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豆腐文化译介问题与对策

2019-07-03张久全孟焱

关键词:译介问题对策

张久全 孟焱

摘 要:作为豆腐的发源地,淮南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潜力巨大。然而,作为弱势地方文化,淮南豆腐文化的译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缺乏系统性、标准性、连续性和和特色性译介。地方政府在“文化兴市”战略决策过程中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联合多方文化传播力量,为“八公山豆腐”的译名正名,并遵循“从无到有,文化为先,以点带面,创新思维”的传播策略,做好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储备、资源利用和传播路径的多元化,推进淮南豆腐文化的动态传承和创新传播。

关键词:淮南豆腐文化;译介;四个层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9)02-0084-05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tofu, Huainans tofu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foundation and great potential. However, as a weak local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Huainan tofu culture has not aroused enough atten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erms of four cultural levels, i.e. material level, institutional level, behavioral  level and spiritual level, which lead to a lack of systematic, standard, continuous and distinctive translation of Huainan tofu culture. Faced with such unfavorable situation, Huainan needs to establis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culturally revitalizing the city”. It also needs to actively unite variou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ces to correct the translated name of “Bagongshan tofu” and follow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cultural priority, radiation effec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s its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achieve scientific planning, policy support, talent reserv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for Huainan tofu culture, and promote its dynamic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Key words:Huainan tofu culture; translation; four level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風靡全球的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1]230,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豆腐之乡”安徽淮南,豆腐佳品谓之“八公山豆腐”,2008年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648名录。时光荏苒,淮南豆腐逐渐孕育出以八公山豆腐为核心,以中国豆腐文化节及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豆腐文化欢乐汇为纽带,以淮南豆腐独特工艺品质、饮食营养、精神品质、文化哲理、历史民俗等为基础,由膳食延伸到文学、旅游、品牌、经贸、政治等领域的一种独特地方文化。可以说,淮南豆腐文化已经成为淮南这座城市的品牌代言和精神象征。在淮南城市振兴发展进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和译介淮南豆腐文化及其丰富内涵,突出淮南豆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开创一条以淮南特色地方文化带动淮南经济、文化和旅游等事业共同发展的道路。然而,现实中的“五彩淮南”仍在摸索如何把白色的豆腐文化做大、做细、做强,在淮南豆腐文化的内涵、传承和译介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淮南豆腐文化的译介问题

文化学界对文化的定义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凝结和精神财富的积累”[3]68,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就淮南豆腐文化目前的传承情况来看,其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以八公山豆腐为核心的豆腐制品及豆腐制作工艺、豆腐宴等;其制度层面的文化包括:淮南豆腐的译名界定、淮南豆腐文化地方译介组织与标准等;其行为层面的文化包括:中国豆腐文化节、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豆腐文化欢乐汇、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和主题馆、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刘香(淝水)豆腐小镇体验馆等;其精神层面的文化包括:与淮南豆腐相关的文学作品、故事、民俗、谚俗语、歇后语、电影、宣传片等。在这四个层面的文化中,淮南豆腐的物质文化居于最外层,很容易被外界模仿和超越,而其精神文化居于最里层,是最核心的灵魂所在,也是淮南地方文化最值得译介和传播的载体。 “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勤劳、诚信、包容、创新、智慧、清白、朴素等。……可以说它既是高端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包容的。非常值得传颂、传承、传播、传扬。”[4]淮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造豆腐文化,宣传豆腐文化,在豆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做出了不少积极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文化的四个层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物质层面

