温令,为官清正,宽严相济,社会安定全国卷Ⅲ《宋史·范纯礼传》范纯礼,坚毅刚直,敢于直言,待人宽厚,关怀下属,深受皇帝赞赏

学生在宏观把握选文要旨的同时,也要从微观上解读文意,掌握字词含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尤其在解答断句题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面理解文意,准确断句。在文句翻译上应力求准确顺畅,文辞华美。

二、识文断句注意“技” “意”并用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意,进而解答断句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在实际阅读中要注意“技” “意”并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文意,精准断句。

(一)运用各种技巧断句

1.查看标志性词,主要有下列情形:

(1)找准句首词。主要有发语词、叹词、时间名词,例如“夫、盖、至若、嗟夫、呜呼、且夫、斯、今、凡、窃、清、是时、昔者、既而、倾之、向之、未及、已而、俄而”等,这些词一般出现在上一句的结束和新一句的开始,词前一般断开。例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外,还有一些疑问语气词,前面需要断开,例如“何、胡、安、曷、奚、盍、孰、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2)查看句末词。主要包括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耶、与、邪、乎、哉、夫”等,它们常居句尾,其后一般断开。例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3)注意表示对话、引文的标志性字词。例如“云、曰、言、谓、道、对、白、答”等字,其后一般断开。

(4)看清复句关联词。例如“虽、纵使、向使、是故、然则、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前面一般断开。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范晔《张衡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苏洵《六国论》)

例:(2016年浙江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在此文段中,句首词有“夫、何以、方”,要从其前断开;句末词有“曰、矣、也、者、者也”,要从其后断开。因此,本文段应如下断开: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2.根据语法结构断句。名词、代词一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往往要断开。动词一般充当谓语,要注意找准动词的主语和宾语进行断句。

例:(2017年天津卷)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原句中“才高而不尚”的“尚”是动词,作为谓语,后面有宾语“苟作”,因此要从“苟作”后断开,排除A、B两项,而“口辩而不好”中的“好”也是动词,其宾语是“谈对”,应从“谈对”后断开,排除D选项。观察这个句子,“才高”与“口辩”对应,构成“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的整句,故选C项。

3.依据选项提示断句。以上方法技巧都是从正面入手为原文断句,需要学生有大量积累、深入理解、综合考虑,下面介绍一种简单、高效、易操作的方法:观察验证法。学生在作答时从选项入手,观察四个选项划分相同的地方,重点分析辨别划分不同的地方,选项中错误的地方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断句处划分是正确的,因而具备较强的提示性。学生只需要按选项的提示找出断句错误的几处,用排除法一一排除即可找到答案。

例:(2018年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这道断句题设置于原文的开头,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但如果从选项入手便容易多了。观察四个选项前四处断句相同的部分可知句意:“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少年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原文中的“少”是“少年时期”,作为“好”的状语,因而在主语“涣”和谓语“好”之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侠”后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沿着A、B两项的断句思路再往下读,即为“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来往。后来他改变操行,勤于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这里的“节”应为“节操”,“改”的宾语是“节操”而非“节敦”,“敦”是动词,不可作为状语,“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均为动宾短语,据此应从“节”后断开,排除A项,只能选B项。

(二)通过文意断句

除了利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理解文章大意,可以根据文意为原文断句。在考试时,学生可以通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在需要断句处认真理解,仔细推测文意,以“意”断句。例如2016年全国卷Ⅲ的断句题。原句如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上文说“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意为“当时词臣不依附刘瑾,刘瑾很厌恶他们”。这里的“谓”应该是刘瑾说的。沿着这个思路理解,下文大意是:刘瑾就说《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太多,降低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完成《实录》晋升为左中允,后再升迁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这里的“镌”比较生僻,应理解为“削职、降级”,其余文字学生不难理解。

三、文言文翻译注意准确简练,文从字顺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直观的考查,也体现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综合性较强。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掌握课内字词句的意思,积累大量的实词、虚词,熟练掌握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型,将课内的字词句和试题中的词句进行比较翻译。笔者将从2018年全国卷Ⅰ和2018年全国卷Ⅱ中各举三例进行说明。

(2018年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①父为郭氾所害。

“为”作为介词,被。介绍施动者,常与“所”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译为“被……怎么样”。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有“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举” “除” “拜” “迁”等表示官职升降变化的词,在李密的《陈情表》中就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③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命令或声讨的文书,若有急事,则插上羽毛,称为“羽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孰”,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个。韩愈的《师说》中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018年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①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辄”,副词,立即,就。《聊斋志异·促织》有“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属”,同“嘱”,嘱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属予作文以记之”。“稚子”,小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②京师称叹。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张衡传》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

③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咨嗟”,叹息,赞叹。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要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上下文推敲词意的意识,使文意顺畅。在考试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课内没有接触过或难以捉摸的文言词语。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不必着急,可依据上下文或全文大意推敲这些词的含义。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11题B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这里的“收”指收押、收捕。“考”是拷打、拷问之意,因此“收考”应为“拘捕拷问”而非先拘捕然后考察取证,故B项错误。

猜你喜欢

稚子断句文意
真火锤炼稚子心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参考答案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妙用标点巧断句
小儿垂钓
断句难不难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