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优化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建设及内部管理机制

2019-07-04林美芳

中国纤检 2019年5期
关键词:报告机构检验

文/林美芳

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偏低,违背承诺、虚假报告、商业贿赂、不实宣传等现象屡禁不止,个别检验检测机构忽视主体责任和能力要求,行业自律机制比较薄弱,无资质检验检测、超范围检验检测,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等失信行为普遍,失信惩罚不力等诸多问题仍然凸显,致使检验检测公正性受到社会质疑。

影响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近几年资质认定主管部门通报的问题来看,检测机构人员方面存在问题部分是由于技术人员能力水平不足所引起,对检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缺乏敏感性,处置异常情况的经验欠缺,且排除外部干扰独立公正从事检测的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检测机构快速发展,员工培训力度不足,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致使技术人员在基础理论、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方面距离检测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责任心还有待加强[1]。

(二)检测技术能力不足。一个机构的检测技术能力,除了人员技术能力外,还包括环境条件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配备、标准物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这也是资质认定主管部门各种检查中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部分检测机构可能不存在主观故意,但错误的环境条件、失灵的仪器设备、失效的标准物质等都会直接导致最终出具的检测报告失信。日常检测工作中,对检测技术能力的把控不足就容易出现监管部门所公开的各种问题,包括个别机构仪器设备已不能满足检验要求仍在继续使用;有的机构未按检测方法标准要求对设备使用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并记录,部分机构未对检测区域进行有效控制和隔离,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检测要求;有些机构样品保管不规范,在存放样品的场所同时还存放化学试剂造成污染等。

(三)受利益驱使现象严重。近几年,随着国家多项激励政策的出台,许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断壮大,而随着国有检测机构改革的深入和检测市场的逐步放开,国有检测机构也进入市场参与民营机构、外资机构的市场竞争。检测行业商业化后,第三方检测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检测机构将企业视为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为了短期利益,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不惜违背诚信而违规操作,不经过检测直接出具报告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从监管部门披露的问题来看,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许多可以通过加强过程监管、改进监管方式避免问题屡屡发生。首先是机构没有制定严格的作业指导书,导致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理解,致使机构出具的报告不规范甚至数据失实;其次是没有建立合理的分段检测流程,一个样品一个人从头到尾检测、出具报告,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导致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甚至和送检企业私下达成协议,篡改检测数据和报告;再就是缺乏全流程的监管制度,未建立巡查和监督制度,一份错误的报告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没有被发现,致使虚假报告大行其道,汽车没有上线检测就出具合格报告等问题屡屡发生。

(五)监管方式过于单一。检测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数量逐年增多,然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监管力度却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步伐,这也是造成行业无序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说颁发认证认可的政府部门(如国家认可委颁发的实验室认可,国家认监委颁发的资质认定)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每年都会定期检查,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死板,模式统一,企业在检查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付检查,而检查过后,日常的营运还是会违规操作,监管部门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这种监管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并未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形成实质性的威慑作用[2-4]。

检验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建议

(一)强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检测工作的主体,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报告不规范、数据失实还是报告弄虚作假,人员的参与都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检测机构对人员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培训,还应加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而且培训也不能是新进人员上岗前一次性的培训,而是应持续进行。人员上岗前应充分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尤其要加强重要岗位的人员培训,如报告签发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家关于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方面的要求,了解自身的检测能力范围,把好报告流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此外还要加强对人员上岗后的继续教育。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应持续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专向培养优秀技术骨干,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二)不断提升检测能力。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是保证检测报告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检测机构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不断提升检测能力,不能轻投入重产出,要从环境条件建设、仪器设备配置、检测质量控制、科技研发水平等多方面出发,协同发展。要严格按照检测范围,建立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配齐配强检测能力范围所需的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校准等方式保持仪器状态正常;定期通过能力验证、同行实验室间比对、内部留样再试、人员间的比对、仪器间的比对等多种方式,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查,保证检测能力的持续稳定;还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科技研发激励机制,鼓励检测人员参与以提高检测准确性为出发点的科技研究,增进技术人员对于检测方法的理解,锻炼人才队伍。

(三)保持检测的独立性。检验检测机构的数据与报告能够被社会各方认可的基础在于实验室的公正性。公正性的“公”在于检测结果不受外力干扰,应具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力,其结果判定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首先要明确检验部门所处地位,机构内任何部门、任何人员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检验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干扰,对接触样品、记录文件、报告、相关资料的人员均需授权,对任何受检样品均严格执行标准,在检测中不受其他部门干预和外界压力干扰,检验部门人员不得从事与其工作性质相关产品的开发、咨询等工作;通过封闭委托方信息等方式,实现检测人员仅对样品本身负责,而不需要知道样品的来源,从而实现检验人员对各种样品进行的无差别检验。

(四)建立全过程的监管。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应结合ISO/IEC17025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根据机构自身特点,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相关质量体系文件,约束和规范检验行为,应建立起检测全过程的监管程序。一是合理调整检验流程。通过采取不同环节分离的方式限制检测人员的权力,避免从头到尾一个人检测、出报告。规模小的实验室从受理、检验、出报告到报告签发等四大环节进行分离,条件成熟时再把一个样品的不同检验项目分组进行检测,各环节相互分离,又互为监督,增加报告篡改、出具虚假报告的难度。二是充分运用过程监督。指定技术骨干作为质量监督人员,每天巡查检测现场,抽查检测报告,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涉和采取改进措施。三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全流程、全方面的监管模式。通过采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将所有检测过程电子化,实时监控检测进度,特别是报告出具后对于检测数据的任何修改进行监管,保留修改痕迹,便于追溯。

(五)探索新型监管模式。资质认定主管部门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对授权检验检测机构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引导适应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护广大消费者最根本的利益。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督管理”手段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各种检查证据包括检验检测报告、证书、原始记录等都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实现监督检查的电子化和大数据化,提升了监管效率和可追溯性;另一方面,加大与其他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可以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获得涉及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信息,作为评价检验检测机构的数据补充。同时,加快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将检验检测机构纳入诚信考核体系;再就是实时关注市场,结合消费者和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反馈的问题,及时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不定期检查,提高检查的针对性,确保检查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检验检测机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机制,强化人员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检测技术能力,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诚信底线,时刻把检验检测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共同推进行业向更加诚信良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创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报告机构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