以淮南八公山豆腐及其传统制作工艺(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载述的“选豆、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之工艺流程”[5]78)为代表的南豆腐在历史发展及文化传承中声名远播,在国内外得到改良和创新发展,涌现出山东“泰安豆腐”、湖北“房县豆腐”、广东英德“九龙豆腐”、湖南“富田桥豆腐”、江苏淮安“平桥豆腐”、浙江丽水“处州豆腐”等国内名优品牌。在同样号称“中国豆腐之乡”的湖北钟祥石牌镇,“石牌豆腐”已经走出国门,在泰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其国际影响力甚至超过淮南的“八公山豆腐”。在国外,豆腐更多的是以豆腐菜肴闻名于世,如日本的“隐元豆腐”“胡麻豆腐”“鸡蛋豆腐”“方便豆腐”“汤豆腐”,韩国的“泡菜豆腐”“辣酱豆腐”“海鲜豆腐”“铁板豆腐”,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酿豆腐”,印度的“咖喱豆腐”,美国的“听装豆腐”“沙拉豆腐”,加拿大的“奥运家常豆腐”,德国的“即食豆腐”等各色豆腐美食。在豆腐的故乡淮南,豆腐制品龙头企业目前有6家,生产豆制品200余种,注册有“八公山”“碗碗香”“刘香”“兴兴”“平牧”“大作坊”“祁老大”等商标品牌,主要在国内省市营销,海外市场亟待开发。因此,淮南的豆腐企业和豆腐制品也亟需相关的译介宣传。目前淮南的豆腐宴品类多达400余款,但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译介力度不够、手法不到位、菜单缺乏标准译文等原因,导致淮南豆腐宴“酒香也怕巷子深”,“墙内花未开,墙外也未香”。面对国内外众多豆腐物质文化的竞争、模仿和超越,淮南理应多加重视和深思,加强豆腐文化物质层面的译介和宣传工作。

(二)制度层面

作为豆腐的正宗发源地,从2005年开始,淮南先后建立了豆制品协会、豆制品地方标准、豆腐生产技术规范和八公山豆腐安徽省地方标准等。按照“名从主人,物从中国”原则,淮南理应对豆腐的译名具有界定权,同时也应建立淮南豆腐文化地方译介组织與标准。如果仅仅依托膳食载体,以物质形态走出国门,那么淮南的豆腐文化便无从谈起,因为豆腐不等同于豆腐文化,豆腐文化也不等同于淮南豆腐文化,它需要淮南自身的顶层设计、上下联动和积极译介去展示地方文化特性,彰显地域文化精神。遗憾的是,目前淮南在制度层面上尚未注意到“Doufu”译名的重要性以及与“Beancurd”和“Tofu”的差异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豆腐文化译介组织、标准、网站等,虽然先后出版了《淮南豆腐志》、《淮南豆腐文化》等传播性书籍,但并未加入如“熊猫丛书”或“大中华文库”等中华文化双语译介推广体系,没有形成制度性、组织性、标准性和连续性,影响力明显不足。

(三)行为层面

为两岸政治、文化交流而设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始于1990年,截至2013年共举办二十届。除第一届在北京举办外,其余十九届都扎根淮南,逐步成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活动,蜚声海内外,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韩国《中央日报》、日本《朝日新闻》、法国《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美国《世界日报》、《洛杉矶时报》、《国际日报》、美洲东方卫视等在内的国内外百余家电台、电视台、网络新闻媒体近两千人次来到淮南,以多种形式对历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活动盛况进行了宣传报道,对淮南豆腐文化的传播和译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此后,中国豆腐文化节由于多种原因停办至今。作为过渡,自2013年起,淮南每年在9月中下旬举办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豆腐文化欢乐汇,至2018年已连续举办六届,旨在继续展示豆腐发源地八公山的生态、历史和文化魅力,传承淮南豆腐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豆腐文化传播配套硬件的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和主题馆、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刘香(淝水)豆腐小镇体验馆等皆秉承“传承豆腐技艺,聆听历史典故,弘扬豆腐文化”理念,但在软件建设上尚缺乏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与淮南豆腐文化相关的双语公示语、导游词、解说词和宣传片并不完善,还存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文化失误和译名不统一”[6]等现象,翻译质量普遍不高,这也成为制约淮南豆腐文化对外传播的薄弱环节。

(四)精神层面

与淮南豆腐相关的文学作品、故事、民俗、谚俗语、歇后语、电影、宣传片等不胜枚举,却鲜有挖掘和译介,迄今只有《淮南豆腐志》和《淮南豆腐文化》等文学作品对淮南豆腐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系统挖掘;动画电影《豆福传》和电视专题片《舌尖上的非遗——淮南豆腐文化》把淮南豆腐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进行了艺术化的双语传播。实际上,自宋代以来,很多文人都写过赞美豆腐的诗作,如陆游、苏轼、朱熹、袁枚等大诗人都有相关诗篇传诵至今;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著《豆卢子柔传——豆腐》更是最早描写豆腐的散文;四大名著、《儒林外史》中也多次出现豆腐的身影。此外,与豆腐菜肴制作与命名相关的典故、趣闻轶事更多,比如东坡豆腐,麻婆豆腐、刘安点丹等等,淮南豆腐文化完全可以以此为据,借为己用。举例来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7]255明代诗人苏平在《咏豆腐诗》中赞道:“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8]127清代诗人查慎行更是在《豆腐诗》中借物言志:“茅店门前映绿杨,一标多插酒旗旁。行厨亦可咄嗟办,下箸唯闻盐豉香。华尾金盘真俗物,腊槽红曲有新方。须知澹泊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长。”[9]430这些诗词充分证明了豆腐的发源,介绍了豆腐的工艺,赞美了淮南豆腐所蕴含的优秀品质、人格精神、处世原则和丰富哲理等,但在国内外却鲜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资本流失和旅游资源损失。

