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及问题分析

2019-07-04赵岳

丝路视野 2019年9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问题

赵岳

摘要: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只有给予儿童更好的权益保护,才能让儿童的成长氛围越来越健康,才能让儿童在更好的环境下得以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剧,城市化进程得以提升,虽然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较快的速度,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无论从其成长环境建设来说,还是从其权益保障来看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留守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及引发的问题做简要分析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虽然各地出台相应政策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等问题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成长处境极为不利,给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群体成因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机器正在抢走人的饭碗”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也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飞快,对劳动力有着大量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找自己谋生的工作岗位,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变成农民工。在此过程中,由于工作条件不允许,生活环境较差等原因,农民工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给予悉心的陪伴与照顾,只能交由农村的亲人代为照顾,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的现实形势所直接决定的。

(二)经济条件限制

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其参加的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等特点。并且很多工作还不包吃住,需要农民工另外租房,这样就导致农民工每月的生活支出过大,没有多余的钱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工的子女生活在城市,父母的经济能力是无法对子女的教育、生活等进行悉心周到的照顾的,于是出于经济压力的考虑,他们只能无奈地将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家,交由自己的亲人照顾。总之,经济条件的限制是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制度指的是不同的地域实行的经济发展制度具有明显的不同。该制度的典型代表便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强制性将居民的身份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户口的不同对一个人的就业、社会活动等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政府依据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来实施对人口的管理。这种户籍管理制度曾经对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所具有的缺陷被严重突显出来,农村留守儿童根本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孩子一样的教育、生活资源,导致很多儿童在幼儿时期便不得不与其父母相分离,面临教育、生活资源不丰富的现实困难。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问题

儿童是人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意识思维、文化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出于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交由老家的其他亲人抚养,这些亲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亲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也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作业等,从而导致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笔者收集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其与母亲和爷爷奶奶生活的情况下,能够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的人数比例为96%左右。但是,如果母亲选择外出务工,孩子与父亲、爷爷、奶奶一同生活的条件下,其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的人数比例便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就充分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都选择外出务工,那么其就不得不与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生活,这些老人由于文化、年龄等原因,只能给予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顾,对于孩子遇到的学习当中的难题就显得“爱莫能助”了。并且很多儿童和老人之间容易出现“代沟”,不愿意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老人们也就无法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容易导致辍学等现象的发生。有的孩子曾经到城市与父母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后却返回了农村,这种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根本无法让孩子享受到正常稳定的教育。另外,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较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完整,使得其无法享受到家庭教育的优势功能。在这双重原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总是去独自面对,从而导致了其独立且叛逆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的心理、情感等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受到一丝一毫的打击,并且由于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如果留守儿童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那会成为一生的“病根”。一般而言,留守儿童在父母进城务工的情况下,要么与家中老人一同生活,要么选择寄宿制的生活。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再加上留守儿童与其他监护人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很难将心中的苦闷等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其孤独、敏感、内向等不良性格心理的养成,甚至为其今后误入歧途埋下了伏笔。所以,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也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隐患。由于其缺乏父母的教育和保护,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差,容易成为违法犯罪者的侵害对象。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形成严重威胁的主要隐患有道路交通安全、溺水等,留守儿童由于安全辨识能力的不足,容易受到此类隐患所带来的伤害。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成为被拐卖的对象。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虽然自我安全保护问题上具有良好的意識和能力,但是却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为严重的叛逆性格,不服从家长和教师的管教,从而做出逃学、辍学等行为。这些未接受完整义务教育的留守儿童在走向社会后,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辨识能力,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从而成为治安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和受害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四)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于其文化素质较低、道德品质较差、心理性格不健康等原因,容易参与到违法犯罪案件中来,成为法律打击惩治的对象。几年来,有留守儿童参与的治安刑事案件居高不下,这也反映了其行为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危害性,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隐患。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所具有的不良问题与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认可等原因息息相关,是由多种原因的综合酝酿后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的缺陷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再加上社会治理机制作用的缺失,从而就会导致留守儿童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长此以往,就会面临着被社会和环境所淘汰的危险。因此,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精神关怀,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结语

以上就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造成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及引发的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它关乎着很多的家庭,也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李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1).

[2]牛力.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2).

[3]雷万鹏,向蓉.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教育决策合理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成因问题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