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品题,备战高考
2019-07-04甘肃
甘肃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是临近高考,学生、教师、家长就越是紧张。过度的紧张会引发学生的浮躁与不安,从而影响其在高考中的发挥。很多学生会利用不断地做题,去缓解紧张的心情。然而,在临近高考时大量做题的弊端不少,尤其是做一些高难度的试题。例如做有难度的试题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若遇到不会做的试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心理负担;通过做题复习的方式不够全面和系统等。笔者在高中以及大学期间,每逢大型考试,考前一周基本不动笔做题,而是通过“品书品题”的方式去复习。成为教师后,笔者将这种考前复习方法推荐给自己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口头反馈以及成绩调查,发现效果不错。现在与各位教师分享。
1.品书
所谓“品书”,就是指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回归到课本。在前期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做了大量的试题,对于重要知识点应该有了较好地掌握,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做题的技巧和方法。临近考试,考虑到“刷题”的种种弊端,学生应放下不断“刷题”的念头。回归到基础知识的复习,笔者认为“品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品书”呢?首先,要品味书中的目录,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然后,要仔细品味书中的案例、图表、练习题等,填充和丰满知识体系。
1.1 品书之目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细胞”为核心展开,全书共6章,依次介绍细胞的地位、细胞的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的能量转化、细胞的生命历程,非常有系统性。临近高考,学生至少要做到能够对照课本目录,讲述出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成绩好一点的学生,甚至要做到不看目录就能够陈述出每一章节的主要知识。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照目录陈述每一节的具体知识,或直接以提问的形式督促学生回顾每一节的知识。若学生不能陈述出来,则说明该学生对课本的掌握还不够,还需要继续看书复习。这是检测学生是否熟悉课本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
1.2 品书之案例
课本中在介绍生物学现象、规律以及方法的时候,总是伴随案例,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这些案例都是编书者们精选的例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是高考试题命制中常用的素材。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深刻体会。
【例1】(2015年,全国卷Ⅱ,第6题)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分析】猫叫综合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一个实例。若学生看过相关内容,这道题就能确定得分,但是若平日没注意到这段内容,估计学生在考场中也是茫然的。同样,2015年全国卷Ⅱ第2题考查的“端粒酶”、2016年海南卷第23题考查的“先天性愚型”、2018年全国卷Ⅱ第1题考查的“蛋白质的功能”等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提及。如果学生看了书中的相关案例,做题过程会非常简单甚至连分析过程都不需要,但是如果没看过相关案例,做题时基本上要靠猜测了。“忽略课本案例,主攻疑难问题”是一些平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走入的误区。临近高考,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重视课本中的案例,品味案例设置的合理性及设置的意图等。同时教师可借助课本案例内的相关知识点,提升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事例的能力。
1.3 品书之图表
图表很多时候可以蕴含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在展示生物学现象、事实和规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高考试题也是以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提取能力的。例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2题、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9题等,均直接将课本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进行简单的重构或截取,以变式形式出现。同样,2015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2016年全国卷Ⅱ第30题等,直接对课本中突触的结构图进行深入考查。所以,利用相关知识解释课本中的图表,或者有效地提取课本图表的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本中的图表要仔细品味:它蕴含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可能出现在考题中?若出现在考题中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式等等。如此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图表,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对试题中的图表产生畏惧之感。
2.品题
除了回归课本外,临近高考学生还需要广泛地品题。品题不同于做题,它是学生将以前做过的练习题、试题以及整理的易错题等,重新拿出来品味。品味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考查方式以及命题人的意图等等。相较于做题,品题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回顾先前做过的试题;另一方面品题也是学生整理做题思路、明确答题技巧、熟悉答题策略的过程。试题虽然琳琅满目,但知识点总归就那么多。所以,临近高考学生一定要留出时间品题,这对于提升学生做题的速度也非常有帮助。
2.1 品题之考点
通过品题,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以及这道题的考点是如何呈现的。这是将课本概念、事实和现象等区别再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检测学生品书效果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以例2为例,讲述学生该如何品题。
【例2】(2018年,全国卷Ⅰ,第1题)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分析】在品题时,学生逐一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知识点。A项要判断“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有没有ATP合成酶”,也就是类囊体膜上有没有ATP的合成。联系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所以有ATP合成。可见该选项是在考查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和产物。同理,B选项考查溶酶体的功能 ——“细胞内的消化车间”;C选项考查核膜的结构以及核孔的功能;D选项考查线粒体组成的特殊性 —— 内有DNA、RNA等,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基因的表达。
像这样品味每个选项的考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让学生知晓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2.2 品题之意图
品题的更高境界是揣度命题人的意图。在品题时学生要思考:命题人命制这道试题是想考查什么;命题人给的每句话要告诉考生什么信息;试题的陷阱在哪里等。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根据题干和设问,猜测到试题的命制意图,从而进行有效作答。尤其在解决一些新素材、新形式的试题时,该能力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下面笔者以例3为例,简述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如何揣度试题考查意图。
【例3】(多选)(2017年,江苏卷,第23题)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 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下图,tRNA不变)。如果该 *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一个mRNA 分子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被14C标记的多肽链
B.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 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答案】AC
【分析】该试题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翻译的过程。陌生是因为这道题涉及很多教材上没提及的术语和处理过程,如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以及用镍还原等。命题人命制该题的意图是什么呢?首先,A选项要判断mRNA上能否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实际上是在考查多聚核糖体的概念;B选项是在考查tRNA结构,即tRNA上的反密码子决定其携带何种氨基酸;C、D选项中,*Cys-tRNACys被还原成*Ala-tRNACys,但是tRNA并没有变。所以,在新的肽链合成过程中,原来Cys 的位置会被14C标记的Ala替换,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这道题其实是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情景再现能力。
3.结语
临近高考,时间紧迫。学生将时间花在不断地“刷题”上肯定得不偿失,此时更应该做的是通过仔细品书重拾基础与课本细节。品书时,学生应以课本编辑的角度审视课本的结构和内容编排;以命题者的角度寻找可能出现的考点和素材。同时,学生也要广泛品题,找到自己以前做过的练习题、试卷等,一道题一道题地品味。品味每道题命制的意图,思考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考查的方式等。以此,熟悉相关知识点,明确相关类型题的答题策略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速度和效率。只有通过将品书、品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最后阶段的复习,才是高考冲刺阶段最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