在精神层面代表淮南豆腐文化的除了上述电影、宣传片和文学作品外,还有广泛流传于淮南民间与豆腐相关的膳食典故、谚俗语和歇后语,它们或以豆腐喻事、或指豆腐来历,或讲豆腐品质,或涉豆腐菜命名,同时又交织着历史上的各色人物、传说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人文价值、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这些才是淮南豆腐文化的内核,亟待挖掘、整理、译介和传播。例如,在淮南著名的“泉水豆腐、平安豆腐、雪花豆腐、香辣豆腐排、龙顺绣球豆腐、四味软煎豆腐、杨梅荷花豆腐、肥王鱼豆腐、清汤白玉饺、豆腐锅贴、酒煎豆腐、爆竹声声、鸡浆豆腐、五彩豆腐以及豆腐水饺”[10]106等豆腐精品菜的背后,皆流传着浓厚的文化掌故与传说。这些都是淮南豆腐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淮南探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依托。

与豆腐相关的淮南谚俗语、歇后语数量之多,彰显着“中国豆腐文化之乡”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例如,淮南人说性子:俺家小孩爸爸属豆腐的——从来不跟人家耍硬脾气。夸老实:他这人的性子属豆腐的——任人打任人捏。说圆滑:他那家伙,搁哪里都是刀切豆腐两面光——谁都不得罪。讥笑人:豆腐干垫桌腿——你可是那块材料?替人讲话:他这人数臭豆腐乳的,闻着臭吃着香。批评不成熟的人:你这小子,喝豆腐脑长大的——怎么这样嫩?不甘示弱:你不要拿人当豆腐捏,我不吃你那一套!自谦:手捧豆腐长街走,任打任骂不还手。纠缠:二斤黄豆拐豆腐——看我慢慢地跟你磨!(拐,淮南方言,指人推动石磨转动。)威胁:豆腐渣掉到裤裆里——我可要把你抖出去了!躲避:俺两个豆腐渣贴门对子——谁都莫粘谁。指责:你这是豆腐渣炒藕——糊眼子哩?(眼子,淮南方言,不识数的意思)伤心:麻线栓豆腐——不能提啦。蔑视:他这人就跟豆腐泡子(油炸豆腐)似的——不实在。表白:俺可是小葱拌豆腐——清清白白的。失望:三九天吃冻豆腐——凉透心了。无奈:豆腐掉到青灰里——拍不得、打不得。鄙夷:豆腐挑子翻倒粪堆上——你这人捧不起来了。斗气:豆腐脑子炖牛肉——看谁熬得过谁?说相克:石膏降豆腐,一物降一物。说养生:青菜八公山豆腐保平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淮南豆腐文化的译介对策

(一)规范淮南“八公山豆腐”译名

在淮南豆腐文化对外传播译介过程中,首先要界定的就是“八公山豆腐”的译名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维基百科尚未建立“八公山豆腐”词条,而在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甚至于淮南文化旅游部门的一些简介中,“八公山豆腐”的译名竟然是“Palgongsan tofu”。殊不知,Palgongsan是韩国大邱的佛教圣山“八公山”,与淮南的“八公山”毫无关系,怎可如此张冠李戴,把中国文化拱手让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Bagongshan tofu/beancurd 可以作为“八公山豆腐”的译名,因为英语中指称“豆腐”的词分别是“beancurd”(意为“豆子做的凝乳”)和“tofu”(豆腐的日语罗马注音)。本文认为,这两个词实际上都不能算作“豆腐”的真正译名。正所谓“物从中国,名从主人”,按照2017年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11],“八公山豆腐”作为两个专有文化名词的联合,其正式译名应该按照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策略处理,尽可能地保留中国特色,采用直译或音译,译为“Bagongshan Doufu”为妥。相信这一译名会随着淮南豆腐文化译介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逐渐为国内外所接受,“Bagongshan Doufu”终将成为体现淮南豆腐文化的国际译名,英语世界缺乏正宗“豆腐文化”的现状必将得到改变。

