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体验语文之美
2019-07-03杨宁
杨宁
[摘 要]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本之美;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32-02
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美,是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的追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阅读,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这是 “得意”;借助阅读,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针对性品读,并对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得言”。只有“言意兼得”,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起来、语感得到增强、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针对性细读,让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一、细读标点——领略文本语言之美
文章的标点符号对表达思想情感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标点符号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每一位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旋律感和节奏感一般是借助标点符号来表达的,从而使自己的情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达。作者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使人物的情感丰富起来;读者借助这些标点符号,对文章情感和思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基于这个原因,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标点符号的教学,让学生对标点符号重视起来,从而对文章进行更加有效的品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人教版的《跳水》这篇文章,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运用了八个感叹号。这八个感叹号,有效地反映出了船长急切的心情。因此,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八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进一步感悟。在对文本进行品读完成之后,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会更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特殊标点进行细读,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文本中不同的标点符号对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使学生深刻认知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并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细读字词——触摸文本意境之美
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作者对字词的精确运用使得整篇文章显得富有表现力,尤其是画龙点睛之笔更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关键词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精读,而且要将这些字词融入文本意境中,让学生进行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意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课始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如下的内容:“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 然后师生展开对话。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大屏幕上的内容,然后好好思考一下,作者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生:五月温润的海水、平静的海平面和温馨的海风。
师:回答得十分准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确实令人沉醉。如果我们将“温馨”和“温润”这两个词进行调换,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1:我认为进行调换不合适。因为调换后,语言表达就有点不恰当了,用“温馨”来形容海水,其实是不合适的。
生2:这两个词语不能进行调换。“温润”其实是对湿的东西进行描述,而“温馨”却是对环境和氛围进行描述的。“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这样的表达十分合适。
师:嗯,说得对,“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妙。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吧。通过朗读,大家对海的味道的感受会更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朗读;然后通过调换词语,让学生对“温润”和“温馨”进行比较,感受、理解它们表达的不同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内涵,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细读句子——感受文本情感之美
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句进行细读,体会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在细读中有所感悟、受到启迪。
例如,《半截蜡烛》一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文章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紧扣文本中的“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在敌人不让杰克将屋内的蜡烛拿走之后,杰克为什么从容地将一捆木柴搬回屋内来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交流,逐渐理解了杰克的心理活动。一个学生说:“尽管当时杰克未能将蜡烛拿走,可是他需要将这些木柴搬来装样子。要是不这样做的话,可能会使敌人产生疑心。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德国军官在那时起了疑心,秘密情报就容易暴露。”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紧扣“默默”这个词,展开想象:“在这种情景下,杰克虽然一直保持沉默,而且情绪看起来十分正常,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他当时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呢?”经过思考,有一个学生说:“事实上,这时杰克内心是十分焦急的,因为形势相当严峻,眼看着火马上就要烧到金属管部分,情报马上就会暴露。”另一个学生说道:“其实,杰克这时是特别焦急的。他能稳定下来是因为要让德国军官知道,他确实是在搬木柴,否则就会露馅。一旦露馅,将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不但不能够保住自己一家的性命,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左右战局,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又有一个学生说:“尽管此时的杰克正在沉默,不过他却一直在思考:他到底应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将情报保住。”还有一个学生说:“尽管现在的杰克心理特别的焦急与担心,可是这时他必须镇定。他做到了,他是英雄。”
以上案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展开想象补充。这样,在细读文本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了深入的体验感悟,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获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