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优质提问策略探究

2019-07-03葛敏芳

教育界·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信数学课堂高效课堂

葛敏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提倡的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过程,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式,优质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提问方面的问题以及成因,接着从搭建出学生知识学习的平台、搭建出精神学习的平台、搭建思维学习的平台三个方面阐述了搭建优质提问平台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优质提问;自信;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那么数学课堂同样更操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开拓思维,提高效率。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当问题抛出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沉默来应对,或者主动回答问题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长此以往,课堂两极分化严重,积极应对的学生被教师关注较多,而消极应对的学生则受关注较少,最终可能会发展成哑巴课堂,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探究学生脱离课堂的原因发现,这个问题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问题。我听过许多优秀老师和前辈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心情积极主动学习,课堂氛围浓烈,学习效果明显。但部分老师包括笔者自己却常常在课堂上因预设时间不够而缩减提问环节,或者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拓宽学生思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始终坚持“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提问方式。我们在备课时会把问题预设得很详细,进行教学设计时又会把流程具体化呈现在教案上,教学时又依据教案来进行教学,于是教案成了整个课堂的剧本,即使有时候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个样子。教师在教学时很怕教学时间不够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需要长时间讨论的重大问题往往就会由教师提出并自己解决。 其次,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流程模式化。“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已在课堂实践中驾轻就熟,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形成了思维定式: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教师不就应该设计问题吗? 最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偶尔有学生贸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却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预设的教学的步骤,耽误了时间,会将有问题的学生“按”了下去,即使自诩开明的老师,也只是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便无“问”可“提”了。

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缺乏提问意识,原因可能更多。通过跟学生的沟通,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大部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总是以为老师们没有直接要求他们参与;另有学生认为老师们所讲的课程内容和他们的世界缺乏联系,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少部分学生则是因为胆怯,害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脸;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意识,完全就是在开小差;甚至有个别学生会认为老师的问题只是抛给那几个优秀的同学的,老师的提问没有意义。这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教师长期以来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导致学生形成了过于依赖教师、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我们要如何提问才能改变这种不好的现实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我想我们要给学生们搭建优质提问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钻研教材——教师设计出优质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首先作为对话一方的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中设计出优质问题,搭建出学生学习的平台。有人曾经说过,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一个好问题可以链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开启学习的大门。回答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延伸型问题、辩证性问题、比较型问题、升华型问题、开放型问题等。对于问题老师要灵活地处理,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质的问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目的性强、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知识水平层次丰富等。

依据这样的要求我们的提问方式可以多样化。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研究教材时就要能够深入教材,围绕一个知识点层层设问。举个例子,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复习课中,教学安排这样一道题目:

一块三角形菜地,底30米,高46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读题,说说从题中知道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列式解答。这是常规的复习课教学模式。笔者根据近期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菜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菜地的面积是300平方米,底是30米,它的高是多少?

3.如果菜地的面积是450平方米,高是15米,它的底是多少?

这几个问题目标清晰层次感强,有梯度,有回忆性的知识检查,有应用能力的检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蔡元培先生说:“我们做教员的,便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知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者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有了优质问题的引领,学生一定能够学好知识,课堂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二、关注差异——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见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美国教育学者弗里斯也曾经说过:“孩子们喜欢参与这样的课堂——他们感受到尊重,具有互动的情景,以及他们感受到讨论的内容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具有联系。”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鼓励,在处理学生回答时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依据学生的层次,无论是优秀的學生还是较差的学生都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这个等待时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问题抛出后,可以留给学生3—5秒的思考时间,另一个就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同样要留给学生修改和完善问题的时间。当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等待时间后发现,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思考,而且他们的答案往往更完善和更有创造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于那些总是习惯于等待老师答案的学生来说,笔者开始提供一些有帮助的提示比如说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中的关键词之类的,很快学生就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就感。当学生的想法很有意义时可以使用他的想法来分析总结,来鼓励他们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当然及时的反馈也很重要。教师的及时反馈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知道给定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每个问题的最完整、适当和正确的答案,更要帮助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长时记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味地表扬就是好的。只关注表扬的数量并不能够实现强化知识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倾听,要直视学生并与之进行眼神交流,更要走近回答问题的学生,运用恰当的手势进行鼓励,在学生回答完成后要及时概括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不要只是一味地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作为新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会将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强加给学生,将学生的部分可取的答案拒之门外,这样做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有些学生的答案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思路和思考方式并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有效的提问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学者曾说过,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他们将学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如何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怎样提出好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先提问题后学习,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才会发生。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学习主要有三个特点:情境性、主动性、交互性。情境性即在课堂中要把学生学习安排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性即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去,形成自己的感受,并且把这种感受和在过程产生的领悟形成新知,从而完成学习。同样,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自己内心世界的建构和体验才能学好知识。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资料搜索、讨论等方式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完整的理解,使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或重建知识体系。交互性一方面表现在生生合作,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像有句话所说的“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还是两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你给我一个思想,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一样,从而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技能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交流,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比如说,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练习时,书上有这样一个练习题(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

在一块长75厘米、宽54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文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今天我们来跟着师傅学本领,谁能按照他的要求锯木板?先拿出你的木板(长方形的纸),试着折一折、剪一剪,在亲身经历“锯”的过程操作以及相应的交流中逐步明确:从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就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在此基础上,解答了教材提出的问题。此时,解决完问题本该结束了,学生正准备下一题的练习,结果我问了一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提出:

1.剩下圖形的面积是多少?

2.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3.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4.正方形的面积与剩下的长方形的面积,谁大一些,大多少?

5.锯开后图形的周长与原来图形的周长,谁大一些,大多少?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进一步巩固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的同时,着力提高了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从本来的做题者转变成出题者,并且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理解了题干中各要素之间的配合生成关键,又因为学生个体在竞争中个性不同,所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各自不同,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设问方式和解决方案。这不是远比咱们做老师的想尽办法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来得更实际和高效吗?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动力的培养,使它贯穿于学生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才以实现。优质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会帮助学生把那种自觉性发挥出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提问和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是双方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只要老师能为学生适时地搭建好优质提问的平台,那么每一节数学课堂都会成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翁土春.“问题学习法”的课堂教学尝试[J].教书育人,2005(2).

[3]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正权.问题学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08(6).

[5]郝云峰.对“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之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6):75.

[6](美)沃尔什.优质提问教学法[M].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自信数学课堂高效课堂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