(二)实施淮南豆腐文化译介有效策略

译介淮南豆腐文化,还面临着中国弱势地方文化如何对外输出传播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遵循“从无到有,文化为先,以点带面,创新思维”的传播策略,做好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储备、资源利用和传播路径的多元化。

具体来说,所谓“从无到有,文化为先”,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淮南豆腐文化对外传播译介的方向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批判意思和创造意识,建立健全专门的淮南豆腐文化译介地方标准、网站、机构和协会组织,对淮南豆腐文化译介进行科学规划,确立译介的主体、内容、标准、策略和路径等。针对目前淮南豆腐文化译介较少、译本质量不高的现状,在制度层面上,淮南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译介标准,并以地方规范的形式颁布实施,采用国际译者、国内译者(尤其是淮南高校译者)加淮南豆腐文化研究专家互助联合的方式进行译介,借以提高翻译质量,让淮南豆腐文化传播得更远,影响力更大。在行为层面上,可以邀请日韩、欧美的媒体记者、美食作家等撰写宣传淮南豆腐文化的专题报道和推介文章,尤其建议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或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豆腐文化欢乐汇时,把《豆腐之书》(THE BOOK OF TOFU)的作者威廉·夏利夫夫妇邀请至豆腐发源地八公山,领略正宗的豆腐文化,希冀通过他的译介让“八公山豆腐”成为健康美食和文化旅游的新坐标。在精神层面上,重点译介能展现八公山豆腐特色的文学书籍、典故、民俗、谚俗语、歇后语和宣传片,尤其是那些涉及淮南王刘安与豆腐起源的内容要纳入译介传播的优先范畴。

所谓“以点带面,创新思维”,就是要按照淮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不搞不切实际的跃进式、突击式译介,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专业人员和组织,走标准化、持续性、辐射式的创新发展之路,突出译介重点、宣传重心和传播效果。首先,淮南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淮南市旅游局牵头,联合文广新局、淮南高校旅游英语系、商务英语系等多家单位,充分调研淮南豆腐文化四个层面的翻译现状,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的译介成果进行资源共享、案头合作、产学研创新和人才储备,并积极与国外出版社和文化推广机构加强合作,拓宽淮南豆腐的译介途径和宣传途径,同时搞好译介人才资源库建设。其次,充分利用创新多元的传播路径对淮南豆腐文化进行译介。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纸质双语书籍、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形式已不能满足淮南豆腐文化“走出去”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时代,淮南豆腐文化的译介传播必然要依靠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本文建议从建立淮南豆腐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入手,举办淮南豆腐文化国际译介网络大赛,借鉴《疯狂豆腐》和《方块豆腐》创意,开发《淮南豆腐》手机游戏,在国际主流社交网站开设宣传账户(如Facebook,YouTube,Tweeter,Line,Instagram,Pinterest)进行多种形式的译介宣传,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推进淮南豆腐文化的译介和传播。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2]推而广之,“豆腐文化兴淮南城市兴,豆腐文化强淮南经济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淮南地方政府、高校、行业组织、本土译者和文化传播者等多方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共同努力。在淮南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时刻,深入挖掘淮南豆腐文化内涵,采取适当的译介手段和策略,才能实现淮南豆腐文化对外传播的效益与价值。同时,借助“互联网+文化”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媒介,淮南豆腐对外译介的传播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终将证明,对外译介传播是推进地方文化动态传承和创新传播的有效手段,对淮南豆腐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译介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敬东.《本草纲目》全解[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230.

[2] 程安东.中国城市年鉴2009[M]. 北京:中国城市年鉴社,2009:648.

[3] 彭新良. 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8.

[4] 搜狐网.中国豆腐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专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月芳[EB/OL]. https://www.sohu.com/a/191232705_652545.

[5] 王国平.小河往事[M].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8.

[6] 孟焱,张久全.功能翻译视角下的安徽旅游公示语英译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6):82-86.

[7]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255.

[8] 东方煜晓.淮南散记[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127.

[9] 张玉亮,辜艳红.浙江文丛查慎行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430.

[10] 淮南豆腐志编委会.淮南豆腐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106.

[11] GB/T30240.1-2013.公共服務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1部分: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2] 新华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译介问题对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